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1-15 發布 印度樂舞之夜(創價文教基金會提供)
 



   
 
   

 2016創價公演今年4月將舉行「印度樂舞之夜」,本報特別為讀者介紹印度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此次來台演出的主要舞者。首先,介紹該國的歷史、地理及民俗風情。
 

地理與歷史

 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India),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土地面積排名全球第七,人口數量名列全球第二多,截至2015年印度擁有13.1億人口。首都是新德里,最大城市為孟買(按人口和面積)。

 印度歷史悠久,與古埃及、巴比倫、中國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之後,歷經吠陀時期、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蒙兀兒王朝等時期,並有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化的相互交融。

 1849年,英國人經過一百多年的侵略戰爭最終併吞了整個印度。而後,隨著大英帝國衰落及印度反帝制、反殖民運動高漲,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領導下,終於在1947年8月14日午夜獲得獨立,這就是今天的印度共和國。

 印度國旗是由三種顏色組成的3色國旗,橘黃色象徵勇氣、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白色象徵清白廉潔,真理;綠色象徵和平繁榮興旺。在三色國旗中間有藍色、像太陽的法輪,裡面有24根軸條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徵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多元民族與文化
 
  此次印度樂舞之夜,邀請印度三大古典舞蹈流派──卡塔克舞、婆羅多舞及奧迪西舞的舞者共同演出。

 因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多元的民族風情,而有「民族博物館」之稱。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總人口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四大宗教的佛教及印度教都源自於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則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

 種族宗教眾多的印度,因此形成她無論是在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的特殊文化。

印度人問候方式

 合十禮(英語:Namaste)是印度人常用的問候語,梵語原義是「向你鞠躬致意」。在向別人說這句問候語時,通常還會將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並微微點頭。在不說話時也可以做此動作,表示相同的含義。

印度人真的每天吃咖哩嗎?

 真的!咖哩(Curry) 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咖哩村(Curry)的山上修道時,賴以果腹的木根草食辛料,釋迦經常帶下山分食村民,村民加以改良,大受歡迎。

 印度人對咖哩的概念跟我們不大一樣。在印度,只要是「加入香料燉煮的料理」都廣義地稱為咖哩。也許,我們看來都一樣,但對印度人來說,咖哩的種類繁多,不管是做的人還是各地方都有不同味道,是充滿變化的料理。

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吃

 印度人認為用手指吃印度菜,才品嚐得到它的最佳味道,因此印度菜是為用手吃而做的菜餚。把麵包撕成片狀並包裹食物,把飯與咖哩混和,用右手的三個指頭(左手是不潔的)抓食送入口中,每一口都別具風味,用手指吃印度菜已成為一種文化經歷。

印度的傳統服裝

紗麗 (Sati)

 紗麗,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原意為布料的意思。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日常裝扮。

 紗麗是一塊一米多寬,五六米長的布料。穿著時,婦女們一般自腰部纏起,繞過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別針別住。

托蒂(Dhoti)

 托蒂是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或長達腳部。

恰達(Chadar)

 
古印度男子一般上身不穿衣,只在肩上披一條汗巾,或是用布圍腰,一端搭在肩上,稱其為恰達。

古爾達(Kurta)

 隨著社會發展,印度男子的衣服也在不斷改進,除托蒂外,他們會在上身加上寬大的襯衣,稱作古爾達。

賓蒂(Bindi)

 提起印度人,就讓人想到額頭中間的一點紅「吉祥痣」,稱作賓蒂。依照傳統,只有已婚的印度教婦女才能點上紅色的吉祥痣,但近年來,隨著流行,有許多女性以貼紙或珠寶貼在額頭中間,作為一種時髦的裝扮。

演出內容介紹—舞蹈

 
  「印度樂舞之夜」將呈現印度最具代表性舞蹈
 
印度是個崇尚舞蹈的國家,各地都流傳自成一格的傳統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婆羅多舞、卡塔克舞、曼尼普利、卡塔卡利舞合稱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加上近年於南印度及東印度再度流行的庫奇普蒂、摩希尼亞坦、奧迪西等三支舞,共稱為「七大古典舞蹈」。

 此次公演,台灣觀眾得以一窺「四大古典舞蹈」中的兩種舞蹈—「卡塔克舞」、「婆羅多舞」,及近年流行的「奧迪西舞」。


卡塔克舞 Kathak (北印度)

