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5-09-18 發布 符號藝術.穿越虛實 ──廖修平的創作思維與成就
 



 
 
  廖修平,1936年生於台北,幼時居住艋舺龍山寺附近。童年對廟宇祭儀的記憶及對台灣民俗的情感,不僅成為藝術創作的源頭,更以一種現代藝術語言,隨其通向國際藝壇。其具有東方美學韻味的創作和台灣特色的「符號系列」已成為其個人的符碼,成功傳達台灣文化特徵和獨特語彙。
他以版畫技法為根基,結合了現代繪畫的造型觀念和本土的符號元素,發揚台灣鄉土美學,並轉化成一種承載了集體記憶、文化認同、主體意識的精神新圖騰。一生創作不輟,自1964年首次個展迄今未曾停下腳步。
 廖修平(1936-),在戰後台灣美術史上,幾乎可與「版畫藝術」劃上符號;但以版畫家看待廖修平,顯然不是公平之事。他的創作,以油畫起始,獲獎連連,2000年之後的許多大型作品,基本上也是油畫創作,只是和版畫風格一致,導致許多人忽略了他在創作上的跨域特質;更何況近年許多立體的系列創作,在在呈顯他多元表現的才華。然而不論何種媒材,廖修平始終呈現他穿越虛實、關懷人間、面對自我的高貴品質;同時,風格上,又在典麗中散發一種看似矛盾的素樸傾向,在繽紛中流露一份默然的寂寞。總之,他將台灣民間的信仰、庶民的美感,巧妙地提升到一個精緻的層次,賦予一份美麗的尊嚴。廖修平的一生,象徵戰後台灣文化一個深有典範性的案例。

凝視自我 追尋東方韻味

 廖修平的創作, 橫跨版畫、油畫、水彩等;尤以版畫、油畫的成果特別豐富。從早期的「廟宇系列」(1962-)、「門系列」(1968-)、「四季與田園系列」(1979-)、「木頭人系列」(1984-)、「窗與牆系列」(1988-)、「園中雅聚系列」(1991-)、「結與默象系列」(1999-)、「生活符號系列」(2000-),以迄2004年以後的「夢境系列」(2004-)等,廖修平始終秉持著強烈的文化本位原則,吸納多元的養分與現代的技法,表現出一種高度簡潔的秩序。在他的畫面中,我們窺見了一個民族,尤其是東方民族生活的尊嚴與品味,而這也是藝術家自我生長經驗的凝煉與映現。

探索生活 轉化為文化符號

 廖修平的藝術, 擅於取材文化的符號,以別具新意的構成,加上特殊的色彩印製乃至凹凸處理,給人一種極精緻典雅的視覺感受,並引發深沈的哲思與聯想。廖修平的創作,有設計的意味,卻擺脫設計的平面化與說明性;他的作品呈顯豐富的質感與文化的厚度,看似純淨的構成,卻又處處映現生活的痕跡,予人親切的感受。如1969年就開始發展直到2000年的「生活系列」,畫面極具現代感的各式符號,其實就是取材自民間祭祀時燃燒的「經衣錢」(或稱「紙馬錢」)上的造型,有扇子、梳子、衣服、剪刀、雨傘……等等生活用具。

 宗教的題材,原本就是人在現實與理想、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一種穿越;廖修平擅於將這些宗教的符號、意念,化為一種簡潔中帶著繁複、素樸中又散發著典麗、華美的造型,千變萬化,魅力無窮。

 1980年,廖修平進入另一種生活的符號,或許可以稱為「文人雅趣」的系列:以一種茶具(含茶壺和杯子)、花果(含櫻桃、寒梅、春花、落葉、竹子……)、庭園假山……等圖像,搭配全黑或全白的背景,再加上一些有著如機械製圖般的方格或細線,形成一種深具文人雅趣又富現代美感的全新風貌。


     
 
