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4-08-26 發布 父母過度關愛小孩症候群系列 頭痛欲裂的瑤瑤(唐子俊醫師)
 

=
父母過度關愛小孩症候群(受寵小孩症候群)系列
頭痛欲裂的瑤瑤
=


                                                                                    ◎文/唐子俊     
唐子俊診所院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及心理治療督導

   
 
 
◎圖/高裕順
最近門診有許多家長,帶來不同年齡的孩子來求診。這群孩子的特色是生長在家境小康到富裕的家庭,父母從小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資源和關心,孩子卻在滿滿的關心之下,開始出現許多讓父母擔心的行為。而父母卻無能為力改變自己關心孩子的行為,開始懷疑自己的管教方式,陷入無奈和管教爭執當中。當父母感到無奈時,一部分父母會被激怒,一反之前對孩子的期待和包容,開始想放棄小孩,再也看不到小孩的優點,私下或公開指責,完全不留情面。另一極端是父母無法可用,開始出現憂鬱絕望,無法專心工作,對於過去的種種管教感到錯誤和自責。以下會談案例提供作為參考。


瑤瑤是一位國二女生,因為頭痛到無法上學已經好幾週,家人帶他到處看診,做過許多腦波、電腦斷層等檢查,並且服用許多藥物,仍然無法減少疼痛,因而被轉介到身心科門診來就診。當天門診來了瑤瑤的多位家人,包括祖母、父母、阿姨及表弟等,希望我們可以幫忙處理。

從小是備受肯定的模範生

瑤瑤從小課業優異做事認真,國一也是班上模範生,成績都在前三名;人際關係也不錯,不會拒絕同學,同學常常找他幫忙。瑤瑤是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對老師有禮貌,交代事情也會很負責任且詳細的執行完成,老師對他讚譽有加。瑤瑤的父母親經商,常常很忙,但是對他關愛備至。因為父母常忙到很晚才回家,有一次瑤瑤發高燒太晚處理,差一點留下嚴重後遺症,父母對她有虧欠感,於是就盡可能把最好的都給他。但是也逐漸養成瑤瑤對家人容易堅持己見且不耐煩,覺得自己的要求都是理所當然的,不願意讓步。瑤瑤因為怕吵,不喜歡表弟來家裡玩,如果又是自己心情不好時,常會關在房間大叫不停,讓父母親很難堪。

 
開始出現劇烈頭痛症狀
事情發生在國二某次體育課,瑤瑤被球打到頭之後,開始出現劇烈頭痛,整天都痛得死去活來。在短時間做完許多檢查,包括看神經科、疼痛科、小兒科及做腦波、電腦斷層等多項檢查之後,醫師均告知家人沒有異常,可能和心理問題有關,讓瑤瑤更常在家抓狂大叫,連鄰居都來關心是否發生何事,讓家人十分尷尬。而且開始完全不上學,整天在家想睡覺又睡不著,晚上也睡不好,常常處在情緒崩潰邊緣。家人一舉一動都需要十分小心,即便講話比較大聲可能也會激怒她用力甩門、大叫、摔東西,甚至罵人,家中雞犬不寧,父母親已經多天沒有睡覺,眼睛充滿血絲,也無法專心上班,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爸爸開車還差點出車禍……。

父母處處小心怕孩子發飆
家人帶來診所, 父母親先進來會談,告訴醫師不要說到頭痛是心理因素,也先不要提上學。因為瑤瑤之前看過內科醫生,當醫生說檢查正常,可能是心理因素或壓力造成,會讓他在家發飆好幾天。家人說瑤瑤是一位小公主,相當敏感,希望醫生和心理師說話小心一些。瑤瑤進入會談室之後,不發一語緊皺眉頭,穿著淺色小洋裝,坐下之後家人一直安撫,他才開始願意回答治療師問題。大部分均由母親代為描述,父親在旁一直用溫柔語氣安撫,很像對待一位小學低年級學生。治療師希望和瑤瑤單獨談話,在父母親敘述完瑤瑤頭痛問題後,開始請父母先離開。

