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1-22 發布 國立故宮南院十大首展(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於2015年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特別舉辦十大首展(國際借展、特展及常設展)。本報此次為讀者介紹故宮南院向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借展的珍貴文物及展覽特色。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北宋青瓷蓮花式溫碗田山



 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高麗青瓷是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918-1392)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主要窯區位於今南韓全羅南道康津郡與全羅北道扶安郡境,窯場廣佈綿延,產量豐富。自十世紀興作至十二世紀以單色青瓷為主,作品見於遼聖宗(1021-1031在位)陵墓,釉色與造型受北宋徽宗(1100-1125在位)時期出使高麗的中國官員徐兢所讚許。及至高麗與南宋官方往來斷絕,來自中國的文化刺激減弱,遂逐漸發展出獨具面貌的象嵌青瓷,在十三、十四世紀成為高麗青瓷主流,流傳甚廣,在中國曾被太平老人(約活動於南宋末至元初)於《袖中錦》中譽為「天下第一」。

 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 制作工巧, 色澤尤佳」;又云:「狻猊出香,亦翡色也。……諸器,惟此物,最精絶」。記錄高麗青瓷以其晶瑩透亮、如翡似翠的釉色受到注目。正如同汝窯的「雨過天青」釉色,表現出「師法自然」的美學精神。高麗青瓷除釉色外,也透過多種技法,如陰刻、陽刻、雕刻、透雕、象嵌、鐵彩、辰砂等,表現出自然萬物的生動姿態,反映高麗時代人們喜愛從自然取得靈感的藝術風格。

 以高麗青瓷收藏聞名的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特別精選近二百件精品,祝賀本院南部院區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開幕,策展人特別安排本院典藏汝窯青瓷與之對比展陳。不僅突顯北宋與高麗對於青瓷的好尚,亦精彩呈現汝窯與高麗青瓷各領風騷的瓷器之美。展覽以「尚青」為名,「青」字除明其釉色外,亦有「新鮮」、「新奇」之意,希望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新體驗。

 展期:即日起至2018.1.7
 展廳:陳列室S201陶瓷展廳

 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五彩花卉紋調味罐組
 
  展廳一隅

 唐宋以來, 日本極好中國生產之高溫瓷器,惟受限於技術和原料,無法自行燒製,只能仰賴中國進口,僅供上層階級使用。1592年起,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帶回熟稔製瓷技術的朝鮮工匠,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終於改變。朝鮮工匠在今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解決了原料的問題。

 1610年代,又在有田町燒製出日本第一件瓷器。此後三四十年間,有田的製瓷技術蒸蒸日上,廣受好評,同時也透過鄰近的伊萬里港轉運出售,「伊萬里燒」之名不脛而走。十七世紀中葉,時值明清易代,伊萬里瓷器趁中國瓷器外銷廢弛之際,在國際貿易上異軍突起,經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運出售,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商品。來自遠東的伊萬里瓷器,不但是歐洲王公貴族間爭相訂購的珍玩及餐具,也成為妝點宮殿的飾品與外交使節餽贈的重禮。

 本展覽來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共一百六十一組件作品,其中主要是十七、八世紀外銷歐洲的伊萬里瓷器,並以「伊萬里瓷」、「炫富道具」、「筵席食具」、「宮殿裝飾」等四單元,介紹伊萬里瓷器的特色,以及其在歐洲的用途。第五單元「國使贈禮」則展示清宮舊藏十三組件伊萬里瓷,以不同的收藏脈絡,呈現伊萬里瓷器在航海時代的貨利爭逐中,百餘年的歷史風華。


