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4-06-20 發布 品德教育與幸福人生(林火旺教授)
 

=
品德教育與幸福人生
=
                                                                                 ◎文/林火旺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一、前言
(一)幸福是什麼?
羅馬帝國哲學家塞內加曾說:「所有人都想過幸福生活,但當到了分辨什麼使生活幸福時,他們的視野就模糊了。達成幸福是很困難的事,一旦迷了路,越充滿活力地往前衝,幸福就離你越遠;當你走的路是反方向,你的速度就是你與自己目標增加距離的原因。」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精彩的人生決定於如何過這八九,所以處理不如意,比如意重要。如何度過不如意需要智慧,轉化不如意就能替生命增加分數。
(二)智慧是什麼?
智商不等於智慧,社會上許多作奸犯科者多是高智商之人,但卻不一定有智慧。若貪戀名位或相信「金錢萬能」,也不能稱得上是有智慧。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論文題目為「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他向市民隨機發出一萬份問卷,收回5200多張有效問卷。經統計,僅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接下來,他對這121人進行詳細調查分析,發現121人當中,有50人是成功人士,幸福感主要來自於事業成功。另外71人,包含平凡家庭主婦、菜販、公司裡的小職員,甚至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等,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者,為何能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多次接觸、交流後,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異,但共通點是「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受到很大的啟發,得到此論文總結:這世上有兩種人最幸福——淡泊寧靜的平凡人與功成名就的傑出者。你若是「平凡人」,可以透過修練內心、減少欲望獲得幸福;若是「傑出者」,則可透過進取拚搏獲得事業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他成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當年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於是,他試著聯繫上那121名市民,當年71位平凡者,除兩人去世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些年,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許多變化,有的已經躋身成功人士之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人因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覺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一般」;16人因事業受挫,遭破產或降職,選擇「痛苦」;更有2人選擇「非常痛苦」。
此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陷入沉思,一連數日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兩週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一篇論文,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物質的離去而遠離。唯有心靈淡定寧靜,繼而產生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這篇文章引起廣大迴響。當他接受媒體採訪時,反而一臉愧疚表示:「20年前我太年輕,誤解『幸福』的真正內涵。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許多學生。在此,真誠地向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由此可知,幸福若是依賴外在條件得來(如金錢或名利),可能會因環境改變而被取代。
二、台灣當前的問題——缺「德」不是缺「錢」
(一)社會事件人人自危、公眾人物唯利是圖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如塑化劑、毒澱粉、食用油等,使人心惶惶。看似與自身無關,事實上皆與我們的幸福息息相關。若能食用安全食品、乾淨用水,人民不再亂丟垃圾,營造一個乾淨城市或親子關係和樂,做好守望相助、敦親睦鄰、主動關心別人等,都能使人幸福感增加。
而公眾人物唯利是圖,身為醫生、司法人員、教師等知法犯法。一般民眾也產生貪念,衍生許多社會事件。因此,有人說台灣社會不如過去貧苦社會來的快樂,原因就在於銅臭味越來越重,人情味越來越少。
(二)這是你要的人生結局嗎?
美國導演Orson Welles (1915-1985)1941年自導自演一部影片《大國民》(Citizen Kane),這是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該片以美國億萬富翁、報業巨頭William R. Hearst的生平事蹟為原型創作,影片從一位報業大亨孤獨在豪宅中死去開始,他臨死前莫名其妙地說出「玫瑰花苞」一詞,一名記者為了探究其意義,遍訪大亨的朋友們,從而倒述出大亨一生不凡的經歷。
Kane的豪宅裡收集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珍藏品,生活在他周圍的人都被他當成工具利用,以達成他的野心。但在生命盡頭,當他孤獨地漫步在別墅空蕩蕩的大廳,四壁鑲嵌的鏡子把他的形單影隻擴大了千倍,只有虛無的影中人陪伴他。最後他死前,喃喃吐出一個詞:「玫瑰花苞」。
原來這是Kane小時候玩的雪橇廠牌名字,那是一個他周遭仍充滿關愛的年代,大家都喜歡他,他也回報同樣的笑臉給大家。從別人身上聚斂的財富與權力,沒有為他買到比童年記憶更美好的東西,這架雪橇(甜蜜人際關係的象徵)才是Kane真正想要的東西,也是他在獲取無數物質過程中,被犧牲掉的美好生活。
Kane試圖像佔有物品般佔有人,控制、操縱他們,讓他們聽任他的擺佈,不論對待朋友、情人、職員、政敵,無一例外。從一件物品身上(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物品),只能取得物品,當我們像對待物品一樣與人交往,從中得到的,也同樣是如物品一樣的待遇。以這種方式與人交往,是得不到友誼、尊重和愛。Kane後來發現他擁有一切,唯獨缺乏只有人才能給的東西——真誠的欣賞、自發的關心,或僅是用心的陪伴。由於他眼中除了金錢,什麼都不重要,所以關心他的除了錢,沒有一個人。
從這個故事得到的結論:名利不能換來真正的愛和尊重,只保證諂媚、敬畏、臣服。所以用名位能號召、指使的人,都是缺乏真心、真情的稻草人。把別人當作工具的人,自己最後也會成為別人的工具。
(三)為何物質上富裕是不足的?