 「卡塔克舞」風行於印度北部「勒克瑙」及「齋浦爾」,是蒙兀兒帝國時代(1526-1858年)的宮廷舞蹈。舞者腳踝上繫有一大串鈴鐺,表演時以快速旋轉方式舞動腳尖,帶出節拍。主要特色在於純熟的腳功及姿勢平衡的掌控。

 卡塔克舞的魅力在它洋溢速度感的節奏。一隻手高舉過頭、另一隻手提至肩膀的高度平伸,威風凜凜地站在台上。卡塔克舞可說是此次演出的三種舞蹈中,最陽剛、最具張力的舞蹈。

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南印度)

 「婆羅多舞」是歷史最為古老的流派,以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為中心,源自於敬神的傳統舞蹈,與南方各廟宇關係密切,經過歷史長年淬煉,去蕪存菁之後,對舞者舉手投足間的動作要求極高,同時相當重視舞者的表情及手部的細微變化,可說是印度舞蹈數千年來的結晶。主要特色是運用腰身及膝部的平衡,讓雙手得以在身體四周舞動自如。


奧迪西舞 Odissi(東印度)

 奧迪西舞起源於東印度奧里薩邦,擁有兩千多年歷史,與婆羅多舞同樣做為禮讚神祇或傳達、宣揚教義的媒介之一。其優雅的舞姿常見於古代寺廟、精舍、石窟,並以雕刻、繪畫、文字等型態大量被記錄下來。奧迪西舞模仿寺廟中雕像動作,舞動時彷彿寺廟的雕刻動起來一般,故被稱為「會動的雕像」。


團員介紹(舞者)


鄔瑪.多格拉


 
 
 
印度的「卡塔克舞」頂尖舞者。是已故印度國寶德加.拉爾(DurgaLal)的首席弟子。獲獎無數,包括印度古典音樂界大獎「桑吉特.卡拉.拉特納」(Sangeet KalaRatna)獎,並榮獲「潘迪特(大師)」(Pandita)尊稱。2 0 0 9年,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為表揚她40年來的卓越貢獻,特別頒贈她「馬哈拉施特拉邦文化獎」。

 鄔瑪.多格拉生於藝術世家,年僅七歲就開始學習卡塔克舞。她身兼注重細節、動作優雅的「拉格納烏派」(Lucknow School)及魄力十足、以速度與靈敏舞步見長的「賈伊普爾派」(Jaipur School)兩家之長,並融合所
學,開創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她對培育後進不遺餘力,除了曾擔任美國亞特蘭大賈斯拉吉音樂學校的舞蹈老師之外,更在印度孟買開設「卡塔克舞專門學校」,培育許多年輕舞者。此外,她還創辦「沙母懷德表演藝術協會」(Samved Society for Performing Arts),並兼任印度政府外交部設立、負責印度對外文化關係及對外文化交流的「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審查委員。



維哈夫.阿雷卡爾

 
 
 
滿腔熱血的新世代舞蹈家。立志要將印度古典舞蹈融入現代舞蹈創作中。他受過專業的舞蹈訓練,畢業於孟買大學附設舞蹈學校「Nalanda Nritya KalaMahavidyalaya」,並以第一名成績獲得大學及碩士學位。
之後,他師承卡納克.雷雷( KanakRele),鑽研印度高深舞蹈技法「阿卑那亞」。他的舞蹈兼具熱情與男性力量的展現,卻又不失沉穩,受到孟買「印度國營電視台」高度肯定。創設舞團「數論舞蹈創作坊」,曾多次受邀前往海外各國及藝術節慶中演出。


達卡莎.瑪修魯瓦拉


 
 
 
自小向「婆羅多舞」名家莎拉拜習舞。

 30歲時,邂逅有如雕刻般感覺的舞蹈「奧迪西舞」後,拜入已故奧迪西一代宗師瑪哈帕特拉門下。1988年,接受名師喀爾巴布嚴格訓練後,決定將人生奉獻給「奧迪西舞」。被印度國營電視台遴選為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設立「Kaishiki」舞蹈中心,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青年舞者。近年,參與頂尖舞團「桑吉特.瑪哈帕拉娣」的演出。除作為舞蹈家之外,還擔任舞蹈指導、編舞家,並活躍於國際進行公演、演講、集訓等活動。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