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01-20 發布 人本主義 論壇-池田大作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之闡揚(唐彥博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校長)
 

=
池田大作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之闡揚
=



                                                     ◎唐彥博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校長
                                                           

 
   
 
2016年5月13日,南臺科技大學與創價共同舉辦「第13屆服務業管理暨創新研討會」,唐彥博校長發表論文。
 

前言

 現今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追求經濟成長以改善生活物質條
件,但亦伴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對自然生態造成嚴重破壞,危及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生存。

 
池田先生長期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問題,經常提出
具有前瞻性的建言,並帶領世界192個國家、地區之「國際創價學會」(簡稱SGI)投入改善地球環境問題。所以,本文試圖從池田先生相關的著作、對話集、演講及每年的和平倡言中,整理歸納後加以闡揚池田先生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以供吾人解決環境問題,營造環境共生,追求人類永續發展的思考方向與行為準則。

環境倫理的定義與內涵
 「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係,給予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定義和解釋。環境倫理可以「人類中心主義」、「生命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加以區分。

 首先, 有關「人類中心主義」是指: ( 1 )一切堅持人是世界中心和最終目的觀點,或(2)認為人的價值是世界運轉的中心,而世界順勢支持人的觀點(Angeles, 1992)。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之外的生物,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大自然對於人類只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的價值(White ,
1967)。


 其次,「生命中心倫理」是主張個體主義的倫理學說,它的倫理特性是:(1)重視生命個體價值,(2)只有生命本身具有價值,物種和生態系則無。

 至於「生態中心倫理」則是主張整體主義的倫理學說,它的倫理特性是:(1)重視生態系整體價值,(2)在生態系整體之中,才能決定個體的角色和地位。(3)整體生態系的平衡和穩定重於個體生命的生存。重要的生態中心倫理包括:李奧波的「大地倫理」和奈斯的「深層生態學」。

 綜上所述,一個適宜的環境倫理學說,應該同時注重: ( 1 )生命個體價值:追求人類和其餘物種生命之間真正的平等。(2)生態整體價值:維持生態圈整體的穩定和平衡。



池田大作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之精義
  池田先生精闢地從佛法之「依正不二」詮釋人與環境的關係。在佛法中「正」即「正報」,是指生命主體,「依」即「依報」,是指其生存的環境。如果正報是指人,那麼依報則是指包括生態系統的生態關係。「依正不二」即是指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合而為一。

 池田先生依據「依正不二」闡述,「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是二而為一;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他進一步指出:「要徹底作為大自然的一員,與其共生共存,這是人們本來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在與別人和平且豐富的交融中,原本的自己才能生存;這是『天人合一』的『人性觀點』。」

 池田先生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之精義,不僅符合西方環境倫理學說的啟示,同時也具有融合及整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特徵,主張人類本來和大自然就是合成一個整體的。換言之,池田先生環境共生倫理思想既融合中西文化之精華,並有其創見之精義。茲論述如下:

一、環境問題之主因—人為破壞


 池田先生指陳,由於公害病的發生、大自然的破壞和汙染、全球性的人禍頻仍,人類現在已被迫要進行自然觀的變革。西洋近代文明的自然觀──征服自然,好讓人類利用的思想,必將導致人類陷入毀滅的危機狀態。

 巴西天文學家羅納爾多‧莫朗與池田先生對談時,指出:「人類雖然具有思考力和知性,對於環境和多樣性鏈等維護人類生存的存在,卻是最大的破壞者。我們目睹森林破壞和空氣汙染,以及海洋、河川的汙染等,這一切都是具有清晰判斷力或佯裝具有這種判斷力者所為。這是何等野蠻且缺乏常識的事。竟做出破壞自己家園的行為,何等愚蠢啊。」池田先生完全認同此說詞,並回應「若是使用科技此強大力量,結果導致自我破壞,再也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事情。不得不說絕大原因在於,輕視與環境的共生、生態系的和諧,只是一味追求物質上豐富的文明。」