2006年7月英國萊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丹麥、瑞士、奧地利、冰島、巴哈馬。除巴哈馬外,全是歐洲國家。台灣位居68,中國大陸82。前10名有7個是西方國家,超級強權美國排名23,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喜馬拉雅山下的小國不丹排名第8。根據《商業周刊》的報導,不丹追求的是快樂成長力,而不是經濟成長率,不丹人民每年平均所得1400美元,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但有97%的人表示自己快樂。
不丹在醫療支出佔12%,教育佔18%,是台灣的2.3倍,99%的留學生學成後回國。不丹內政部長表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高度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與文化。」
不丹人生活飲食很簡單,他們享受簡單的美味與幸福感。但根據2012年5月19日報紙的報導,去年不丹「國民幸福指數」調查,僅41﹪的人稱得上快樂,不丹總理受訪時表示,這是經濟富裕帶來物欲增加,使人民逐漸背離傳統價值觀的結果。
再舉美國為例,紐約許多聰明、能幹的高所得者,每年將四分之一的年薪花在看心理分析師。他們其實沒有病,只是活錯方向。
從1950年代至今,美國GNP翻了好幾翻,但表示自己快樂的人永遠是三分之一,可見經濟成長和幸福感不成正比。
一個國家的GNP不足以判斷該國國民的幸福指數。再看台灣,2007年元月,一項有關台灣人民快樂分數的調查顯示,近5成民眾感到不快樂。
若以10為滿分,超過35%民眾給自己5分,更有5%的人給自己0分,而認為自己生活非常快樂的,只有10%左右。種種現象可知,現在台灣人比過去貧窮時期台灣人快樂嗎?社會富裕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彼此產生不信任感。因此,積極投入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台灣能變回有人情味的社會,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四)有錢又有德才幸福
1995年《讀者文摘》報導一則研究結果,研究者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故意丟棄1100個錢包,測試撿到錢包的人會如何處理,結果丹麥的回收率高達100%。丹麥人平均要繳40%至50%所得稅,記者訪問他們為何願意繳那麼高的稅,答案是:「我不願意看到路上有一名窮人。」可見最理想的社會顯然是物質和心靈都富裕的社會,所以丹麥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三、道德的重要性
社會有安定的力量,使人民產生幸福感的關鍵是道德。簡單來說,道德的意義就是人與人之間以合作的方式互動。
假設下雨天你走在路上,路旁有一攤積水,一輛車快速駛過,濺得你滿身髒水,對方可能趕時間,卻罔顧他人權益,想必你心情非常不悅,更遑論超速問題。若開車察覺旁邊有人,更應該考慮別人、減速慢行。從這個例子得到結論是,有道德心的人凡事會考慮到別人,因為別人的利益跟你的利益是相關的。反之,缺德的社會,人會活得不安,因為凡事只靠外在制裁,需要建立一個警察國家,代價太大。道德是從人一生的角度思考,而不在於一時。許多不道德的行為,常是為了一時而毀了一生。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是幸福最穩定的必要條件;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從事道德行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也是人之所以有尊嚴的關鍵。2013年大陸《新周刊》主編出版一本書《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爭取大陸人民支持台灣,絕對比有形的武器有效。人的品質才是我們的希望。

四、道德怎麼教?
(一)言教不如身教?
傳統認為「言教不如身教」,但這樣的說法比較適合在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密,人們生活圈幾乎都在自己社區,「說一套、做一套」的道德教育對受教者不具有說服力,所以道德教育常需要尋找品格典範。
工商業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疏離,加上網路無遠弗屆,孩子接觸到的不只是週遭的人,他們透過網路直接和千里外的陌生人接觸。換句話說,媒體改變人的生活空間,現在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可能不是父母、老師,而是透過媒體報導的知名影星、歌星的言行影響甚大。父母、師長的身教,抵擋得住外面撲天蓋地的污染嗎?