 展期:即日起至2018.12.2
 展廳:陳列室S201陶瓷展廳

 絢麗多姿—院藏南亞服飾特展

 南亞,即亞洲南部,涵蓋當今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等地,地理位置處於喜馬拉雅山脈之南,東瀕孟加拉灣,西至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三面環海,氣候溫暖又濕潤。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流域孕育了印度古文明,西元前五世紀佛教形成,迅速大放異彩,隨著佛教的傳播,亞洲各地可見身穿南亞裝飾的佛造像,這些造像多是赤裸上半身,以一塊沒有裁剪的布包裹下半身,有些雙肩披著長巾,腰上繫有裝飾品。迄今,南亞民族服飾文化中依然保留這些特色,女性穿著「紗麗」服飾和男性穿著「多緹」紮褲管裝束,與當今全球化流行服飾形成強烈對比。

 印度半島西北方自古以來受到中亞民族移入的影響,中亞流行裁剪式上衣、褲裝及外袍影響及於此地;其後,蒙兀兒帝國皇室與貴族的奢華裝扮也在此留下深刻的痕跡;散居半島北部以放牧為生的少數民族,擅長刺繡與染色,穿著有剪裁的服飾,方便於騎馬游牧。

 南亞民族至今依然保持傳統服飾文化,不論是穿著紗麗的女性,或穿著剪裁服裝的游牧民族,都十分重視裝飾,偏好濃豔色彩,喜歡用金屬或發亮材質妝飾。本展覽從院藏南亞服飾中,選出代表性精品,以「紗麗風情」、「精彩民風」與「宮廷華服」三個單元,呈現絢麗多姿的南亞民族服飾,帶領觀眾欣賞南亞衣飾文化之美。

 展期:即日起至2016.6.30
 展廳:陳列室S304織品文化展廳


 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地區相當廣袤,但因玉料分布及受東亞華
 
  蒙兀兒帝國 花式盤
夏文化影響之故,只有十四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在中亞、南亞、西亞至東歐等地先後發展出四個強大的帝國或王朝中有著不同程度的玉雕工藝, 當代藝術史界常通稱為「伊斯蘭玉器」。

 這四個政體為:中亞至西亞的帖木兒帝國(1370~1506)、西亞至東歐的鄂圖曼帝國(1299~1922)、西亞的薩非王朝(1501~1736),以及南亞的蒙兀兒帝國(1526~1857)。

 在十五、六世紀時,伊斯蘭玉器數量不多,造形受金屬器、瓷器影響,尚未發展明確的風貌。十七世紀前半,蒙兀兒帝國君主沙加罕延攬歐洲、波斯的藝匠,融合了歐洲、中國、中亞與印度本土的藝術精華,多以花葉瓜果或馬頭、羊頭為紋飾母題,以冷硬的玉料讚頌自然界蓬勃的生機。此時伊斯蘭玉器才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典型蒙兀兒玉雕影響下,其它印度土邦也發展了融合蒙兀兒與本土風格的玉作。雖未

接壤但文化交流頻繁的鄂圖曼帝國,也製作淺浮雕花葉紋的玉器。以上三區的玉器多精雕細鏤,甚或鑲金釘寶。

 十八世紀後半, 乾隆皇帝為捍衛西北邊防,以軍功將中亞東端納入版圖,稱之為「新疆」。精美的伊斯蘭玉器經此源源貢入大清帝國的紫禁城內,乾隆皇帝為之驚豔不已,撰文考證它們是「痕都斯坦」地方玉工的作品,誇稱之為「仙工」「鬼工」。

 帝王的激賞,導致維族、漢族玉工爭相仿贗,牟取暴利。密切的交流,更令中國與印度玉工彼此吸收對方精華,創作出新的藝術奇葩。


 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

 
  明 永樂 青花龍紋天球瓶
 發祥於中國的青花瓷,流傳廣泛,深受世人賞愛。瓷胎呈現潔白光亮的質感,鈷料勾勒精緻細膩的紋飾;藍白輝映下的唱和與激盪,使得青花瓷成為華麗瓷器的代名詞,也是演繹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