 池田先生語重心長地指出,傷害大自然運行的所謂「開發」的破壞行為,會迫使大地或大氣層的絕妙脈動產生混亂。人類導致自然界韻律的混亂,必以數百倍、數千倍的強度,反彈給人類體系,因為這是和生態體系息息相關的大自然鐵則。

   
 
◎圖/蘇偵惠
 然而參與並不是被動地被指揮、被命令,而是要讓民眾在細膩的社區動員過程中產生一個學習經驗,由一群人具有相同的認同感,願意花費精力、時間、金錢,團結起來,往共同目標邁進的過程,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互動下推動社區環境保護,進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及社會環境永續發展,將自然資源、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經營管理之參與及行動得以實踐。

二、環境共生之目的—永續發展

 大乘佛教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
淨。」闡述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理念。理想國土(佛國土)不在遠處,而是在不斷混亂、荒廢的現實世界,要在現今所在之處藉由人改變一念與行動,才得以建設出來。

 隨著全球化進展,人的閉塞感益發深刻。見利忘義、自以為是的人群只顧盲目追求利潤,以為自然環境和文化受到破壞而人類社會仍然可以生存。我們忘記了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就人與環境共存共榮的不朽箴言:「我的存在包括自己與自己的環境。假如我不能挽救環境,我就救不了自己。」

 池田大作在《健康與人生》一書中指出:為了永續發展,對於以人類自身的變革為主軸的環境倫理,他有以下想法:第一、作為「環境倫理的大前提」,從生命尊嚴的理念,實踐非暴力、和平的倫理。從努力創造出非暴力的世界當中,將可能投入戰爭和武器的巨大資金,移轉運用到環境保護。第二、地球環境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有在此環境中生存下去的倫理,必須將充斥在先進諸國被貪欲驅動的浪費型生活型態,轉變為控制慾望的生活方式。第三、不僅考慮現在的人類,也必須考慮包含未來世代行動的倫理。譬如,經濟應有的方式,如果不改為「循環性經濟」的話,涵蓋未來世代的環境保護是不可能做到的。池田先生強調:作為與其他生物共生的環境倫理,不僅是人,承認動植物等生物「生存權」的倫理,愈顯重要。

   
 


 池田先生將人與環境共生的思想明確地反映在「地球憲章」內文的四大架構:「尊重生命看顧大地」、「維護生態完整性」、「社會正義經濟公平」、「民主、非暴力、和平」。其中,第一大架構「尊重生命看顧大地」中,明示四大決意。這四項決意是把以地球環境問題作為出發點的理念,以淺顯的文字表現,包括:(一)尊重地球和豐富多樣的所有生命;(二)以了解、憐憫和愛心,來照顧生命共同體;(三)建立公義、分享、可持續與和平的民主社會;(四)為當代和未來世代,確保地球的豐富和美麗。由上可知,池田先生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之目的,主要為永續發展,包括人與自然環境共生永續發展,人類尊重生命看顧大地,發揮憐憫和愛心,來照顧生命共同體,建立公義、分享、可持續與和平的民主社會,以追求人類幸福,進而朝世界和平發展努力。

 三、環境共生之核心—生命尊嚴

 池田先生環境共生倫理思想之核心是建設一個以「生命尊嚴」為重的社會,讓今後世世代代的人都活得有尊嚴,以及全球的生態系都受到維護。同時,池田會長也強調:「生活於同一個地球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的責任感」。

 池田先生主張除了推動防止環境惡化的各種措施,還必須重新檢討自然觀、環境觀,環顧人的生活方式、社會的應有型態予於改變,否則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畢竟重要的還是基於「生命尊嚴」、「敬畏生命」哲學的人類精神變革。池田先生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哲學、宗教與教育有其應盡的使命、責任與義務。真正的宗教,使人「賢明」並教導「生命的尊嚴性」。池田先生認為,生命尊嚴的理念是一種在空間上跟所有生命互有關連,在時間上引伸至未出生的未來世代、與生命一體不可分的思想。有了生命尊嚴的理念,就能夠成為道德風氣的泉源,看到自己所愛的人或大自然面臨危機時,禁不住內心澎湃,流露真情,然後付出行動──有了如此自動自發的精神支撐,倫理才會變成一個個具體的「人」,發揮出力量。

