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1-05 發布 化絢麗為真樸─席德進的繪畫世界(國美館研發組林明賢組長)
 



 
 
  席德進簡介
席德進,(1923-1981),生於中國四川,畢業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承林風眠。從濃厚油彩的人物肖像、到墨韻渲染的古居與山水,席德進走訪台灣鄉野角落,透過學理轉化為生命的體驗,將自然的體會及對現代藝術精神的掌握,融入中國傳統技法,呈現揉合東西方特質的繪畫風格。除投入台灣抽象藝術之發展,也是台灣民間藝術與傳統建築的倡導者。著有《台灣的民間建築》、《我畫.我想.我說》。
 席德進先生於1923年出生於四川,在杭州藝專受完整的藝術養成教育,1948年來台灣發展,歷經30幾年的淬鍊與轉化,創作出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台灣自然人文特色的繪畫風格,在台灣藝壇獨樹一幟,深受民眾的喜愛與肯定。其繪畫風格的轉變,從早年熱情洋溢的呈現轉為靜謐寧靜的表達,至晚期更可見對樸實敦厚美感的追求,因此以「化絢麗為真樸─席德進的繪畫世界」為名,對席德進一生繪畫的轉變作一簡單的回顧。

 
席氏成長背景歷經戰亂時代、社會重大變革,其創作風格亦隨時代潮流多所嘗試,各時期不同風格之創作,展現其時代歷程與思考,藉由其作品亦可窺探當時代藝術家在「西潮衝擊」及「本土反思」下的主體思考與回應。

一、呈顯現代思潮與傳統美學發展軌跡

 1923年出生的席德進成長於動盪不安的時局,以美術環境而言,正躬逢新舊轉接、劇烈變化的時代。自清末以來西方文明東漸,引發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於現代的適切性等問題,蔚然形成一股取法西洋文化的風潮。美術的變革也將西方繪畫技法運用在傳統水墨畫中,促使中國繪畫變得多元,而在1920至1930年代赴法留學藝術家們在蔡元培的倡導下紛紛返回中國效力於美術教育,其中林風眠1928年於西湖畔創立杭州美術院對美術教育之影響為最。除了美術教育的成立改變了美術學習方式外,藝術改革風氣致使美術團體成立,以193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決瀾社」最具代表,而「決瀾社」的創立人之一就是龐薰琹。

 綜觀民國以來整個中國美術的發展,不論學校或美術運動,主要的人物當屬林風眠與龐薰琹等人,而林、龐兩人正是席德進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影響其最深者。而中國藝術家承接二十世紀初以來,受西方藝術潮流的衝擊,亟欲開創「中國現代畫」、「現代中國畫」的主軸中,席德進堪為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將中國美學與台灣人文景觀予以融合,進而開創獨特的繪畫風格,是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為台灣美術創新風貌的重要藝術家。

二、展現台灣鄉土風華

 席德進遊歷歐美多年,也曾追隨時代的藝術風潮,幾經反思後他回歸傳統,認為源源不絕的藝術創作終須汲取自自我文化根本的養份,而民間藝術少有矯揉造作、冷峻、嚴肅的一面,其樸實、淳厚的內涵與歡樂的特質,隨時代而更新,隨地方風俗習慣、氣候而取材,是最單純、直接、自然地將鄉土的感情充分表露的藝術,因此他選擇回歸鄉土,將自己融入居住地─台灣,從在地的風土民情及常民生活感受真摯純真的美,台灣的種種也成為席德進創作的泉源,席德進曾在〈我的藝術與台灣〉一文中表示:「我的畫,從我早期開始直到今天,始終有一個不變的基調;那就是以台灣這地方的景物,作我表現的素材。我在台灣的時間,已與我在家鄉四川居留的時間相等,但是我繪畫的生涯─從孕育、發展到創作,卻全是台灣給我的因素而促成。」因此席德進的繪畫絕對無法跳離台灣。


     
 
長髮女孩 1966
油彩、畫布 65×53.4cm
席德進遊歷歐美期間接觸現代藝術資訊,並對「普普」與「歐普」感到興趣,1964年旅歐期間即以傳統建築、民俗圖像⋯等元素轉為創作,企圖開創新的繪畫風格,此一時期一直到1968年仍延續著,本幅作品創作於1966年,為席德進對融合傳統與現代創新表現時期,但在作品中未見傳統元素與色彩,僅以現代幾何形狀之色塊與色彩為背景,呈現色塊分割狀,企圖將人物與現代視覺融合在一起,是席德進創作中少見的背景處理。

