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5-11-13 發布 苦難世紀的永恆見證— 由畢卡索之作品《格爾尼卡》談戰爭畫(林惺嶽教授)
 

=
苦難世紀的永恆見證—
由畢卡索之作品《格爾尼卡》談戰爭畫
=



                                                           ◎林惺嶽教授主講(徐維琳整理)            

 
   
 
林惺嶽教授精闢的演講,獲得與會者共鳴。
 回憶起自己與戰爭的關聯,出生於日據時代,從小失怙,並有3個舅舅因戰爭過世。及長,1975年至西班牙求學,1978年為引進西班牙藝術來台展出,回程飛機誤入蘇俄領空迫降,一時成為新聞人物。

 次年(1979)中美斷交造成人心惶惶,海外的風聲傳言中共將攻打台灣,且會利用兩棲登陸作戰方式進行的可能性很大,於是筆者特別至法國諾曼第的博物館搜集資料,回來撰文說明這歷史上最困難的戰爭,並在聯合報刊登三天的全版。同年,經過辦理美國簽證過程中的波折,筆者還以畫家身份去了美國,特別去看了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心中有很多感觸,一直很希望有機會將這張畫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同胞。然而時間推移,此埋藏近40年的心願,今天才找到機會得以在創價學會的場域,介紹這張上個世紀最偉大傑作之一。

 《格爾尼卡》是戰爭畫,但畫中卻沒有大砲、飛機、坦克、步槍、士兵等場面,為何如此?這裡面有很多秘密,首先就必須先從西班牙的內戰談起。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的內戰可說是最傳奇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吸引了全世界很多有名的文學家、詩人來到西班牙,拿槍投入此役,為保衛共和國,卻無任何條件,只是為了一份理想,被史家稱為如水晶般精神。而西班牙內戰之因,係國內長期受波旁王朝統治,積習太久,儘任由4%的人口卻擁有60%土地;同時天主教勢力龐大,而且與大地主及軍人形成保守派的集團,壟斷國內政經資源,中下階層則形成左翼陣容。當受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影響,國內經濟發生問題開始動亂。原先波旁王朝因無法控制,故任命李維拉將軍,先暫停君主立憲,而擬藉軍方進行獨裁來整頓西班牙。孰料經全國大選,共和派壓倒君主立憲,國王失去民心逃亡出國;由左派聯合共產黨、社會主義、工人等形成人民陣線並取得政權,再經大選贏得公法執政權。

 惟取得政權後, 因壓抑太久,致不時有違法亂紀之燒教堂、殺神父、羞辱修女等暴力行徑出現,造成社會脫序。同時共和政府為怕軍人擁武力作亂,於是給予軍人將領優渥退休金,令其退休。其中參謀總長佛朗哥被貶派至小島,遠離政治中心。但實際上,當時佛朗哥的軍隊實力在摩洛哥約有15000人次的軍力,於是佛朗哥偷偷由英國搭機至摩洛哥,還有大量摩洛哥傭兵歸他指揮。基於軍人集體不服選舉結果,亟思以武力翻轉政局,致使當時的內戰處在一觸即發的狀態。

 西班牙北部及東北區域有豐富的鐵礦,也是工業所在,遂引起各國垂涎。於是德、義兩國援助佛朗哥,俄國則支持當時的左翼政府。德國甚至與佛朗哥訂約,以協助取得政權交換西班牙之鐵礦及設備。但事實上,共和國政府係經合法產生,獲世界承認,故佛朗哥軍事團體是得不到承認的。於是德、義在加比斯和摩洛哥之間形成空中走廊,集結飛機、運輸機及軍隊幫助佛朗哥軍隊運入,西班牙內戰於是爆發。義大利亦有五萬軍隊進入西班牙,德軍則特地組成神鷹空軍大隊幫佛朗哥作戰,首先開始轟炸馬德里,所到之處,民兵(男、女)自動組織起來,在各個巷道設立防禦工事與佛朗哥軍隊對抗。後國際援軍來到(約四萬人,分別來自東歐、南歐、中歐、西歐及德、義的民間人士,有英國詩人奧登、法國大文豪馬爾候及著名的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由於西班牙民兵得到國際義勇軍相助,士氣大振,拚命抵抗堅守馬德里,佛朗哥久攻不下。期間,蘇俄有心控制西班牙,於是提供好的機器給共產黨,舊的機器則給民兵,致使當時境內共產黨幾達百萬。

