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4-19 發布 如何由詮釋、建構中做出改變? 2015紐西蘭博物館年會及週邊博物館考察後感(林志銳)
 



    
  林志銳局次長
 2015年9月,創價文化局局次長林志銳前往紐西蘭參加博物館界年度盛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ICOM-FIHRM)2015年會,以「我們該如何建構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觀?以及如何由建構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主題進行報告,報告內容及考察心得獲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出版的2016年3月號《博物館簡訊》刊載,本報特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年會報告記事

 此次代表台灣創價學會參加FIHRM(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所主辦的2015年會「無障礙近用即是人權」,所發表的主題為「我們該如何建構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觀?以及如何由建構改變我們的生活?」。內容由簡短的介紹台灣歷史、文化中,分享並爬梳台灣創價學會自2003年以來,以一非營利民間團體,策劃「文化尋根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系列展覽等藝術扎根行動,對民眾所作出的影響和改變,進一步探討博物館如何逐步改變民眾的價值觀。

 台灣因複雜的歷史,每經政權交替,歷史的詮釋即改頭換面,幾乎每個世代所接收的歷史觀皆有其相異處,文化上也因各執政及移民族群背景的多重影響,多數民眾對外來文化大多較能接受,但較難清晰表達台灣的自我文化定位和其歷史脈絡,相對地,也普遍對同一塊土地所孕育出的台灣藝術家感到陌生。

 有感於台灣普遍民眾對台灣文化、藝術的陌生,以及希望能提升民眾對藝術的理解,進而培育更多藝術的愛好者。自2003年起,台灣創價學會(簡稱「創價」)以「文化尋根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為策展主軸,探索台灣美術近百年的發展軌跡,邀請台灣具有傑出藝術成就與影響力的藝術家,於創價分布台灣北、中、南之9間藝文中心巡迴舉辦展覽,落實推動「藝術社區化」,期盼提升社區民眾對藝術的愛好和對台灣藝術史的理解,也希望能藉由逐一介紹台灣藝術家當中,漸進地為台灣民眾連接畫面,啟發和營造出更客觀的歷史詮釋和記憶,進一步從中探析屬於台灣的文化定位。

 此系列展,自2003年起,至今年已邁入第14年,為能更廣泛地將展覽推廣至學校,讓更多學子能更具體的認識台灣藝術家,自2012年起,創價開始以「行動美術館」模式進入校園;由製作展出藝術家介紹影片,結合現場導覽員生動的說明及Q&A有獎徵答方式,讓學生能在輕鬆和鼓勵性的環境中學習。同時,也因行動美術館輕便的模式,觸角能及偏遠的深山和離島,讓更多學子能在學習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由行動美術館接觸到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截至目前已有全台超過近1500所學校、70萬以上學子,參與此項活動。

 自2012年推廣行動美術館以來,受到許多學校校長的肯定,也開始有學校將行動美術館納入學校固定的課程中。學生於固定和漸進的引導下,從一開始對台灣藝術家的害羞、陌生,逐漸變得勇於表達,漸進地加深印象,與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建立連結。

 離島部分,至今年(編按:2015年)以來,已拜訪金門島上95%的中、小學,達成20所行動美術館的實地推廣,不僅廣受學校歡迎,也深受當地教育局的肯定。

 行動美術館的推動,不僅定期為學校提供了免費的課程資源,也進一步為學生播下藝術的種子。近年來,開始有小學生會自行前來創價的藝文中心;言談互動間,發現這些學童能如數家珍地和導覽員聊起他們認識的台灣藝術家,可見文化尋根的種子,已在學童的記憶中逐漸發芽。

 「文化尋根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系列展結合了台灣自美術史發展以來,各種不同背景族群,但卻同於台灣土地發展和貢獻的藝術家。創價期盼藉由這樣一步一腳印的鋪陳和推廣,台灣民眾能逐漸由熟悉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漸進地構築台灣藝術史的記憶中,探尋出更寬宏的歷史視野和更清晰的文化定位,進一步建構出和平且互相尊重的共生社會。(註1)


博物館觀察後記

        
  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World War Two Hall of Memories常設展一角,紀念陣亡將士
 此行於紐西蘭北島停留二地,先至奧克蘭,再至威靈頓;臨行前聽聞普遍被視為紐西蘭建國條約的《懷唐伊條約》,共有英文及代表在地重要原民文化之毛利文二種版本,由於二種版本內文在文意和詮釋上有其差異處,多年來一直頗具爭議,儘管如此,毛利文仍為紐西蘭的主要語言之一。記得抵達威靈頓時,看到幾乎所有公用的說明牌上標示的第二語言皆為毛利文,從中可看出原民文化幾乎與在地主流文化並駕齊驅的存在,這與許多其他國家相比,實為罕見。