  抽象畫 ( No.9) 1968
油彩、畫布 117 ×91.5 cm
     
 
黃花 1976
水彩、紙本 57.3×
76 cm

 席德進一生的創作題材,從來到台灣開始,在冥冥中就已注定將與台灣密不可分,從早期的風景寫生、「歌頌中國人」系列,到七○年代以後的彩墨暈染式的水彩山水風景畫,在在都展現其直接從台灣土地取材轉化成為創作的靈感及元素,其中以民間鄉土藝術和自然山川風景對其影響最大,也是席氏經常讚頌的。

 席德進對台灣文化、人情、風土關懷所展現的美術作品,呈顯了其與台灣美術發展之關係,其創作背後所隱含的深層意涵與藝術風格之轉變,概分三個面向簡述如下:


(一)「絢爛青春‧質樸形像」

 席氏早年係以肖像畫擅長而成名於台灣畫壇,人物畫是其一生繪畫不曾間斷的創作題材,如實記錄了席氏生活周遭的朋友,藉由這些人物畫精湛的呈現,可見得席德進對人物濃烈情感之表達,除了文字的記錄,這些繪畫作品成為研究席德進感情世界及其不同時期繪畫風格轉變之見證。

 早期席德進人物畫以肖像畫為主,常為名人士紳描繪肖像,因其素描功力精湛,能精準描繪形態並掌握風雅神態而深獲好評。在五、六○年代抽象藝術盛行期間,亦常見席氏以生活周遭的青少年為題材所創作的人物畫作品,鮮明亮麗的色彩表現出對年輕男子充滿青春洋溢生命活力的讚頌。

 在七○年代,席德進曾以鄉下老人為題創作系列「歌頌中國人」作品,企圖營造表現中國人的特性,這是席氏長期繪製人物畫之後,首次脫離肖像的範疇,對人物的文化性格進行深入思考、探討所作的一次專題,畫中人物凝重的姿態與嚴肅的表情,不只是人物生活情狀的刻畫,更企圖將人物轉化成為一種近似文化偶像的塑造,此一系列的作品所呈現的是席氏對時代人物與文化表徵的刻畫,其創作實背負著藝術使命感。

 晚期席氏以身旁的藝術家朋友如李德、吳昊、周夢蝶…等為描繪對象,所作之肖像畫作品強調人物的個性與情緒表現,呈現強烈藝術家個人氣質,其相同處均在表現人物內在與思索的狀態,內斂與憂鬱的形像塑造或許就是席氏自身藝術家形像的反射,也是席氏對同時期藝術家所作繪畫圖像的評述與解析。

(二)「傳統圖像‧現代普普」

 受到藝術新潮的影響,1958年開始席德進一改往昔以台灣風土為其繪畫題材,另以抽象繪畫表現形式創作積極參與國內現代畫展展出多次,並參與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

 1962年8月席德進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參觀考察美國各地現代美術館,直接與西方藝術面對面的接觸,也將所見所聞撰文發表於國內及香港各報章雜誌,反映出席氏當時面對歐美藝壇之轉變其內心的感受與心境的改變,其中第一個大的轉折即是當時美國興起的歐普藝術(Op Art)及普普藝術(Pop Art )所帶給他的重大衝擊,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改變了席德進對抽象繪畫的看法,身處歐普、普普藝術浪潮的席德進,也受了影響而放棄抽象繪畫的創作,轉向歐普、普普藝術的探索,並深切掌握了歐普、普普藝術的精神與美學觀念,將自我傳統文化視覺符號與歐洲現代藝術融合,企圖從傳統元素出發作創新風貌的展現。

     
 
蹲在長凳上的老人 1969
油彩、畫布 101.5×91.5cm
席德進遊歷歐美返台之後,即投入在地文化的保存與研究,並創作「中國人」系列的人像。1969年舉辦主題展「歌頌中國人」,將傳統建築及現實生活的鄉下老人結合在一起,將敦厚、樸實的台灣老人帶入他那色彩單純強烈的畫面裡。畫中蹲坐在長凳上的老人背後,襯以傳統建築彩繪明亮的色彩與圖案,企圖將鄉土、傳統與現代結合,運用各種元素組構營造一種新的視覺效果,形塑其對樸實的人生之歌頌。此系列是席德進繪製人物肖像、脫離「肖像」的範疇、對人物的文化性格,進行深入思考探討的一個專題。