 在當時,德軍研擬一戰術:以空軍低飛轟炸後,坦克往前衝的閃電戰,選定格爾尼卡做實驗,以突破正面防禦,提高進攻效率。結果,格爾尼卡以二千多人的鮮血成就此戰術:在1937年4月26日當天,2架戰機飛過格爾尼卡鎮上空至大西洋,後回頭進行轟炸,隨即8架坦克做地毯式轟炸,在下午4:00~7:15之間,城鎮頓成廢墟,死亡二千多人,另有一千多人受傷,當時尚有買賣市集,豈知禍從天降!格爾尼卡是位於畢爾包旁邊的不設防城鎮,但德軍不信仍轟炸之。

 當西班牙內戰如火如荼之時,法國正在辦萬國博覽會。從來,「歷史」都是戰勝者在寫的,而「歡迎」亦在勝利者手中。

 萬國博覽會,1851年由英國首次舉辦。當時英國已因工業革命後脫胎換骨成為世界強權國家,為炫耀國力及工業、經濟、文化方面的水準而舉辦。而1937年萬博雖在巴黎舉行,惟當時在戰爭陰影下,法國自身亦國情動盪,而德、俄一方面在展場展示軍備武器,另一方面德、義、俄的武器亦同時在西班牙投入內戰,殘殺無辜平民百姓。雖然法國有經濟危機、罷工動亂,但博覽會照樣舉行,且深受歡迎,約有3100萬人次參觀此博覽會。

 而畢卡索也與這次萬博產生關係,何以如此?因為德、俄兩國的展館既大且雄偉,但西班牙館還沒著落。此時的共和政府正風雨飄搖,畢卡索在法國的名聲已如日中天,所以想藉畢卡索來挽回共和政府的聲望,並恢復西班牙館最起碼的尊嚴,因此誠摯邀請畢卡索來參與此神聖任務。他們希望畢卡索為西班牙館繪製一幅能代表西班牙的繪畫。然而當時連蓋西班牙館的案子都尚未核准通過,因此畢卡索面有難色且意興闌珊。原因是畢卡索向來主張藝術不應涉入政治主題,且他不喜歡與官僚打交道。

   
 
畢卡索 取自維基百科


  《亞維儂姑娘》取自維基百科


畢卡索其人
 畢卡索的相貌特徵是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他的母親曾說:如果你在教會,必能成為教皇;如果當兵,將來會做統帥。但最終畢卡索是成為舉世聞名的「畢卡索」。畢卡索在巴黎初期頗為落魄,未成名前的「藍色時期」,經常以畫窮人、乞丐、賣藝人等下層階級與吉普賽人為創作題材。他並結識同期畫家莫迪里亞尼,同時還鼓勵陷入苦境的他一定要勇敢與艱苦戰鬥。其實當時西方世界處在動盪中,傳統無以維繫,年輕人自稱是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然卻不因此而放棄,反而激發他們要自己去尋找並建立值得全力以赴的人生價值。於是有人為了理想,投入西班牙的戰役,其中的海明威於這時期也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戰地鐘聲》一作。

 之後畢卡索進入「玫瑰色時期」,當《亞維儂姑娘》作品一出,另一畫家馬蒂斯破口大罵,且不認同。因為過去的畫家創作限於平面的二度空間,而畢卡索進行了新視覺革命,他企圖在同一個平面上表現三度空間,就像杯子打破重新組合。所以《亞維儂姑娘》一作,開創了立體主義的里程碑,而這當中有受到黑人雕刻的影響。這件作品起初未受青睞,最後由美國洛克斐勒藝術館收藏。另一件《照鏡子的女人》是立體派的優秀傑作,則為紐約現代美物館(MOMA)收藏。