   
 
唐彥博校長在台上發表論文

 作為人類行動基準的價值體系是多種多樣的,然而是否需要一個包括多樣化的共同基礎的價值觀呢?池田先生認為「沒有這樣一個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和協調就建立不起來。如果探究一下,這個總括的、根本的價值觀,歸根結底,即是作為人的價值、生命的尊嚴。」換言之,必須把生命的尊嚴當作最高價值,並作為普遍的價值基準。池田先生進一步闡述,「只有把自己生命的作用變美好的東西,去憐憫一切其他生命,不作損害他人的惡事,才能使人的生命在事實上成為尊嚴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四、環境共生之啟迪—環境教育

 池田先生深信「為了解決全球性種種問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他認為透過教育對環境問題意識啟蒙至為重要。他強調「讓每一個人都能把環境問題當作『切身問題』,為了共同的未來,同心努力,盡力而為—— 這股原動力, 除了『教育』以外無他。」因此,他提出「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其執行分為三階段:(一)了解及學習地球環境問題的現況。(二)朝向「可持續的未來」,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三)共同站起來解決問題,並踏出具體行動,著手「變革」人心(授予力量)。池田先生並主張「在孩童感性最豐富、吸收力最強盛、想像力或創造力最具可塑性的時期,在學校教育中進行環境教育,意義非凡。」透過促進自覺的教育,教育人們自覺日常生活與環境問題是息息相關的;每一個人都具有使全球產生正面變化的「力量」和「使命」。至於環境教育教材,池田先生特別推薦由莫里斯‧斯特朗博士(曾任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秘書長)、前蘇聯總統戈
爾巴喬夫等人為核心所完成的「地球憲章」,它是非常出色的環境教育「教材」,其內容網羅了朝向「可持續的未來」的基本價值和原則。

   
 
◎圖/蘇偵惠

 池田先生強調,解決環境問題需要改變任意消耗資源的生活方式及經濟活動,以及「永續未來」為關鍵詞, 視「三R」-「reduce」(減少廢棄物)、「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環利用)為三大支柱,邁向真正的循環型社會。但轉換為循環型社會並不容易。除了應做的改革要迅速實施外,還要與聯合國及各項國際機構合作,普及改變民眾意識的環境教育。

五、環境共生之使者—地球市民
 池田先生具有前瞻性眼光,1992年10月14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二十一世紀與東亞文明」為題發表演講,致詞時特別強調,二十一世紀正渴望一個「共生的道德氣質」。他認為在比較溫和的氣候、風土裏孕育出一種心理傾向,就是取調和而捨對立、取結合而捨分裂、取「大我」而捨「小我」。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相互支持,一起繁榮。

 池田先生主張人與人相互之間不應加任何恐怖於對方,衷心互信互愛,而且要根除暴力所引發的因素──貧困和壓迫;同時,經由每人每天加以實踐宣揚。最後,進而成為地球市民典範,所謂的「地球市民」,可以說就是:(一)具有深刻認識生命相關性的「智慧之人」。(二)對人種、民族、文化的差異,不畏懼、不排斥,而是去尊重、理解,並視這些差異為成長資源的「勇敢之人」。(三)對受苦受難的人,無論遠近,都能給予關懷提攜的「慈悲之人」。為了具體實現這智慧、勇氣、慈悲,池田先生認為最紮實的基礎就是佛法的世界觀,尤其是其中那森羅萬象相依、相關性的原理。佛典中記載許多表現多種相互依存的美妙譬喻。