 最晚在距今七百多年的元代中國,江西景德鎮首次成功燒製出高溫青花,並立即銷往海內外,成為當時瓷器產業中新興的流行品類。到了明代,青花瓷的燒製技術更加成熟,各式器形與裝飾質量俱豐。而明代中國與臨近亞洲國家往來頻仍,亦促成青花瓷中新奇有趣的異國情調。相對於端整精緻的官窯,民窯青花的紋飾造型也毫不遜色,呈現出自由活潑、奔放野逸的樣貌。在地理大發現和海上貿易的催化下,這股藍白旋風席捲了歐亞各國,成為全球化的商品。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自十四世紀下半葉
起,亞洲的越南、韓國、日本與伊朗等地加入了青花製作的行列;它們或與中國角逐、或自給自足,充分展現以青花瓷為媒介的交流脈絡。


 國立故宮博物院承襲清宮舊藏,收藏為數頗豐的明代官窯瓷器,其中又以青花為首。再者,近年透過各方徵集,增添許多民窯青花,足以呈現明代青花瓷的發展脈絡。本展覽共分為四單元,先是將有明一代三百年分作前、中、後三階段,分別展出「洪武至宣德」、「正統至正德」、「嘉靖至明末」等官窯中之精品,並加入同時期亞洲其他地區的作品供觀眾自行比較。第四單元則陳列亞洲各地生產的青花瓷,呈現藍白潮流於各地不同的發展風貌,進而勾勒出青花瓷在明代中國與亞洲國家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展期:即日起至2016.4.10
展廳:陳列室S101借展廳


 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成分。自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歷經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教理與時俱進,宗教內容不斷充實,思想體系也愈趨完備,隨著各個王朝統治階級的護持推廣、僧侶不斷弘揚、以及商旅往來等,印度佛教信仰日益擴大,影響及於中亞、中國、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
等地。東北亞因與中國往來頻繁,佛教也順勢傳到了朝鮮半島與日本。如今,佛教已在亞洲各地綻放出豐富多元的文化花朵。
 
  清 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諸經部


 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或經典雖然都以解決眾生痛苦,傳達成就佛果等宗教訊息,但各地的文化沃土有別,在當地養分的滋潤下,發展出許多「同源異流」的地方特色,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與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使得亞洲佛教藝術顯得異彩紛呈、璀璨奪目。

 本展覽分為「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藏的流轉」和「密教的神奇」五單元,以時間為軸,將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等並列,呈現佛教藝術的「不變」與「變」。引領觀眾欣賞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佛教藝術之美,以及其深邃的宗教哲理。

 展廳:陳列室S303佛教藝術展廳

 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

 
  土耳其 紅地絲絨刺繡外套
 亞洲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多變化,人口聚集且種族繁多,形成了多樣的織品文化,例如:東亞大陸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長期發展出栽桑養蠶的農業經濟, 孕育了絲綢文明;地處熱帶的東南亞民族,男女下半身習慣穿著筒裙-紗籠,產生了各地不同的紗籠風貌;南亞的印度半島上,婦女習慣穿以一塊布包裹式的紗麗, 色彩鮮艷、裝飾工藝豐富;生活於廣大草原的中亞游牧民族,喜愛粗獷圖案與大膽用色的伊卡,成為鮮明的綠洲色彩;位於歐亞文明緩衝地帶的土耳其、敘利亞等地,拜占庭及伊斯蘭風格時而出現在織品服飾上。

 本院典藏有藝術成就極高的歷代緙絲與刺繡珍品,近年來更積極徵集亞洲織品,拓展亞洲文物的典藏。為呈現多元繽紛的亞洲織品藝術文化,本展覽除在新舊典藏的織品文物中進行選件,並特別向瀋陽故宮博物院商借清代皇家絲綢袍服與袍料,期讓展覽內容更為豐富。展覽以「絲綢故鄉」、「紗籠風采」、「夢幻彩織」、「草原色彩」和「東西交織」等五單元,分別展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等五個不同區域的織品,最後再以「織染繪繡」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進而欣賞亞洲的人文藝術成就。

