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9-09 發布 以膠彩堅持一生(郭雪湖)
 



 
 
  郭雪湖(1908-2012),生於台灣台北,原名郭金火。早年自修繪畫,曾受陳英聲、蔡雪溪及鄉原古統的繪畫啟蒙。1927年以水墨畫〈松壑飛泉〉,入選首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與陳進、林玉山並譽為「台展三少年」。其作品構圖縝密、風格多元,呈現鮮明的地方色彩及對素樸的關懷。
1964年後,雖陸續移居日本、美國,仍積極參與台灣畫壇活動。其創作生涯為台灣美術開啟了典雅且鮮活的新視野,蔚為台灣膠彩畫的重要典範。
 
  紅蝴蝶蘭1971
膠彩、絹46.8 × 52.3 cm
款識:辛亥春日 雪湖作
鈐印:雪湖
 
  南街殷賑(色稿) 1930 彩墨、紙
〈南街殷賑〉的絹本膠彩作品,榮獲第四屆台灣美術展覽的「台展賞」,是郭雪湖畫鄉土街景的傑作。此色稿畫在紙上,與絹本的膠彩畫作十分接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主題表現居家附近的城隍廟,在中元普渡時的熱鬧景象。
原地二樓的建築,因為畫面立軸比例的需求,被畫成三樓。五彩繽紛的亮麗色彩,表現出風俗年畫般的審美趣味,反映出市民美學的特殊畫風。
 
 
圓山附近(色稿) 1928 彩墨、紙
〈圓山附近〉的絹本膠彩畫作,曾經榮獲第二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的特選,是郭雪湖成名代表作品。此紙本色稿是他在寫生幾張線稿之後,用毛筆作精細線描,再染上淡彩,可以感受到創作膠彩畫之前,所經歷的觀察、寫生、修改的過程。色稿的構圖,與完成的膠彩畫作十分接近,但是色調不同;天空的雲彩處理也有差異,畫台灣亞熱帶氣候下的茂盛樹叢,與田野丘陵景觀,是「台灣畫派」的奠基作品。
 
一、三少年中的人瑞畫家

 台展三少年之一的郭雪湖,19歲聲名鵲起,105歲高壽仙逝,
創作生涯之長是台灣美術史上的罕例。而且終生以膠彩畫為職志,從台灣畫到世界,將全球風光融入東方素材的膠彩畫,獨創
東西合璧新品種,更是國際畫壇的鮮例。

 「三少年」是1927年第一屆官辦「台展」東洋畫部, 台籍畫家中僅有3位19至20歲的入選者,即陳進(1907~1998)、林玉山(1907~2004)和郭雪湖(1908~2012),當時台灣畫壇尚處在萌芽期,所以媒體出現了「台展三少年」之稱號,褒揚或嘲諷都有。但是郭雪湖喜獲入選的最大鼓勵,是立定專業畫家的志向,戮力追求膠彩畫的真諦,研究東方繪畫的內涵,揪出在地風情的能量,從此進軍台展皆無往不利,其中〈圓山附近〉(1928年)、〈南街殷賑〉(1930年),是郭雪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並足以列入台灣名畫之林,這兩幅大作已入藏臺北市立美術館。

二、東洋畫裡的雪湖派

 從1927年到1943年的歷屆台展,分東洋畫和西洋畫兩部,今天所稱的膠彩畫屬東洋畫部,它是從近代日本畫移植過來的畫種。當年的日本畫真可說是和風十足,例如和服婦女、細密花鳥、歷史人物或日本四季采風等等。但看〈圓山附近〉與〈南街殷賑〉兩圖,就完全脫離和風情調,反而注入了充分的「台灣味」。此正是台灣風物與台灣色彩的圖像化,日本畫移植台灣出現「灣製畫」的新評價,其所指的即是「雪湖派」所建立的風格。從此以後新起的台籍膠彩畫家,紛紛以台灣的椰子樹、台灣的麻雀、台灣仕女、台灣器物乃至台灣的供桌等來表現膠彩藝術的特色。

 〈圓山附近〉左下角,很細膩地描繪第一代明治橋(中山橋前身),那是1914年竣工的公路鐵橋,是通往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址)的唯一孔道。郭雪湖忠實呈現橋頭的巴黎瓦斯燈造型和橋欄的台北市徽。