 至於立體主義,是肇始於畢卡索與布洛克至塞尚家鄉的聖維克多山朝聖之作受到啟發所創,並造成影響:當時巴黎許多菁英跟隨之,並視此為現代藝術。然而有趣的是,開這車的是畢卡索,而最先跳車的也是畢卡索。當此已成為風尚之時,也是他厭倦之時。畢卡索主張繪畫應有自己的語言,非為宗教、神話、文學、詩歌、歷史、戰爭而服務,而成為當時藝壇上形式主義的領頭羊。

格爾尼卡創作之因
 正當畢卡索在巴黎已有名望之際,共和政府委託畢卡索創作此神聖任務,企圖引起世人關注、同情及幫助,卻讓畢卡索備感困擾且意興闌珊。因他既為當時世界潮流之一:形式主義革命的領頭羊,當然不願畫有主題內容的作品是其一,同時畢卡索不喜與官方打交道且厭惡官僚,再者,什麼能代表西班牙?基於這些理由,畢卡索未應允要否繪製,猶豫不決。後來發生格爾尼卡事件,畢卡索看了一些實情報導,及1937年5月1日,在巴黎有百萬人參加勞動節抗議納粹在格爾尼卡的戰爭暴行的大遊行,畢卡索才開始確信格爾尼卡慘劇並非假的,並引發擬創作一幅作品。然而,畢卡索之後並未至格爾尼卡收集資料,反而與情人去度假,當時曾畫了草稿,成為此畫創作的開端。

 西班牙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兼劇作家諾卡,死於內戰中。他對西班牙文化有深入解剖,甚至開啟了畢卡索格爾尼卡創作的秘密。他曾說到:西班牙是把死亡當自然景象的一個國家。有時死著比活著還更活著,因為死亡的形象像剃刀鋒刃般銳利,所以死亡無所不在,人需要不斷奮鬥,兩者在毀滅的線上,須維持危險的平衡。因此提出西班牙文化中有幽靈的說法,亦即生活在死亡邊緣,只有不顧一切勇敢面對死亡,甚至正視死亡,才能發揚精神上的高貴。幽靈潛在著高度熱情的詩意,這種呼喚如同安達魯西亞對土地發出的神祕氣息。鬥牛士即是最高度的表現。

 筆者曾在安達魯西雅的一間餐廳裡聽到外面傳來吉他聲,聲音哀怨、清楚且宏亮,後來看到的是一雙又粗又硬的手在彈奏,他抽著一種便宜但濃的菸,筆者買一包給他,他一高興,又唱了起來。因此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可以從偏僻鄉下的樸素地方看到這些潛在文化的素質。

西班牙的鬥牛文化
 諾卡曾說:西班牙幽靈所完成最有刺激性的最高成就,就是西班牙的鬥牛。因此,鬥牛在西班牙,是一種國家的儀式。在鬥牛場上達到高潮時,人們會站起來歡呼。還有進場前的遊行,也有固定儀式。場上的公牛,角很銳利且非常強壯,而鬥牛與鬥牛士在場上見面宛如一場英雄的約會。鬥牛剛出閘是會慌張的(因為場上空間太大且人很多),由於緊張害怕,所以攻擊性變得很強。

   
 
《格爾尼卡》  取自維基百科
 鬥牛第一階段,是由鬥牛士騎著馬,先刺牛的肩與背,因為這裡肌肉非常強壯,先使其受傷麻痺,降低其凶猛程度。繼之,牛生氣了就會攻擊馬,鬥牛士再用雙刀刺中牛肩。接下來,本場的鬥牛士才真正出場,手持紅布是給觀眾看的(因為牛有色盲)。牛以為揮舞中的布是敵人,所以攻擊。在這當中,鬥牛士的身段優雅,他不僅表現武士的勇敢,具有體育家的體格,還有舞蹈的韻律,因此極具美感。這過程中,牛不斷攻擊布,而鬥牛士也開始做更危險的動作,猶如生死決鬥,直到牛因失血頭漸低垂,頸椎間產生空隙,此時鬥牛士掌握時機,將劍直刺入牛之心臟,牛應聲倒地而死,若不慎,也可能造成人之死或傷,非常危險。曾有詩人譬喻:劍在牛角間刺進心臟,猶如玫瑰花插入美女乳房之間。諾卡還說到:牛出來註定要死,人可能也要死,這死亡可說是對遠古神祇莊嚴的祭禮,這樣的文化,對西班牙很重要,因為生命是不斷面對死亡且正視死亡,所以使精神更顯高貴。