  風景
油彩、畫布 61.5×61.5cm
中國傳統門神版畫、扇面圖案、仿宋字體……等都是席德進創作取材的造型元素。在這系列作品中,大多數是以平面採直式或橫式構圖,但也有以現成物拼貼、彩繪結合而成之創作。此幅作品不以直式或橫式表現,而採菱形構圖,以「風」字為底,上框以菱形橙色邊框,框內以意象式水墨畫表現,將文字與畫拼置重疊,構成既有傳統中國文字符號圖案之象徵又有水墨神韻之美感。而強烈簡潔線條與色彩,又能表達現代視覺效果,作品呈顯席氏在創作中,對理性與感性思考的強烈用心。
     
 
李德畫像 1971
油彩、畫布 80.5×91cm
  牆 1964 
油彩、畫布 64×97cm

 席德進以傳統建築語彙、民俗圖像等平面化符號形式予以轉換,運用現代視覺效果代替傳統圖案的方式表達,頗具巧思,亦透露出席氏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及對中國傳統藝術美感與形式美學的通透,而將民間器物與傳統藝術美學及現代藝術形式完美結合,創造出另一種新形式風貌的作品。

(三)「彩墨暈染‧台灣山水」

 1970年以後席德進的景物描繪作品之取材,已由原來的街景逐漸轉向郊外的自然風景描繪,這樣的轉變誠如他自己所言是心境的轉變,此一轉變可見於其水彩畫已轉向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形式探尋,企圖對中國現代繪畫注入新血,並期盼能開創中國現代繪畫的新風貌。在描繪花卉作品上,他改變傳統花卉取材(梅、蘭、竹、菊),而以台灣常見的花卉為描寫對象,運用傳統花卉「折枝花」的取景及留白的背景與構圖,運用渲染與沒骨技法表現典型中國水墨畫花卉的創作形式於其水彩畫花卉之中,形成獨特風格。在風景畫方面將台灣自然山川融入傳統水墨畫純淨樸實的美感中,也有創新的表現形式,成為席氏水彩畫風格的經典代表。席氏以具有中國水墨畫暈染技法及表現形式,融入於水彩畫創作中,是其在台灣水彩畫壇建立起獨特地位的關鍵。

 
席德進晚期(1973-1981)以大筆渲染呈現靜謐、沈著的水彩畫風,並具有濃厚的中國水墨渲染的趣味,作品雖展現墨韻淋漓之美,但席氏並不是直接以墨色渲染於紙上,而是用不同的水彩顏料調出近似於墨的層次,層層暈染,故其作品中微妙的色感比單一的墨色更富變化,他把中國水墨畫的水墨韻味應用水彩的表現方式來處理,採用了國畫的沒骨法,再揉合水彩畫渲染來詮釋,為其水彩畫開創新的典型風貌。

結語

 席德進是戰後渡海來台的藝術家,其藝術養成教育過程因受到當時中國現代化改革思潮的影響,使其一生之創作均為開創中國畫新風貌而努力,早年曾追隨現代藝術風潮,在遊歷歐美後有所省思,認為創作應汲取於本土文化的養份,故返台後回歸傳統,將傳統與台灣在地風俗、氣候融合,以最直接、單純、自然的鄉土及常民生活的純真融入其創作,呈顯樸實、淳厚的藝術風貌,在西方現代、傳統中國、在地台灣三者藝術思維的融合之下,由絢爛回歸純樸,開創沉靜淳樸的繪畫風格。

     
 
抽象畫 ( No.9) 1968
油彩、畫布 117×91.5cm

  山(紅屋)年代不詳
水彩、紙本 56.5×76cm
     
 
抽象畫 ( No.1) 1967
油彩、畫布 106.5×106.5cm
1966年,席德進返台後投入鄉土文物的收藏、介紹,甚至影響台灣建築學界的古蹟保存風潮。此階段席德進的普普系列創作,基本上又與歐普形式結合,造型語彙集中在傳統建築的門窗、馬背、燕尾等形式, 描繪技法單純、色彩更為簡潔,繪畫性的筆觸不見了。席德進企圖將蘊藏在生活中無限的視覺經驗與美感,透過理性思考,轉化為現代繪畫形式的表現。本幅作品取材傳統建築馬背山牆造型之轉變,鮮明強烈的色彩,呈顯具有現代視覺形式與張力之效果。
  閑坐 年代不詳
水彩、紙本 56.5×75.7cm
席德進對庶民情懷關注,而台灣庶民的審美觀,即是樸實、單純、有人情味的鄉土美學,這與席德進的性靈相契合,也是席氏認同敦厚樸實的勞動美學與鄉土美學的印證。以台灣鄉下老人為描繪題材,描寫鄉人聚於樹下坐在長凳閒聊的場景,運用水彩與水墨融合的技巧,表現自然沈穩之美,是一種主觀精神關照下的單純化、純淨化、意念化的塑造,達到人與自然間渾然相合的臻熟境地。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