瑤瑤的初次會談
第一次會談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個案情緒狀態,以及長期處理壓力的模式。個案在會談當中,由於身體症狀相當不舒服,需要給予適當的安撫。
身體症狀的疼痛由於經過許多詳細的醫學檢查,知道症狀並沒有明顯生理方面疾病,也沒有緊急狀態需要處理,於是開始了解個案曾經使用過的藥物,包括各種止痛藥物的效果。結果發現個案雖然使用過相當強效的止痛藥,仍然沒有辦法達到適當效果,於是醫師開始給予個案處理情緒和放鬆的藥物。
青少年個案對於藥物的使用,必須要注意適應症,以及對父母親給予適當的教育。個案的頭痛,雖然能夠經由藥物達到部份紓解,但是個案的問題在心理評估當中呈現出相當強烈的焦慮傾向、憂鬱傾向以及強迫人格傾向。治療師讓父母親了解,強烈的頭痛主要是來自於焦慮的體質、累積的環境壓力(想要課業表現好的壓力、想要在別人面前得到肯定的壓力)、缺乏彈性的追求完美(即使在身體不舒服時,仍然希望可以忍耐不要表現出來。希望在同學面前表現出完美的形象);再加上回到家之後,家人的對待讓個案完全的放鬆(過度給予安撫、鼓勵完全情緒的表達、長期教育方式養成個案自我中心、對家人予取予求)。
平時覺得個案是很有個性與想法的孩子,當情緒完全失控時則會發現過度情緒表達、無限制地發洩,這並不是有個性的表現,而是過度自我中心的放大版)。

保持完美形象備感壓力

瑤瑤在會談當中,一開始表現的相當配合,希望能夠維持自己在治療師面前完美的形象。她提到自己在學校壓力很大,因為需要在別人面前保持微笑,而且對於同學的要求都不好意思拒絕。即使自己的睡眠因為頭痛變得很不好,也想在作業表現上能夠得到老師稱讚,常常因為頭痛耽誤寫作業的時間,但是卻又必須再熬夜趕快把作業完成,變成睡覺時間越來越短。由於個案的頭痛和焦慮有關,適當的休息才能夠減緩症狀。個案的睡眠時間減少,再加上需要完成作業的時間越拖越長、效率越來越差,在短時間內焦慮症狀的強度增加很多,因此頭痛的次數越來越多,頭痛的時間最常出現在下午和傍晚。如果當天有經過適當的休息,頭痛強度會減少許多。
 
個案回到家之後,由於想要把一天在學校累積的壓力完全釋放出來,再加上父母親一直給予口頭的安撫,過度的安撫造成個案更加地煩躁,連自己休憩的空間都沒有,因此在家中開始到處罵人摔東西,而生氣的情緒和動作,讓自己的頭痛不僅沒有減輕,到了睡覺之前情緒和頭痛達到高峰,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處理,並且因為作業必須要熬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完成,因此開始在房間大叫。由於個案居住的大樓相當的安靜,周遭鄰居聽到個案的叫聲,好幾次都有鄰居按電鈴,或者叫管理員來詢問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個案的父母親必須要一直向鄰居道歉,一方面要安撫情緒無法穩定的個案,一方面又要向不同的鄰居表示道歉。再加上個案父親出國一段時間,個案母親近期工作又相當的忙碌,家中的壓力越來越大,母親也接近了崩潰的邊緣。

出於彌補任孩子予取予求
瑤瑤會談中提到自己由於從小被父母親照顧的很好,穿著打扮與說話表達等,在同學當中常被羨慕稱讚,老師也多認為個案表現優秀、個性溫和、舉止氣質,也常在父母親面前稱讚個案。由於父母親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個案成長,心裡覺得愧疚,任由個案對想要的予取予求外,也盡量配合個案的喜好與習慣,例如不喜歡吵、不喜歡運動等,父母親並沒有刻意地要求改變,讓他對於壓力忍耐度一直停留在小公主層級。

 
父親說自己是一位白手起家的長子,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關心,憑著自己堅持與毅力才有今天事業的成就。他覺得能夠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堅持地做下去,是他今天成功的重要個性。
一開始覺得女兒或許和他的個性十分相像,但是經過這段時間在家中不斷發脾氣大叫,毫無節制的發洩情緒,影響到家人的身心健康、睡眠以及鄰居的安寧,完全缺乏自我控制和抗壓力,他開始覺得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父親由於有重要的工作需要出國一段時間,母親必須獨立面對個案強烈的情緒;以及每天持續的情緒發洩和疲勞轟炸。母親提到自己每天在忙碌工作後,回家必須要面對個案強烈又無法處理的情緒,自己已經開始會呼吸急促、胸悶,甚至開始在工作空檔跑到廁所哭泣,自己情緒也陷入快要崩潰的程度。
醫師給予適當的藥物處理母親的焦慮、憂鬱,並且用藥物加強母親的睡眠效率,在短時間內安定母親情緒。