門 1966 油彩、金箔、畫布
117 x 149cm
  廟 1976 絲網版 75 x 51cm
     
 
富臨門(四) 2014 壓克力、金箔、畫布 122 x 122cm x 3    一盞茶時
1984 絲網版、紙凹版 33 x 46cm

體悟生命流轉 自然變化

 1985年左右,以模型人結合方盒子與彩帶所形成的「木頭人」系列,呈顯了廖修平對現代文明生活的另一種反思。1988年之後,則是運用絲網版與蝕刻金屬版所完成的「山水」系列,以及結合牆與樹木的「牆」系列等。而19 9 0 年間,運用絲網版與紙凹版所形成的一種多彩拼合的畫面逐漸成型,從較早的〈季節系列〉(1991)、到〈敘園〉(1991),乃至之後的〈月下雅集〉(1992)及〈園中雅聚〉(1992),一直到1995年的〈四季之敘〉等,這是一段色彩繽紛、情緒愉悅的階段,畫中並立排列的瓶缶,一如歡樂聚集暢飲交談的文人雅集。

反思奢華風氣 回歸墨象

 度過1998年短暫的古樸系列,如〈敘舊〉、〈迎春〉、〈老朋友〉之後,1999年廖修平的創作突然進入一種完全以黑色為主體,又有繩索纏繞的「默象」系列;「默象」亦即「墨象」,似乎這是一段創作上面臨轉折的重要階段。同樣的題材,也有許多以油畫的方式表現,顯示藝術家在創作中亟思求變的心情。同時,「墨象」系列也是對當時台灣社會過度奢華風氣的一種反省與提醒。

 進入21世紀的廖修平,在創作上有了一個巨大的迴轉,早期的「經衣錢」符號重新出現,但當中加入了曲線的元素,讓原本較為平面的視覺,開始產生起伏彎曲的立體錯覺。這是一個重新開始的年代,畫面的開朗、簡潔,更凸顯了平和、喜慶、愉悅的文化特質。


痛失愛妻 畫出悲慟情感

 生命的軌道,在這個看似平順的表象下,其實正面臨激烈的轉折。2002年春天,那位攜手40年的愛妻,突然在一次賞鳥的意外中猝逝,那墜落深淵時伸出呼救的雙手,成了藝術家長年的夢境景象;經歷長達一年幾乎完全無法創作的困境,在2004年之後,那些夢中的景象,開始化為藝術家創作的元素。那和大地融和吶喊、掙扎的手,既是愛妻的象徵,也是自我的投射,更是人類永恆命運的寫真。廖修平不只以油畫、版畫的方式,也以雕塑、裝置的手法來表現;尤其那些裝置,結合傳統民間生活中的「謝籃」、「長板凳」,都是喜喪場合中常見的日常用具,加上那些枯瘦、無助、求救的雕塑的手,更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與感受。穿越虛實、進出幽冥、人間,廖修平在一向喜慶、平和、典雅的風格外,也為世人展現了他悲愴、深沈、堅毅、動人的另一面向。

穿越虛實 傳遞人道精神

 廖修平的創作,巧妙地在「出塵」與「入世」之間悠遊,在「俗世」與「聖境」之間穿梭,在「真實」與「虛擬」之間穿越。廖修平的藝術,穿越虛實,不只是題材、內涵上的虛實、出入陰陽,神遊虛冥與人間;也是形式、構成上的虛實,從平面,到半浮雕,乃至立體、裝置。廖修平的創作,在現代主義的形式外表下,其實蘊含著一顆溫馨、人道、內斂、平和的傳統心靈;穿越虛實,典麗素樸。

 總之,1960、70年代興起的台灣現代藝術運動,能在鄉土文化與現代形式間,取得完美平衡且維持長期創作活力,又能在個人創作與社會推廣之間,均作出卓越貢獻,甚至在國內、國外均享有盛名及尊崇地位者,廖修平無疑是少數中的一位。

     
 
季節系列 1991 油彩、畫布 91 x 183cm
  默象(五)
1999 木版畫 80 x 60cm
     
 
生活(H) 2006
絲網版 63 x84cm
  今夕何夕
2007 絲網版.紙凹版 106 x 75cm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