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1)-釋尊 |
2010-03-26 發布 |
出生 釋尊是釋迦族的王子,出生在現今尼泊爾靠近印度邊境的區域,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王妃。出家前的名字是悉達多,「釋尊」的稱呼則是「出身釋迦族的尊 者」的意思,是「釋迦牟尼世尊」之簡稱。 當時的印度社會盛行祭拜多神的傳統宗教(婆羅門教),有著嚴格的身分制度,聖職者階級的婆羅門居於領導地位。然而隨著婆羅門的腐敗、墮落,陸續產生了新的 思想與哲學。 當中,年輕的釋尊感到疑問:對於「生老病死」這些人類苦惱的根源,究竟要如何才能解決呢?釋尊因而在19歲時出家,向許多思想家學習,也勤勵於「苦行」, 讓肉體承受痛苦,卻無法產生任何悟得。 悟達 後來釋尊來到郊外,在一棵樹下,一個人持續冥想,一邊與阻礙悟得的「魔」的作用奮戰,終於在自身內部看到「永遠的生命之法」,時年30歲。這個法即是「貫 穿宇宙與生命的根源之法」,佛教的特徵就是強調此宇宙根源之法內在於生命之中。 另外,釋尊也被稱作「buddha」,「buddha」意指「領悟真理的人」。因為釋尊領悟到貫徹宇宙與生命的根本之法,所以才被讚歎為 「buddha」。「buddha」的發音在中國譯作「佛陀」。 所謂佛法,是佛悟得的法,也是讓萬人可以成佛的法。換句話說,釋尊悟得的法,使眾生覺醒此秘藏於萬人胸中的「生命之法」,是解決根本苦惱的法。 弘教 釋尊首先前往當時的文化、宗教中心地之波羅奈國(現今的瓦拉納西),在郊外的鹿野苑(現今的鹿野苑Sarnath),進行首次的說法。釋尊不問在家出家、 老弱婦孺,一律平等弘法,這是劃時代的創舉。 當時的印度思想家認為,傳教給弟子這種秘密主義的作法是理所當然的,釋尊打破了封閉性,為了萬人的幸福,走入「人群」當中開始說法。 漸漸地,釋尊身邊聚集了許多仰慕的弟子,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首的「十大弟子」。 釋尊也力勸弟子四處說法,因而有國王及有勢力的商人等前來皈依。然而隨著釋尊聲名遠播,開始出現嫉妒釋尊的人,發生種種的迫害。 受難 釋尊一生前後歷經九次大難,稱為「九橫大難」,然而釋尊仍斷然與迫害人們遠離幸福軌道的「惡」奮戰,超越大難。 釋尊一邊培育弟子,弘教至生命最後一刻。臨終前,釋尊說:「我毫無保留地說出了所有的法,真正的佛陀的教導,絕沒有只保留給一小部分人的所謂的奧義或秘 傳!」宣言自己已將悟得的一切都說盡。 此外,釋尊也教導弟子們「正確的法」與從「自身」開始實踐,「全部都會過去,要不懈怠地勵行,完成修行!」說完這最後的遺言,就在俱尸那城附近,結束了 80年的生涯。釋尊的喪儀也是遵照其生前教示,不由出家人參與,而是由在家信徒來舉行。 佛教從其誕生開始就是「為萬人而開啟的宗教」,釋尊為了使適用於萬人的真理,亦即「生命之法」在萬人胸中綻放花朵,一邊與「惡」奮戰,不停地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