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4-07-25 發布 德貫藝業 鏡凝永恆
 



 
 
  李鳴鵰(1922-2013),出生於桃園大溪鎮。少時在廖良福先生開設的「大溪寫場」當學徒,進行底片修復工作,隨後於台北「富士寫真館」工作期間,習得攝影知識和修整底片技術,赴廣東嶺南美術學塾研習水彩,返台後於台北開設「中美照相器材行」。和張才與鄧南光被攝影界尊稱為「快門三劍客」。作品看似源於紀實,但表現卻不為紀實所限;善於發現題材,畫面並呈現獨特的構圖和人文意涵。除攝影創作外,也致力於攝影文化的推廣;不僅闢專欄解說攝影、創辦台灣第一本專業攝影雜誌《台灣影藝月刊》,還和同道好友創組「台北市攝影學會」,對台灣攝影的美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台灣前輩攝影大家李鳴鵰先生,去年(2013)以92歲高齡辭世,令所有後輩唏噓緬懷不已。台灣創價學會在以「文化尋根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的深宏理念和目標下,決定從今年三月起,為李鳴鵰先生策辦將巡迴高雄、台北、彰化、雲林四地的攝影回顧展,並出版專輯,讓李老畢生作品精華能廣為社會大眾所欣賞、回味與學習,用心值得肯定。

精選攝影作品

這次的回顧展,一共精選了李鳴鵰先生的黑白作品65件,以「景象注視」、「物境連結」、「生活觀望」、「容形表徵」和「意象造形」為分類;再加上李老早年所獨力創辦的攝影刊物、生前所用相機、軟片以及1940年代隻身闖蕩廣州和香港所拍攝的珍貴照片印樣,也在現場一併展出,可以說為其輝煌的攝影人生,已經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不同階段的發展樣貌和生活內容。

透視社會的攝影意涵
縱觀李鳴鵰先生一生的攝影藝術和事業成就,複雜的家庭背景,艱困的生活條件,還有不可抗拒的異國高壓統治環境,在在激起他的自強、上進與向外求發展的毅力和決心;而來自先天的藝術秉賦,以及謙抑、好學、擅長與人相處溝通,並且致力實踐的個性,更是讓他能夠不斷開發自己,向前拓創新局的根本原因。如果從作品上看,除了他因青年時代學習美術的背景,造就了日後在攝影創作上的非凡構圖與光影鋪陳;他對於鄉土發自內心的熱愛以及對樸實百姓的關懷,更是讓作品具有平視生活、透視社會的豐富內涵。
他常以田野、農家、都市一角、橋樑、舟船、兒童、平民、婦女為取材對象,而影像的表現,則處處顯示出親切、溫和與同情之心。除了因特殊的安排,(像在工作室內拍攝人體,或者事先安排好的室外人像),才把鏡頭近距離的對著被攝者之外,幾乎所有拍攝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都用中景拍攝,因此「絕不誇張」和「真實自然」的畫面,反倒成為李老作品的一大特色;儘管在同儕甚至專業評論者的眼中,往往較難即時攫獲青睞,然而一旦沉心靜賞,你才能慢慢領略箇中的無窮滋味。

求新求變 努力不懈
此外,試新求變,也是李老在從事攝影創作時的一個「心靈反應」。我們觀看他的第五類「意象造形」作品,幾乎完全來自不同的題材類別;由此可以證明,他在藝術上的求變創新之心,從1940年代開始,便已潛藏在血液之中且終生不變。這也形塑出他作品除了在人文呈現上的溫厚與純真之外,在畫面的構成和光影鋪排上,更建構出理性求新的另一特色。
我們深信,藝術作品能夠反映作者的觀點和看法,而以紀實方式呈現的攝影作品,更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心態和思維。觀賞李老的攝影創作,我們不僅能看到他一生在攝影藝術追求上的不懈努力;同時更能從作品中深切體會一位攝影大師的終身藝術成就,根源就來自他的秉性、修養和人格特質。唯有這樣一位德貫藝業的影像大家,才能凝攝住上個世紀台灣永遠不會褪色的那些景象和人物光輝。
     
 

渡船頭 1950 57.2×47.8 cm
本作品創作於1950年,是這次展覽的主題照。5、6個或坐或站姿態各異正在等船的旅客,他們雖然共處一地卻各有所思的奇妙影像,似乎為50年代的台灣社會,留下如同在舞台上演出般的百姓生活現場實錄;李鳴鵰當年創作這張作品的那一霎間,已經凝結成今天台灣攝影史上的一個永恆篇章。
  牧羊童(淡水河畔) 1947 50.7×61.1 cm
本作品是李鳴鵰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而且有些學者還常會為它到底是不是「紀錄攝影」而議論不休。其實如果我們退一步看,這是一張反映40年代多麼動人的作品!從背後幽靜自然的淡水河與河岸,從3個赤足放羊男孩身上破舊的衣褲和他們憨淳的表情,以及從他們身旁那3隻不太聽話的小羊身上,都在在顯示出那個年代的台灣,曾經有過多麼純樸安詳而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動人美感!這些才是作品最大的價值所在。
     
 

鄉村一景(台北近郊)1947 61×50.5 cm
本作品是利用俗稱「色盲片」的紅外線軟片所拍攝的一張非常傑出的作品。由於軟片只能顯示強反差缺乏中間調的關係,便造成作品空暗雲白、葉淺幹黑、影深(小廟、農家和人影)地亮,視覺上極為突出的戲劇性效果。在那個資源與材料相對匱乏的年代,許多人都曾經嘗試使用「色盲片」來從事創作,但是卻沒有一張能夠像本作品這樣突出和讓人記憶深刻的。另外值得一提的,這作品的拍攝地點,就是今天台北市政府大樓的基地所在。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