 〈南街殷賑〉的「南街」是今天迪化街一段,「殷賑」是商業隆昌之意,描繪大稻埕迎接中元祭的熱鬧景象,琳瑯滿目的看板,已成為研究台灣民俗的重要佐證。

三、省展舞台上膠彩畫迷航

 1946年, 延續戰前的「台展」重新以「省展」名義再出發,經過一場戰亂,促成失聯畫家重返畫壇的人即郭雪湖和楊三郎。可是東洋畫改名「國畫」之後,與水墨相去甚遠的膠彩畫材質, 卻顯得非常尷尬, 於是質疑、批鬥、爭議不斷,又無法以中國語文與省府溝通,最後終於被逐出省展舞台。膠彩畫一旦失去舞台,立刻陷入沈寂,膠彩畫家們也只能蟄伏,度過一段漫長的冬眠期。

 將膠彩畫視為終身志業的郭雪湖,意識到膠彩畫大勢已去之後,也默默地離開台灣。他一方面是走避政治主導文化的霸道,另方面維護自己選材的自由,第三、郭雪湖有意把膠彩畫的種子
撒向太平洋彼岸,是以一度遷居日本,然後移民美國。接下來郭
雪湖開始雲遊四海,凡足跡所到之處,就有膠彩畫風景作見證。




四、膠彩世界新視野

    2016年創價學會舉辦「樂山樂水—郭雪湖回顧展」,就寫生景點來看郭雪湖的蹤跡,從台灣出發遍及全世界。他早期的作品〈塔山煙雲〉(1956年)、〈峽谷溪聲( 太魯閣) 〉(1975年),其抒情性勝過征服感的意味有他的主見。塔山系阿里山脈一環,因為雲海吻合中國山水畫趣味,被拿來作阿里山觀光的招牌。郭雪湖卻獨具慧 眼,注意到塔山的階梯狀岩層,方有台灣山岳靈氣的存在。












   
 
   雪嶺冬晴(日本長野縣 信州路) 1962 膠彩、紙 80 × 120.5 cm
款識:雪湖 鈐印:雪湖
約在1959年之後,郭雪湖常到日本旅行寫生,影響他最大的日本膠彩畫家是同年出生的東山魁夷(1908~1999),東山魁夷喜愛在長野縣山區寫生,曾經出版《信州讚歌》的詩畫集,郭雪湖也曾經到信州路,寫生冬天的美景,此作的遠山,被白雪覆蓋,與藍天形成巧妙的對比,中景褐色系的杉木林,與前景的組合很美,此畫表現北國寒冷的冬景,反映出孤獨旅人的心境。



 
  峽谷溪聲(太魯閣)
1975 膠彩、紙
51 × 44.3 cm
款識:雪湖 鈐印:雪湖
名聞遐邇的太魯閣景觀,高聳的岩壁與幽深的溪谷,氣勢磅礡,最接近傳統山水畫的佈局,原本就是國畫家們最常取景的台灣名勝。膠彩顏料用來表現岩壁奇石,層層堆疊之下,比起水墨、油彩,在視覺上又更能形成一種礦質的光澤與觸感。此作以接近方形比例的畫幅,摒棄畫者常用的高遠佈局,創意獨到;微俯的視角使得有著細緻色澤變化的堅實崖壁,能與溪谷湍急的浪濤對話,一靜一動,意境便在此看似單純的畫幅中展開。

 再說〈峽谷溪聲〉,他把岩石彩出柔性裝飾,幾乎否定了媒體一再強調戰後政府最艱鉅工程的吹捧功夫。

   1997 年去國懷鄉之作「昔日西門城」,饒富興味的是郭雪湖晚年追憶台北的老地標。西門城是1905年台北實施都市計畫率先拆除的城門,在此之前縱貫鐵路已經動 工,鐵路將通過西門直下艋舺,所以預先架設搬運材料的臨時鐵道,直抵西門城,門洞內設有工寮,鐵道旁猶有住家。事實上西門城景象變遷中,郭雪湖尚未誕生, 然而他從長輩口中得到的見聞,留存在腦海幾十年之後,憑記憶轉化為畫稿。

 郭雪湖記憶力甚強,他追述早年畫壇以及活躍的畫家,後來都變成台灣美術史的素材;而他自己記憶盒裡的景物,也是日後繪畫主題的最佳元素。


展覽資訊
展期:9/24~10/21
時間:9:00~17:00
展場:宜蘭蘭縣政府文化局第一展覽室
地點:宜蘭縣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昔日西門情景( 台北西門)1997
膠彩、紙62 × 74 cm
款識:雪湖
鈐印:雪湖
  大地奇觀(紀念碑谷) 1995 膠彩、紙 64 × 121 cm 款識:雪湖 鈐印:雪湖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