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12-22 發布 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
 


◎文/李育潔 中提琴演奏家
       台北愛樂電台「一生的古典音樂計劃」主持人
◎圖/詹庚旻




    明年1 月1 3 、1 4 日將要舉辦的「1.27台灣師弟原點之日55週年紀念音樂會」, 和光弦樂團將演出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 1840 -1893) 的《C 大調弦樂小夜曲》。
    看到「小夜曲」這個詞,您或許覺得很熟悉,因為過去「和光」也曾經演出過莫札特的小夜曲作品。但是,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自己聆聽的樂曲,究竟和「夜晚」有什麼關係呢?

小夜曲是中世紀的情歌

    在中世紀的歐洲,有些歌曲被視為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
 

招呼的符號。據說當時的人們,除了會在大街小巷高歌給
朋友和戀人欣賞,有時也會以演唱的方式,榮耀、讚頌有
身份地位、值得尊敬的人。有些學者認為,上述場合出現
的歌曲,可能是小夜曲(serenade)的前身,因為大部份
的歷史資料都顯示,小夜曲是一種中世紀的情歌。而這種
情歌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演唱時間是在夜晚;演唱方
式是由男子,於情人住家的窗台下自彈自唱。事實上,許
多歐洲的繪畫也都有描繪中世紀這種特殊的求愛場景,而
從畫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演唱情歌所彈奏的樂器,是類
似於現代吉他的撥弦樂器:曼陀林或魯特琴。
    現代人如果想見識這種求愛的過程,可以找莫札特的歌
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出來欣賞。在該劇第
二幕的第一景中,故事的主人翁唐・喬望尼來到了心儀的
女子家樓下,唱起了歌曲〈哦,來到窗前吧!〉(Dehvieniallafinestra),希望藉此一親芳澤。在這個橋段
,許多歌劇導演會安排擔任主唱的男中音,手拿曼陀林演
出自彈自唱的模樣,以還原小夜曲的演唱方式。而這個被
稱為「唐・喬望尼的小夜曲」的段落,也成為這部歌劇的
經典場景之一。

古典時期小夜曲大多在晚宴或婚禮演出

 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小夜曲也逐漸擺脫了「夜晚情歌」的身份。由於原本就有輕快、明朗的音樂特質,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小夜曲在義大利、德國、奧地利及波希米亞地區,會搖身一變,成為在社交場合娛樂貴族的器樂作品。舉例來說,當時受僱於貴族的莫札特,前前後後就接受委託,創作了超過十首的小夜曲。考量委託人的需求,這個時期的小夜曲沒有非常固定的樂曲形式,作品規模從基本的四個樂章,到龐大的十個樂章都有,演出場合則大多是在晚宴或婚禮上演奏。
 另外,同時期有種叫嬉遊曲(divertimento) 的曲種,也同樣扮演著取悅上流社會的角色。但一般來說,嬉遊曲較常在室內演奏;小夜曲大多於戶外表演,因此,考量到戶外的音響效果,作曲家在創作小夜曲時, 通常會將曲子寫給編制比較龐大的樂團演奏,甚至加入管樂器。上述這些安排,也影響到了日後交響曲(symphony) 及弦樂四重奏(stringquartet) 的發展。

