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9-02 發布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吳玗倩 展覽部策展組組長)
 




 美術館肩負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基本功能,近年來許多國際大型美術館更是紛紛以跨時空、跨領域的多元主題規劃, 嘗試吸引不同族群觀眾。臺北市立美術館( 下簡稱北美館) 自1983年以來在歷任館長的規劃下,至今收藏作品已近達4800多件。

 最近由北美館館長林平總策劃《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典藏展,邀請三種不同身分的策展人、建築師、藝術家參與規劃,以三個單元實踐展覽。此展創造獨特的觀賞經驗,更引發各界對於典藏價值的關注,是今年不可錯過的好展覽之一,特別推薦給大家。


 突顯「收藏」的動機與意義

 
  黃大旺與HUBA計畫團隊〈危險平衡的構造 囤物者的斷捨離〉
 第一個展區以「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為標題,策展人郭昭蘭突顯收藏的動機與意義。她邀請藝術家黃大旺將四坪大生活空間中大量囤積物件,全數挪移至十倍大 的展覽空間,以檔案登錄模式放在對應的格狀區域。遊走在琳瑯滿目的日常物件裡,連結著生活的記憶,牽動觀眾情感。不禁臆測收藏這些東西的背後與他的創作形 式有著甚麼樣的關係?

從典藏工作者角度觀看典藏

 接著我們從獨立個體的觀察來到宏觀的審視藝術生態鏈,長期為「典藏品」服務的人們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藝術家余政達的作品〈我不想Hold住全場,但這是工作〉,內容改編自館內資深典藏組員訪談。偌大橘紅空間只有一個空蕩蕩的錄音間——大部分的時間儀器自動播放如廣播般的話語聲。透過第三者口白的方式,娓娓道來多年來這位北美館典藏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展覽形式也過渡到戲劇的世界。人物的缺席,暗示著這些幕後無名英雄是遵守承諾從家屬手中,尊重過去、守護未來的使命。
 
  余政達〈我不想Hold住全場,但這是工作〉—— 改編自與林育淳的訪談行為表演、裝置
2016

 轉個彎, 觀察敏銳的觀眾還可以撞見熟悉彷彿是廖修平作品的壁畫, 原作缺席僅獨留空畫框, 藝術家周育正以〈APWindow1989Liao〉探索著典藏作品再現形式的可能。

 而美術館的典藏品究竟藏身在何處?透過袁廣鳴的錄像〈沈睡中的典藏風景〉滑軌式移動視野,以往被視為禁區的典藏庫房如風景般歷歷在目。


     
 
  周育正 〈APWindow1989Liao〉 手繪壁畫
空間依場地而定
2016
陳文祺〈偽日記・東京_壹之25〉影像裝置
複合媒材 42x52x10公分 2015

 跨領域、跨世代的藝術交流

 
  蕭有志「典藏影像實驗展──對照記」(展場)
2016

 那麼該以何種新觀點定義典藏作品呢?擁有建築背景的蕭有志策劃《對照記》單元,邀請1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參展。受邀藝術家各自從北美館攝影類資料庫中尋找一件典藏作品,進而發展參展作品與典藏原作並列方式共同呈現。其中有4位當代藝術家不約而同的選擇郎靜山(1892-1995)作品,分別從攝影原理、寫意、超現實的面向提出參展計畫。展場內更有曾在創價藝文中心展出過的鄧南光攝影作品〈東京速寫—摩登仕女〉,引領我們來到30年代東瀛時空街頭摩登與古典共存的榮景。對照藝術家陳文祺以《偽日記》系列以東京黑白照片與活版鉛字文刻畫,透過盒裝文物的抒情詩互為呼應。
 
  朱盈樺「写真筆談計畫」(展場) 影像、文字、觀看機具
影像處理:林冠言 、徐子涵
2016

 藝術創作過程極為孤獨,作品多重對照產生流動廣延,讓台灣近代與當代影像工作者之間進行脈絡交織。對照中有認同、有致敬,更有著跨世代對攝影的思辨。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與前輩們相互影響,更可為台灣攝影歷史研究另外開展新體系。

 反映圖文不符速食媒體世代

 如果說《對照記》以圖像建構一個思考的脈絡,那麼最後一展區由藝術家朱盈樺策劃的《写真筆談》則是以文字創作來延續作品的生命。首先她採用過去傳統不太可能被允許的展出程序;分別對單幅攝影典藏作品影像數位後製。在類似攝影暗箱中以錄像播放,交錯拼貼的場景,內容、細節與順序的再編輯。隨後藝術家、作家、導演等8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進行影像閱讀與重構,書寫演繹館藏12件攝影作品。對照暗箱中影像與多層次豐富語彙文本,我們自由穿梭8種虛擬時空語境。最後展間攝影原作錯落的擺設,牆上輔佐的文字敘述或對白,望「圖」生義或許也正反映圖文不符的速食媒體世代。


 翻轉民眾對典藏的想像

 
  朱盈樺「写真筆談計畫」(展場) 影像、文字、觀看機具
影像處理:林冠言 、徐子涵
2016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展覽裡典藏與當代互文,藝術家、建築師、策展人也對自己身份進行不斷突破與計畫交融。同時,展出規劃與再製的實驗過 程,使得觀展過程可比擬為一部偵探片。3 個單元如同3個劇情轉折,由觀眾以不同的線索去拼湊故事的全貌。典藏品一開始便以缺席形式存在,策展人翻轉觀眾對典藏的想像並暗藏對機制的批判。隨著最低 限的展場說明文字,讓直覺跟隨圖像思維推進,藝術家與典藏品之間編織出新連結。過程中觀者好奇心不斷的被引動,最後各自形塑成獨一無二的想像劇本。帶著這樣具有創造力的觀賞經驗走出美術館,再次移動在繁忙城市,生活中敏銳感知重啟,思辨力更加深化。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