格爾尼卡創作分析

 畢卡索出生在安達魯西雅的馬拉加市,而安達魯西亞也是鬥牛的發源地,所以他對鬥牛活動也喜歡,但其對鬥牛的看法及注意點則與諾卡不同。

 在牛攻擊馬的第一階段,因為牛角很尖,所以在刺到馬,使之肚破腸流的霎那間,讓畢卡索感到高潮般快樂。事實上,畢卡索長時期與女人的關係,也像是長期感情的搏鬥與性愛的纏鬥。他從希臘神話中見到阿波羅變成牛頭人身拐走公主,因此亦以牛自況,希望自己的體力能像牛之野蠻、強壯,同時還有人身兼具溫柔,可征服女人。牛是主動攻擊的主角,馬是被攻擊的配角,這兩者的意象關乎著畢卡索的愛情觀與性生活狀況。

 在1934年,畢卡索曾做長途旅行,也看了很多鬥牛場。在他的心中,牛是雄性,馬是雌性,也是被征服的對象,並畫了很多草稿。且長期在與女人的感情纏鬥中也會有疲累,因為怕寂寞,所以也會找尋新的對象來安撫他,所以畫中右上方有一隻手伸出來,象徵安撫已精疲力盡的畢卡索。他從鬥牛文化與自己如生活日記般的畫稿中尋找靈感,並把牛、馬抽出做單純地呈現與造型轉化,企圖用象徵和比喻的手法來表現《格爾尼卡》的高度與廣度。畢卡索不是要重演或再造格爾尼卡的情景或事件,他認為只要內心感受人在戰爭暴力下的痛苦、遭遇、恐懼、抗議…,強化情緒即可。於是筆下的牛是攻擊者,意指佛朗哥、法西斯的戰爭暴力象徵,牛頭畫成像牛魔王般兇狠。

 畫中的元素,除了牛之外,還有馬。當馬被牛捅的時候,會嘶叫,聲音讓人不舒服,因此鬥牛場預先會為馬動點小手術,使馬不叫得那麼大聲,所以馬成了被侵略、凌虐、欺壓的對象。另外的一個元素是哭泣的女人,因為戰爭製造了很多寡婦。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聖母瑪麗亞見兒子基督被釘於十字架而哭泣,可說是哭泣的最高典範,因此畢卡索畫哭泣的女人作品不少。

 他畫了很多草圖作為演練,之後再畫很大張的草稿,接著是
不斷地修改,最後將很多練習的草圖拼湊起來。《格爾尼卡》對畢卡索而言,是全新的經驗,全新的體裁、全新的開始。他畫畫時還叼著菸,因為吸菸可以促進思考。托拉,是超現實主義的攝影家,當畢卡索畫《格爾尼卡》時,是托拉將過程拍下來,此時也是她與畢卡索相戀至最高潮的階段。因為戰爭,許多朋友死亡,使得托拉心生悲觀,由於超現實的反理性,認為夢境比現實更真,以至於最後精神錯亂、崩潰。