浪漫時期小夜曲用來表達情感

    從最原本的情歌到娛樂貴族的音樂,小夜曲一路走來也算隻變色龍。到了思想自由、重視個人情感的十九世紀,前面提到的一切功能,幾乎全部消失殆盡了。此時,大多數的作曲家會以小夜曲輕鬆、優雅、容易欣賞的特質,創作出抒發個人情感的樂曲。這些作品長短不一,風格多元,基本上沒有制式的樣貌。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浪漫主義興起的十九世紀,許多過去擁有特定功能的曲種,都會在作曲家的巧手下幻化成情感表達的媒介。它們大多會保有過去的音樂特質或個性,但很多時候已經喪失原本的功用。像這樣子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風格化」,這種情形在小步舞曲、圓舞曲、波蘭舞曲等曲種上都有發生。
 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大約完成於1 8 8 0 年的十月底。這是柴可夫斯基創作成果豐碩的一年 ,除了小夜曲以外,該年他還完成著名的《1812序曲》與《義大利隨想曲》,這三首作品都是深受樂迷喜愛的經典之作。
 根據記載, 柴可夫斯基曾在同年九月寫給好友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的信中表示:「最近一旦有休息的時間,我就感到焦躁不安,身體甚至不太舒服,於是我決定藉由作曲使自己忙碌一些……『也許,我可以創作一首新的交響曲?』當這個想法浮現出來,我立即覺得身體真正放鬆下來了,同時也感到非常愉悅。」顯然閒不下來的柴可夫斯基也寫到:「我正在設計的這首曲子有點像交響曲,也有點像弦樂四重奏,我還不太確定它屬於何者。」

柴可夫斯基極喜愛此曲


 就如同柴可夫斯基所言,聆聽這首作品的時候,您會發
現相較於莫札特創作的小夜曲,這首曲子的音響效果更加
飽滿、豐富,但是相較於大型管弦樂作品,它又顯得更細
膩、精緻。此外,作曲家本人在作品即將完成時,也曾經
在信中說到:「我極度熱愛這首曲子!這首小夜曲是我在
一股內心的悸動驅使下創作出來的!」從這段文字,不難
發現柴可夫斯基當時旺盛的創作力及熱情。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西方音樂圍繞著義大利、德國、法國等西歐地區。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興起,北歐、東歐地區以外的音樂家,開始大量引用故鄉的傳統民間音樂,將地方色彩展現在音樂創作中,試圖為國發聲, 這樣的創作風格在音樂上被稱作「國民樂派」(Musicalnationalism)。各地區之中,俄羅斯甚至出現「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Five),在音樂創作上融入濃烈的斯拉夫、高加索風情,為十九世紀後半的音樂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
 然而, 柴可夫斯基卻是位「西化」的俄國作曲家。自聖彼得堡音樂院畢業的他,接受了學院派教育,創作語法遵循德奧傳統,深受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影響,其中,莫札特更是他崇拜的對象。在莫札特的歌劇《唐・喬望尼》創作一百年的1887年,柴可夫斯基甚至寫下《以莫札特風格創作的G大調管弦樂組曲》以頌揚這位來自奧地利的前輩,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莫札特對他的影響有多深遠。

樂章豐厚溫暖聲音 編織出一股龐大張力

 這次和光弦樂團演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同樣也帶有古典時期的色彩,柴可夫斯基曾表示此曲的第一樂章是在「向莫札特致敬」。在樂曲結構上,他選擇了十八世紀盛行的小奏鳴曲為架構。整個樂章會以情緒濃烈的序奏展開,弦樂豐厚、溫暖的聲音在此會編織出一股龐大的張力。序奏過後,樂曲轉到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在抒情的主題旋律下,弦樂演奏著繁複的快速音群,營造出巧妙的聲響。接著,樂曲來到靈巧、輕盈的第二主題段落,在此,旋律會在各個聲部之間來回穿梭、銜接,活潑的動感製造出歡欣的氣氛。最後,樂曲會再次回到開頭莊重的序奏主題,整個樂章也在濃厚的情緒中收尾。
 此曲的第二樂章採用了在維也納深受歡迎的「圓舞曲」(valse),輕盈的舞蹈律動搭配悠揚的旋律,讓人不禁想跟著翩翩起舞。第三樂章「悲歌」(élégie)是個哀婉深刻的樂章,情緒較為陰鬱。到了終曲樂章,作曲家引用了數首俄國傳統民謠,熱情、激烈的節奏律動帶出興奮又刺激的氣息,令人聽了血脈賁張 。這首小夜曲兼具演奏技巧與音樂內涵,使它成為全世界弦樂團一定要挑戰的曲目之一,同時更是許多愛樂者心目中值得一再聆聽的經典。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