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4-09-30 發布 學習以精神為工具的 心理調適技巧
 



 嬰兒為餓而哭, 成人為樂而笑,這是一種天生的心理技能,為的是滿足需求、適應環境,不管是肚子餓了找東西吃,開口請旁人幫個小忙,或是在所處的家庭習俗、社會文化、歷史時空尋求自我的定位與發揮,都需要運用心理技巧去因應。
 
 
  ◎圖/高裕順

面對自我內外需求
學習適應技巧
 從出生那一刻起, 我們就不停地在追尋內在與外在的需求滿足,孩童可以恣意透過哭鬧表達匱乏,喚起成人對他們的照顧,但到了長大後, 哭鬧就行不通了,它成了不成熟的表現,無助喚起同情,顯然不再是一個好策略。這告訴我們,心理技巧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歷程,隨著處境變化, 我們不停地調適自己,對需求進行瞭解、分析、設定目標、賦予情緒、採取計畫,行動執行,以追求需求的滿足。
從小到大,外在環境賦予個人許多期待,而個體也對自己懷有要求,面對內在與外在要求所形成的壓力,必須學習適應技巧,才能恰當地處理。精神本身是一種學習的工具, 善加運用「精神」工具,才能在遭遇各種生活挑戰時,妥善調適。
 外在要求綜合了地理環境、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歷史因緣環境等部份,一個人置身的環境不同,就會面臨不同的外在要求。
 內在要求的高低也因人而異,造成這種差異的關鍵,則在於與體質因素相關的腦功能,即個人自然天生的精神功能。例如,有些人精力充沛,能在一個晚上聚餐、看電影、又參加派對,有些人比較需要獨處的時間,在聚餐之後就決定回家休息,這並無優劣之分,只是腦功能特性的差異。

用心生活學習經驗
造就良好調適技巧
 
 另一方面,成長歷程中的各種生活事件,經過情緒、認知等精神作用的詮釋,融為自己內在的成份,也構成個人的特質。最明顯的,是家庭生活習慣或社會文化價值之內在化。譬如,若生活文化中注重禮節、謙虛等價值,會潛移默化,形成自己的看法、態度或價值觀,進而影響個人與外界應對的方式。
 個體在生命歷程中,不斷地追求內在需求與外在期待的滿足,若無法達成目標,就必須檢視自身,從挫折中去調整自己的要求與期待,或以不同的方法因應。換句話說,擁有足夠的心理技巧,有助於個體自我的調適。心理技巧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學習
的過程,面對種種要求與期待時,精神發揮作用,對需求加以瞭解、分析、設定目標、賦予情緒、計畫行動,進而達到目的。
 每次行動過後,個體將予以評估,儲存成功經驗至大腦中與海馬迴相關的神經迴路裡,引發腦的質變,成為自身穩定性、久遠性的精神工具,未來遇到相似事件時,即能以相同作用進行心理調適。反之,如果產生不良的結果,就須加以調整,或藉由精神工具重新加以組合,另闢其他新的心理作用連結。如此反覆學習,有利於個體建立適合自己的精神組合,以恰當的情緒、行為、認知與生理驅力作用對外界反應。
 簡言之,心理調適技巧以精神建構為素材,精神來自天生體質的特性,而心理是學習的機轉。透過學習機轉,建構了一套可深可淺,可厚可薄,可適用於人生種種場景的心理結構功能。
 人生的過程中,學習從不停止,經由努力、用心地生活,從中學習經驗,能引起腦部結構的改變,進而造就良好的心理調適技巧系統,因此,妥當地調適自身原始的心理能力,是學習心理適應的重要課題。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