 最後,畢卡索娶了賈桂琳且與之白頭偕老。他發達之後住在古堡,當時有很多人去拜訪他,他相當不悅地表示:自己又不是奇形異獸。

 然而畫完了《格爾尼卡》,大眾的反應卻出奇地冷淡,並未造成轟動。


萬博中的西班牙館
   
 
正在西班牙馬德里進行的鬥牛
自《維基共享資源》

 巴黎萬博在1937年5月20日開幕,其中的西班牙館慢了七個星期才建好,且是位在最差的角落位置,當時畢卡索還穿著西裝與米羅一同前往出席。又當佛朗哥戰車開進巴賽隆那時,共和政府到此亦滅亡了,因此當初幫忙作戰的國際組織兵團,在巴賽隆納遊行並與群眾道別。這當中,共和軍中有一位女指揮官很傑出,首先和父老們講話:時光會流失,我們在內戰所受的苦,所流的血一定會乾,仇恨也會漸漸淡下去,希望有一天我們國家恢復自由與幸福。那時到來,請告訴你們的孩子:「有一群人經過槍林彈雨,翻山越嶺而來,說:『我們來了!你們西班牙的理想,就是我們的理想,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理想!』現在這些人要走了,我們懷念他們,且永誌不忘。」她並轉過頭來向外國兵團致意說:你們為我們的付出,我們非常感激。你們已是傳奇的人類文明歷史的重要部分。希望有一天,當橄欖葉子萌芽與共和政府的桂冠相互輝映時,歡迎你們再回來,珍重再見!

 1975年,佛朗哥逝世,筆者到西班牙,當時的西班牙亦開始動亂,希望邁向明主。其實,對人民而言,只要求溫飽,並無意識形態,但內戰開始打,民眾只能選邊站,而進入屠殺的人間地獄。馬德里被佛朗哥包圍,槍斃了很多人。一旦交戰,為求取勝利,互相殘殺不擇手段,永遠都是罪行。

 畢卡索是站在一個被壓迫、殘殺、欺負的弱勢者角度發言,因此將戰爭中的恐懼、呼喊、悲痛及傷心欲絕,以造型的變形、誇張,把悲痛的情緒張力拉至極限,所以畫中死者倒地,手握斷劍,仍不甘心,且至死不屈。畫面以黑、灰、白呈現,表示轟炸時的短暫閃光如閃電般所產生的亮的節奏感,以示黑白強烈。同時,畫中只見人類戰爭恐怖、慘無人道的鏡頭,實已超越格爾尼卡被轟炸的極限, 亦即廣義化了。 


法西斯當道 畢卡索絕不
回西班牙

 萬國博覽會結束,這張畫開始漂泊之旅。畫首先至北歐,可惜北歐人對西班牙內戰中的格爾尼卡不了解, 所以沒感覺;之後到了英國,英國人說不知道在畫什麼,認為畢卡索沒有去過格爾尼卡,以至於畫中充滿造型謎語,所以左派人亦不賣帳,且認為畢卡索應直接反映此村莊被轟炸的慘狀,甚至還冷嘲熱諷。

   
 
受到兀鷹軍團轟炸的格爾尼卡
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另有人說: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已不可能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因為我們已失去了信仰、價值失落,充滿絕望與幻滅。然而畢卡索卻能將戰爭受難的情境放大,逼人去面對,只有將強烈的感情注入平凡的題材,才能感人,造就偉大的作品。

 之來, 畢卡索將畫運至紐約,舉辦創作四十年回顧展,同時也寄草稿讓評論家追蹤其思想脈絡及關於西班牙的文化背景。所以經過在美國的巡迴展及進入校園展覽,其後回到歐洲重新展出時,正面的評價愈來愈多,使得此畫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作品,也使畢卡索成為現代最偉大的畫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一樣的地位。

 後來,佛朗哥眼紅,希望將這張畫要回來,因為此畫已成為抗議戰爭的經典之作,是對戰爭罪行的控訴,對戰爭恐怖的描述。當時佛朗哥曾試圖與畢卡索協議,事實上,畢卡索當時的名氣已超過佛朗哥了。畢卡索拒絕向佛朗哥示好並揚言只要法西斯政權當道,絕不踏入西班牙一步。