母親不再壓抑與忍讓
母親是一位相當聰明而理性的人,經過這段時間孩子行為一直無法得到適當掌控,而且自己身心已經出現強烈情緒,她覺得和孩子互動的方式需要做出重大的調整。和治療師商量之後,她決定除了讓孩子規則接受藥物和心理輔導之外,還要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出自己當前面對壓力已經無法承受的狀況,希望孩子能給予幫忙;而不只是一味的壓抑退讓。
母親知道孩子的個性,自己嘗試過很多次理性上的說服,得到的反應就是孩子大叫並且把門用力關上,完全不予理會。自己這一次想要採取情感訴求,真實的表露出自己身心的壓力與痛苦,希望孩子能夠警覺到家人的關心和身體健康,並不是可以這樣無限制的濫用。
 
母親找來一位好友,也是個案很熟悉的阿姨,母親告訴這位阿姨,個案今天如果繼續發脾氣、摔東西、甩門和大叫,要將自己胸悶喘不過氣來的表現加以放大,讓個案知道繼續這樣下去,母親可能會倒下去,並且請阿姨在旁邊提醒個案,母親最近身體狀況很不好,醫生說不能再接受刺激,不然可能要住院或隨時有危險。果真如母親預期,這次回家之後,個案又因為作業寫不出來,擔心明天要上學、以及考試可能會考不好而擔心,在母親回家之後開始摔東西、罵人,並且開始尖叫。母親這一次不再安撫她,在阿姨陪同下回到房間休息,表現出喘不過氣來,沒有辦法講話,並且緊皺眉頭。再加上阿姨在旁邊陪伴,表現出十分焦慮,並且將預先討論好的一段話告訴個案,希望他能夠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免母親身體狀況惡化,隨時需要送急診。
個案對於母親突如其來的轉變, 開始沈默下來, 停止大叫,並且回到房間安靜下來,整個晚上沒有出現像之前大叫到家人都無法睡覺的程度。


個案開始練習情緒調節

治療師和母親討論後續處理方向。母親知道過度使用這種方法反而會讓個案太過焦慮,只能當作改變互動的起始,不能做為長期相處和溝通的方式。個案在治療當中也提到對於母親身體狀況變化的擔心,並且在幾次會談之後,開始提到願意嘗試回到學校看看。在擔心母親的身體狀況可能會越來越糟的前提下,個案開始願意練習治療師教導的情緒調節方式,並且母親也提到個案開始願意回家之後練習情緒調節的步驟,治療師也建議母親可以加入一起練習,不僅可以加強個案規則練習的動機,對於母親實際上身體狀況的調節也相當有幫忙。
個案父親回來後,對於個案和母親的狀況和改變,感到十分欣慰。他也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再增強個案原來執著完美但不需考慮他人的態度與方式。和治療師討論之後,發現個案回到學校才能夠適當的接受挑戰,訓練人際關係,學會表達和拒絕,並且在適當的壓力情況下,能夠要求要減少壓力、休息、重新再開始的練習,十分重要。父親相當擔心,個案這種沒有彈性的個性,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夠磨練出更有彈性更能抗壓。治療師告訴父親,由於個案年齡還輕,如果父母親的對待方式能夠同時作出調整,並且在學校環境中接觸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承受和一般同學一樣的壓力,同時在治療師的指導之下,維持接觸壓力與自我調整的過程,累積一段時日,在個案個性比較定型之前,應該可以得到適當程度的修正和調整。

結語

 
我們針對此類個案做出相關的介入和思考,將在之後幾期當中整理一些概念,讓身處相關問題的父母作為參考及反思。青少年問題多數與父母教養及對待方式有關,行為是相互促成,經過數千百次互動形成,互動修改也非幾次會談可以達成。但是由於父母在如此急迫中,總希望是仙丹妙藥,一蹴可幾,反而更加錯失面前修改良機,需要家長們引以為戒。由於青少年的很多身心症狀,除了心理和環境的因素之外,適當的藥物處理,能夠讓青少年在心理輔導過程當中,穩定部分的情緒,讓心理會談需要調節的情緒強度,可以先經由藥物調節至少三到四成以上,讓青少年能更有效的投入心理輔導,並且也更能掌握到對症狀和情緒控制的成就感。
許多父母親對於青少年服用藥物有相當大的疑慮,卻讓心理治療進行的難度增加許多,因而青少年退出心理治療的機率大增。如何適當的結合藥物和心理治療、家族治療等,則需要青少年、父母親和治療師經過適當的溝通和討論,重要的是父母親要保持開放和彈性的態度,而不是在自己完全都不調整的前提下,希望問題可以在短時間內有神奇的改變,如此常會錯過協助青少年的黃金時機。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