(二)道德沒有專家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強調,道德沒有專家,其實一般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由此可知,道德若沒有內化,就會變成外在口號,這就是為什麼學校的品德教育「言教重於身教」,若想達到身教效果,就必須讓受教者心動;而達成言教的目標,必須使受教者心服。心動須靠行動;心服有賴說理。
(三)管教方式
2010年10月,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出了一本書《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他育有兩子一女,對長子從小就寄予厚望,但長子愛看小說、愛寫作,在校成績不佳,受他長期打罵,原本活潑的孩子,因此失去笑容。有一次,景教授盛怒下大罵孩子:「我一輩子的名次加起來,還沒有你一次多!」孩子當時恐懼、怨恨的眼神令他永難忘懷。長子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只傳了一封電子郵件和景教授「告別」,信中表示,以後不必和他聯絡、不用匯錢,他會活得很好。從此三年,景教授和長子斷了音訊。
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包潤德(Diana Baumrind)區別三種管教方式:
1.威權式的(authoritarian):父母使用一堆命令和威脅,很少推理。
2.縱容式的(permissive):父母用很多感情,卻不用權威。
3.權威性的(authoritative):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會說明理由,父母的權威是結合推理、公平和愛;必要時父母會使用權力,重視孩子聽從長輩,但也重視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堅定設立標準並執行,不認為自己不會錯,所以會傾聽孩子的聲音,但不會只基於孩子的欲望做決定。也就是說,父母的權威是建立在對子女的要求是有道理的,而且這個道理經得起子女的挑戰。
(四)教學者必要的條件
1.基本心態:想要說服別人,一定要先能說服自己。
2.心理的條件:把教育當成目的,而不是謀生的工具;對道德教育懷抱理想和熱忱,道德的教學者應該有基本的道德承諾。
3.知識的條件:教道德如果要避免流於形式或口號,教學者必須具備倫理學基本知識,因為要用講道理的方式教道德。
(五)教學原則
1.生活化:配合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才容易使受教者體會道理的真義。
2.系統化:對道德問題全面性瞭解,使道德教育不會淪為教條式教育。
3.道德教學不能只靠普通常識:不論活用生活中具體的例子或系統化教學,都必須對道德理論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教育工作者的知識條件才是關鍵。
(六)言教實例
2012年7月9日至12日在台灣舉辦一個「愛智生活營」,主題是「品德─一場思辨之旅」,對象是高中生,結果有89位高中生報名參加。營隊完全以討論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全部學生分成八組,每組必須通過八個咖啡館,每個咖啡館以一個品德為主題,由一位哲學所碩博士生和一位高中老師負責。
我們的主題包括:容忍、尊重、自主、理性、自制、感恩、勇氣、正義。每一個主題都是由實例構成,內容是營隊之前經由多次的討論寫成教案。道德教育活動中,學生自己提問,自己找到問題,透過哲學思辨的方式,讓學生覺得「喔,原來是這樣子!」結果,營隊的成果如原先預料,學生對道德的看法與受訓前有極大不同。

五、結論:品格決勝負
(一)勝負是什麼?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Ralph W. Emerson, 1803-1882)說:「贏得智者的尊敬和兒童的喜愛;受到誠實評論者的賞識和承擔得起虛偽朋友的背叛;欣賞美;發現別人的優點;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知道因為自己活著,使得至少有一個生命活得更快活。這就已經成功了。」他強調,並非由世俗的成功決定人生的勝負,一個人如果活著能使另一個人活得更好,這就叫做成功。
(二)品德是最持久穩定的無形財富
2003年理律律師事務所被其職員劉偉杰盜走30億,劉偉杰是台北大學法律系畢業,如果你是陳長文律師,你會雇用一個書讀得好,但品格有缺陷的人嗎?一個成功企業家說:「我們公司用人以德為主,才為輔。才德雙全可重用;有德乏才,其德可用;有才乏德,其才難用。才雖乏可養成,故寧用乏才,勿用乏德。」
任何一個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把孩子的品格看得比成績重要。如果父母忽略孩子的品格,將來孩子行為不檢,父母會為他擔心一輩子。陳凱倫先生一生從事公益活動,但當時還在讀高中的兒子陳銳,2009年因涉入幫派、簽賭、暴力討債,遭覊押114天,2011年以搶奪、賭博被判刑一年七個月,全案仍在上訴中。2012年4月28日台北市警方破獲民宅賭場,陳銳被發現在該賭場中。陳凱倫先生曾在2010年當眾下跪祈禱,但陳銳顯然是他一輩子的痛。
良好品格就是無形財富:品格良好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信賴,也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當然也較容易交到真心朋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才能享受人與人之間真心關懷、相互扶持的喜悅。然而這種人會不會比較容易吃虧?如果從人生整體來看,有品德的人可能短期不利,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是有利的,俗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就是這個道理。
(三)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的幸福清單
自然且必要的:朋友、自由、思想。
自然卻不必要的:豪宅、盛宴、僕人。
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權力。
他指出,構成幸福的元素雖然難以捉摸,但並不昂貴。珍惜擁有的,已經足以構築幸福人生。最可悲的就是人類追求的東西,不是名望就是權力,對伊比鳩魯來說這是最不自然也不必要的。
(四)人生要自己負責
一位智者說:「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過活,只要想一下,你希望在死後別人怎麼評論你。」美國知名的歌手Joan Baez (1941- )說:「你無法選擇如何死、什麼時候死,只能決定自己要如何活。」為自己找到定位就是自我價值。將別人納入自己的生命中是最高的人生價值,人生雖短,卻可以活得很精彩。你想尋找人生的幸福密碼,其實它就在你手上。
活到現在,不論認為活得好或不好,都要為自己負責,因為幸福與聰明才智、學問、地位、美醜、性別…等無關,只與你怎麼想有關。所以,幸福其實就在你手中。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