 畢卡索1973年過世,佛朗哥1975年相繼過世。1975年10月2 6 日一封信刊登在美國及英國的報紙,開始進行畫作索回的動作。因為畢卡索曾在公開場合聲明:在佛朗哥政權結束,西班牙選舉改善以後,希望此畫回到西班牙。但現代美術館以當時的共和政府已不存在而無返還對象為理由,拒絕返還。實際上,1969年波旁王朝卡洛斯之子,在馬德里宣誓將成為國家公僕,並使西班牙成為法治、和平的國家。為了和解,卡羅斯國王特地任命保守派新秀史瑞斯與在野各政黨協商,結果,全部決定廢除獨裁舊制舉行大選,使西班牙邁向民主大道。


《格爾尼卡》的歸鄉之旅
 斯時《格爾尼卡》已成為西班牙邁向遠離對立殺戮的大和解象徵,於是西班牙實行君主立憲、開放大選, 計有480幾個政黨, 推出6000多個候選人角逐眾議院的350席次及參議院的205席次。合格選民有2350萬人, 創下全球各地通訊社派了將近700位記者來採訪的記錄,是西班牙有史以來最大的選舉。當時有一本雜誌Interviu,封面為裸女照片,裡面的內容卻與政治有關,是政治刊物。此著名刊物在大選之際登出了斗大的標題—《最後的流浪者 格爾尼卡》鄭重昭告西班牙人民,畢卡索之經典大作能否回來,端賴此次大選是否公平嚴明。

   
 
《格爾尼卡》現收藏於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別館蘇菲亞王妃中心
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西班牙透過這次選舉,邁向了民主,新當選的總理風光地出訪美國,拜會卡特總統,之後國會即開始寫信擬索回《格爾尼卡》一作。甚至還有西班牙官員在《格爾尼卡》畫作前述說這張畫是西班牙的,企圖引起輿論關注,進而促使美國國會為此開會。

 1981年,西班牙參與歐洲共同市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需要西班牙這個具戰略價值的國家,所以深感應把西班牙的力量導向對美國的正面發展,因此必需要做到尊重西班牙國家的文化尊嚴。最後美國通過一個法案,將此畫歸還給西班牙。

 當初,畢卡索繪製《格爾尼卡》一作,是有向共和政府收取10萬元作為工本費,聲明及書信中均提到此作品要送給共和政府且日後要送回至普拉多美術館永久收藏(在內戰爆發一個月時,共和政府曾任命畢卡索為普拉多美術館的名譽館長)。

 1981年1月,西班牙總理寫信給畢卡索的遺孀賈桂琳提到:在畢卡索100歲冥誕, 慶祝活動最高潮將是《格爾尼卡》的來到,它是畢卡索最傑出的作品,它與西班牙的命運關聯。由於戰爭,它的回歸被拖延,現在這些情況均已成功克服了。多虧了西班牙人民及政府批准了憲法,全世界各國都承認西班牙是一個自由民主的主權國家,……。

 賈桂琳回信說: …… 他( 畢卡索)的願望將實現,《格爾尼卡》的回歸是最偉大的歷史,高潮的盛會,我的合作將超出你們要得到的。其實,當《格爾尼卡》一作要回國時,國內許多地方都在爭取,結果有40%的民意贊成放置於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格爾尼卡》這張畫放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42年,經專家仔細檢查均無瑕疵,再交由西班牙文化部長秘密運回。當這張畫在西班牙隆重開展之際,全國各政黨要員都到場了,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有一位西班牙有名的鬥牛士雷明景,47歲時已名利雙收,想退休卻又無法忘情於鬥牛,於是請教畢卡索。畢卡索回答:將軍最好是死在戰場,因此鬥牛士最好亦死在鬥牛場上。而雷明景最終是選擇死在鬥牛場上。

 畢卡索92歲臨死之前還握著畫筆,是因心臟病突發而過世,可說是為藝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是發生在廿世紀的真實故事—一幅畫開啟一個國家邁向族群和解,共同追尋民主與和平價值的真實故事,這個伊比利半島上的國家曾經走入歧途,備受國際冷落,如今,他們已重新振作,贏回他們的尊嚴與榮譽。我希望今天的演講亦能對台灣人民有所啟發,讓大家和解融合,攜手合作,來創造讓台灣發光而幸福的最高價值!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