 展廳:陳列室S304織品文化展廳

 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

 
  展廳一隅
 
  煎茶提籃茶器組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是文化,也是飲茶人共通的語言。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從解渴藥飲,經過唐宋的煎煮點啜,到明清的沖泡慢品,隨著茶葉製法的改變,茶器的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通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茶葉需求日漸增加,茶馬古道於焉成形,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日本遣唐使、留學僧侶及商賈往來,品茶也由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 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飲茶習慣也傳到東南亞與臺灣。臺灣不僅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據《諸羅縣志》記載,臺灣中南部有野生茶樹, 說明臺灣地區適合種植,茶商自閩南地區引進茶種及製法,並不斷改良,終於在一九八○年代發展出高山茶,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山區。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茶道—日本茶文化」、「茶趣—臺灣工夫茶」等三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時空飲茶的特有氛圍,帶領觀眾認識茶在亞洲的傳播與交流,如何發展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融通的茶文化。

 展廳:陳列室S202茶文化展廳


 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清 乾隆 右旋白螺
 嘉義舊稱諸羅, 地處嘉南平原北端, 北回歸線橫跨縣境;多樣的自然景觀、厚實的歷史文化,呈現出多元、精采的風貌。境內河流的蜿蜒,河口出海處沉積的海岸平原,淺丘山陵、河谷與山脈等多種地貌,涵養著來自不同地區的住民,孕育豐富燦爛的文明。

 從史前時期開始, 嘉義地區海岸線不斷地變遷、倒風內海的沿海地形聚集居民,漸漸形成河口海港的功能,新的文明形態於焉產生。及至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跨越海洋的歐洲文化及大陸東南人口移民影響,新、舊住民在山、海、平原間交會處不斷融合,成就豐富多元及生意盎然的發展。二十世紀以後,嘉義又在近代化過程中不斷蛻變,信仰、人文、工藝、藝術、產業和體育等諸多面向,持續表現旺盛的生命力。國立故宮博物院將結合歷史檔案、珍貴文物與新媒體數位影片,為觀眾講述豐富精彩的嘉義故事。

 以新媒體技術製作之影片,依時序發展,分為「旭日初昇—地理」、「嘉邑興起—開發」、「人文薈萃—文化」三單元,闡述史前到現代嘉義歷史文化及地理人文景觀;並藉新媒體互動年表及小型專題展覽,深入嘉義豐富的文化底蘊。

展廳:陳列室S302嘉義文史廳

 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亞洲是地球中陸地覆蓋面積最廣袤的地區,境內人口數量佔全世界近百分之六十,居各洲之冠;一千多個民族分佈其間,文化上呈現多元,而各異其趣。在食、衣、住、行各方面,也因地緣的關係並存著各種面相。從史前到歷史時期,各民族在頻繁的接觸、互動與交融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各民族的特色,同時又有彼此影響的痕跡。在藝術文化方面,表現更為明顯,發展的過程中彼此滲入各地區不同文化的因子。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是一座通往認識亞洲藝術文化的博物館,透過院藏及來自其他博物館豐富精美的文物,為觀眾訴說亞洲數千年各地區文化的遞嬗與演變,展現藝術彼此交融的過程。

 本展廳以立足臺灣、放眼亞洲為主軸,製作了「認識亞洲」、「印度文化圈」和「華夏文化圈」三部影片,以創新而精緻的詮釋,搭配先進科技的拍攝手法,細膩地呈現陳列室中各項展覽的藝術文化精品,讓觀眾貼近亞洲文明的深邃與遼闊。

展廳:陳列室S301多媒體導覽室

 兒童創意中心簡介

 
  故宮南院兒童創意中心內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為鼓勵兒童探索亞洲文化的多元性, 於博物館一樓規劃佔地340坪,專屬於5-12歲學童的學習空間- 「兒童創意中心」。中心內設有認識亞洲環形劇場及陶瓷、織品、茶文化、亞洲劇場等四個主題互動展示區及亞洲文化特展區。希冀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DIY操作、遊戲體驗等方式, 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並與南院的展覽經驗產生互動與聯結。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