 此次年會辦在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其中無論是開幕、閉幕典禮皆以毛利原民文化儀式進行,過程莊嚴、隆重,其中又包含了毛利傳統文化中,人與人面對面額頭與鼻互觸,共享生命呼氣一致的認同儀式,帶有從此對方不再是造訪者,而是具有共同使命的深遠意義(註3)。年會結束後,也在紐西蘭國家博物館館方的安排下,參觀了典藏室,由於典藏以毛利文物為主,典藏研究員幾乎清一色皆是毛利人,館員也秉持著毛利人貫徹保存、研究毛利文物、發揚毛利文化為執行理念;除了妥善保存毛利文物,進行相關研究外,也鼓勵在地毛利藝術家傳承製作各項文物常品的傳統技術,再予以研究、創新,不間斷的賦與新世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應用。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內部陳設一角,紀念毛利人為戰爭的犧牲
 另外,由參觀紐西蘭的博物館當中,很強烈的感受到紐西蘭在面對自己的歷史和功過的檢討上,多是抱持誠實、開放的心態;由博物館的展覽主題和內容中,尤能感受到他們對戰爭的深刻體悟和對和平、人權的重視。此行雖僅造訪北島,但於北島上以戰爭議題策劃的展覽,就為數不少;其中包含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的「Scars on the Heart」、「World War Two Hall of Memories」常設展及位於威靈頓的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中的戰爭特展「Gallipoli: The Scale of Our War」,另外還有沒來得及造訪的「The Great War」展、紐西蘭國家戰爭紀念館,以及國家戰爭紀念館演奏鐘塔。筆者於參訪中,對於紐西蘭有這麼多以戰爭為主題的展覽和紀念建築頗感訝異,其中可看到各策劃團隊以多種角度探討和犀利誠實的呈現戰爭無情殘酷的各種面向,有客觀的事件描述,也有情感深刻的表達。如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中的常設展「Scars on the Heart」,旨於呈現人類為戰爭付出的代價。令筆者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展覽標語也包含「他們血流如注」等措辭激烈,毫不委婉地讓觀眾馬上能歷歷在目的描述。展覽走到最後,盡頭的牆面出現一個遍布墳墓的黑白大圖,中央正上方則呈現突起的銅面立體字“Remember”,似乎要所有民眾記住戰爭造成的傷亡與犧牲。而在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展出的「Gallipoli: The Scale of Our War」則藉由8位不同背景、角色立場的紐西蘭人民的經歷和觀點,將展場分為8區,陳述紐西蘭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慘痛經歷。以大於人身2.4倍的尺寸規模,將這8位人物打造成巨大人形,因其不同角色和當時遭遇,形塑出8種處於戰爭的姿勢和表情,讓觀眾一進展區即被不同因處於戰爭而扭曲、受傷的軀體和痛苦悲傷的情緒所包圍。

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Scars on the Heart 展覽盡頭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Gallipoli The Scale of Our War主題人形之一

 展場中另也呈現當事者的自白紀錄,以及戰爭中使用的各種砲彈對人體造成不同傷害的數位互動圖示裝置等,在在都可看出策劃者旨於讓觀眾由展示中,能盡量與當事者感同身受戰爭的殘酷。筆者透過參觀這幾個展覽,除了觀察到紐西蘭歷經內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及陸續參與其他戰爭的體驗和過程,更感受到紐西蘭與時俱進地以多種詮釋、創意的手法,銳利生動和激烈的對比,沉重的告誡他們的後代記得戰爭的慘痛和教訓,從中強調和平的重要。(註4)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Golden Days展覽一角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Golden Days展覽一角,由物件介紹歷史互動裝置

 除了戰爭的主題外,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Golden Days」、「Passport」、「Slice of Heaven」、「The Mixing Room」及威靈頓博物館的常設展,在歷史的敘述和自我認同的多元探討等觀點陳述和手法上都讓筆者印象深刻;他們犀利同時也誠實客觀的針對他們過去所認知的理想國土、民族歸屬感、黃金時期和移民、難民的融合歷史做解析探討,以及到今日如何深入了解並重新認識自己所在地區的歷史及自我,種種呈現都深具思考性和創意。(註5)

結語

 此次台灣發表者共有5位,加上聯盟創辦人David Fleming也於發表中特別提及台灣特殊的歷史及人權課題的挑戰,台灣於此次年會特別受到注目。此次年會中最特殊且震撼動人的發表之一,莫過於台灣代表之一的陳欽生先生,他也是唯一以政治受難者身份分享體驗的發表者,以口述分享他過去12年無辜入獄和出獄後重獲自信面對人生、投入台灣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成為志工的歷程。整個發表過程,陳先生完全真情流露地道出曾經讓他痛不欲生的過去,但他表示唯有將過去真實的分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才能讓民眾記取歷史的傷痛,開啟真正尊重人權、民主自由的未來。當他結束發表時,所有在場的各博物館代表皆為之動容,與台灣代表們一同站起來,為陳先生的勇敢鼓掌。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he Mixing Room展,介紹難民的遷徙歷史
 此行於走訪紐西蘭博物館及與年會代表的互動中,令筆者不禁不斷反思人權、歷史、文化的詮釋能對民眾有哪些影響和啟發?陳欽生先生面對過去和歷史的姿態及現場各博物館代表對其表達的支持與共鳴、賴瑛瑛教授於年會工作坊中所探討面對艱難困境的詮釋和未來的願景,以及走訪紐西蘭博物館中,看到紐西蘭在經歷過內外戰爭和原民、移民的遷徙與衝突後,能由博物館為動能主體,呈現如此多重層面的探討和反思,這種種皆令筆者深刻感受到誠實面對過去、面對歷史的力量。畢竟,無論功過,唯有誠實面對自己、過去,以及戰爭、傷痛,才能真正的由檢討中記取教訓,做出改變,建構尊重人權及真正和平的世界。

 (轉載自「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出版2016年3月號《博物館簡訊》,全文完。) 


註1: http://www.twsgi.org.tw/intro-care-detail.php?ic_id=225
http://www.twsgi.org.tw/video.php?ac_id=3799
註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7%B7%E5%94%90%E4%BC%8A%E6%A2%9D%E7%B4%84
註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ngi
註4: http://www.aucklandmuseum.com/visit/our-galleries/top-floor/scars-on-the-heart
http://www.gallipoli.tepapa.govt.nz/
註5: http://www.tepapa.govt.nz/WhatsOn/exhibitions/Pages/Allexhibitions.aspx?exhibitiontime=Current%20exhibitions&exhibitiontype=All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