六、環境共生之行動—人間革命

 環境破壞與紛爭不斷的世界, 如何建構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安定的社會?池田先生特別指出:「佛法洞察一個人的生命深處,發現了超越人類意識的、宇宙般的大生命,佛法稱此為『佛法』,其中充滿著孕育萬物的慈悲及智慧,一旦顯現此無限慈悲與智慧,一個人的生命甚至是家族、民族、國家、人類的共業,都有徹底改革的可能;我等推動的『人間革命』運動,意義即在此。」池田先生指陳,今天地球社會面臨錯綜複雜的危機。戰爭、環境破壞、「南北」發展的差距,民族、宗教、言語不同而衍生出來的人類分裂……。問題堆積如山,解決之道看來遙不可及。然而,這一連串問題的潛在原因,到底是甚麼?池田先生認為這是各個領域喪失了「人性」、忘記「人類幸福」這根本目的而導致的失敗。所以,我們必須回歸「人性」,從這個原點重新出發。

   
 
唐彥博校長精采的論文發表,獲得與會者熱烈迴響。
 地球社會需要「人間革命」(又稱「人性變革」)。在面對受環境影響的同時,始終都視自己為「變革的主體」,與其他生命積極地建立關係,並強而有力地帶動環境的變革。不管地球環境問題裡包含何種複雜的因素,既是人類釀造的問題, 應該沒有不能解決的事。雖然看似繞遠路,不過池田先生確信一切還是要回歸到人, 唯有從開拓、變革人的生命出發的「人間革命」,才是實現「地球革命」(又稱「全球變革」)的王道。

 「一個人偉大的人間(性)革命,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全人類的命運。」因此,在展望地球未來時,為了人類和平與發展,唯有人心變革、唯有人間革命一途。

七、環境共生之達成—全球合作

 池田先生呼籲:「在應對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時,為了防止事態惡化,各國不但要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所得到過的教訓,還要共同摸索能轉向一個循環型社會的方法。除此之外,我還要強調,鄰國之間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圖/蘇偵惠
 池田先生的一貫主張,無論是解決環境問題,或解決在面對
所有威脅人類性命和尊嚴的課題時,兩個必要條件,其一是所有國家的參與,其二是聯合國與民
間社會的密切合作。解決全球問題這兩個條件的共同行動是不可或缺的。池田先生提議,為了減輕反常氣象及其他災難所引起的損害,於亞洲、非洲等地區建立一個強化「韌性」的合作體制來推進災後重建。這可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提出的全球規模的應對策略並行展開。有關面臨災害時的韌性,由下列四個因素構成:1、穩健性(社會機能不容易受損);2、可取代性(遇到意外時能由其他對應方法取代);3、靈活性(能善用社會的機能及知識資源來進行重建);4、迅速性(能於問題變得深刻之前迅速找到修復的途徑)。池田先生認為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希望,激勵和啟發未來世世代代人──這正是「創造價值」的基礎。他進而深信,這是人類進行合作、通力解決各種嚴重威脅和問題所需的平台,亦是通往實現「和平共生的全球社會」這理想的橋梁。

 結  語

 池田先生認為真正的解決地球環境問題,應進行「地球革命」,其兩大支柱也是兩種改革,包括研訂法令制度等「從上而下的改革」,以及「從下而上的改革」,即是構築全球化的「民眾的聯繫」。尤其後者,池田先生更加重視。他強調,人類覺醒的智慧,必能完美地克服地球韻律混亂這個未來的最大課題,開拓嶄新的人類歷史。池田先生比任何人更抱持這樣的期待,並決意為此盡最大的努力。

 池田先生強調:「今後我也要如同在天上閃爍的星星一般,為了開創地球無數生命能美麗綻放其本來光輝的『共生之世界』、這個行星和諧韻律的『共和世界』,今後仍將擴大『善的連結』向前邁進。」多麼崇高偉大神聖的抱負,令人敬佩。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