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7-29 發布 別讓孩子的情緒, 影響您的好心情!(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提供)
 

=
別讓孩子的情緒,
影響您的好心情!
=
                                                                                    ◎文/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提供
   
  
   
 
◎圖/劉冠廷
兒子的心情跟天氣一樣,難以捉摸
 天氣總是陰晴不定,就像人的心情一樣難以掌握,尤其是家中有小孩的家長們,一定會特別有感觸,好像常常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經常鬧脾氣,怎麼做都不對,讓很多家長感覺到挫折及無力,這些無力感也經常伴隨一些自我否定,自己是不是一個很失敗的父母?連小孩都管不動?很多家長在這樣的過程中耗盡心力,甚至開始對孩子有了很多情緒。


 在實務上,我們遇到很多這樣的家長,好努力又好無力,曾經有一個媽媽帶著她的小孩前來談話,心力交瘁,不斷抱怨孩子的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摔東西,講也講不聽,但在學校又好好的,在家裡特別愛跟媽媽作對。

 在一開始與這孩子接觸時,讓人覺得是個聰明且有禮貌的小孩,不像媽媽說的那樣,或許很多家長也有類似的經驗,感覺孩子在家裡與外面的表現很不一樣。於是經過幾次的談話之後,發現這個孩子其實很依賴媽媽,只是用了比較不妥的方式。而媽媽也曾說過,她很恨這個孩子,對他的情緒越來越多,就越來越討厭他。而到底是發生什麼事,讓原本應該很親密的兩個人走上這樣的惡性循環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媽媽看到的是孩子不斷找碴,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不再那麼愛我了,當家長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孩子能夠感受得到,只是不一定會說,可能會用行為表現,於是孩子就越來越脫序,試著找回媽媽的關注。或許有很多家長會納悶難道被罵有比較好嗎?對小孩來說,即使是負向的關注都比被忽略來的好。

   
 
◎圖/劉冠廷
 我們經常只看到問題的本身,卻沒有看到問題背後的需求, 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目的, 當需求沒有被重視或滿足,就很容易引發情緒及問題行為。很多人都只看到孩子捉摸不定,卻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像,把自己的角色與孩子的角色互換。當自己在罵孩子一回家只顧著玩電動也不寫功課,發脾氣的同時,去想像一下當自己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考試、補習,好不容易回到家的時候會不會想要先休息一下,正如同自己工作辛苦一整天後回家想要打開電視放鬆一下,卻有人不斷在旁邊碎碎念,難道不會覺得很煩嗎?孩子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他不愉快?

理解孩子的需要

 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情,卻忽略去關心孩子的感覺,小孩很直接、也很敏感,當他們感受不到關愛的時候,會用他們的方式來取得或者不再奢求。曾經有父母提過,「我的小孩什麼都不說,問他也都不講,想關心也不知道從何關心?」顯見地,這也是很多家長面對的問題,因此,「張老師」基金會提醒家長能夠思考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孩子是否曾經有被拒絕過的感受或經驗。
 第二、檢視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若父母自身都不太表達自己感受,孩子就會很難學會表達。
 第三,檢視問話的方式及時間,或許彼此都在氣頭上時,是難以聽進去任何話語的。

 其實孩子只是未發展完成的男人、女人,父母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家長可以試著去理解他們,我們大人需要的,小孩同樣也需要。所以,當父母想著孩子很難搞的同時,或許可以再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試著理解孩子、以同理心看待孩子,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分享生活,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當孩子越反抗的時候表示他的需求越大,不要急著責備與糾正孩子的行為,先聽聽他的想法與感覺,就會發現孩子與我們想得很不一樣。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