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03-21 發布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文明融合的基石 ──池田大作、杜威思想的引證
 

=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文明融合的基石
──池田大作、杜威思想的引證
=



                   ◎文/劉焜輝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兼任特約講座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池田大作研究中心委員
             


 教育具有創造和平的力量。池田大作、杜威這兩位巨人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現代人指出一條通往和平的大道。本報特別轉載劉焜輝教授於2016年10月在天津南開大學發表之論文,以饗讀者。

前言

       
        2016年10月22、23日,日本創價大學與中國南開大學共同舉辦「民間外交與文明
融合-第九屆池田大作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劉焜輝教授發表論文。
 2016年SGI倡言以「萬人的尊嚴──邁向和平大道」為題,呼籲以民眾堅強的聯繫與行為開創人道世紀的曙光。如所周知,池田大作一直以來指出現代世界文明間的衝突存在,如何克服是21世紀人類的根本問題。他提出「全球性的對話」之重要,認為「對話的精神是克服文明間的對立與紛爭最有力的、唯一的途徑。」為了徹底改造人,特別重視教育,唯有兒童、青年、女性教育的扎根才有變革人性的可能。
 本文擬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去探討文明融合的課題,並且以池田大作與杜威的教育觀點為主, 池田大作S G I 會長與杜威協會兩位前會長加里森博士(Jim Garrison)、希克曼博士(Larry A. Hickman)的對談集「人本教育新潮流」對於杜威與池田大作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有非常精闢的探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民間外交與文明融合的基石,本文旨在闡明其關聯與旨趣。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                                           
       
        「民間外交與文明融合-第九屆池田大作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有來自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等50所大學、約140位學者專家,針對池田SGI會長的思想進行深入研討。


 「人本主義與教育」是杜威的主張。如所周知,杜威在其著作「民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明日的社會」等都闡明其人本教育的理念。他認為教育的任務是「經驗的持續的改造」,為了實現人本的社會而實施人本教育。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念」中對教育提出四個觀點:(1)要了解兒童的力量,需要社會情況或現代文明狀態的知識。(2)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非將來生活的準備;(3)教育是經驗的繼續的改造,教育的過程與目的不是不同的存在,而是相同的;(4)興趣是成長的力量與徵候,興趣是能力的曙光。因此,對於興趣的細心的觀察是最重要的。這些觀點在全球成為教育的指針。
 人本主義是和平共生的基礎,除非從人的變革著手,和平共生將流於空談。
 從池田大作的對談、著作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堅守中道主義的立場,「生命尊嚴、人性尊嚴、絕對和平主義」是中道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中道主義的內涵,包括(1)對於生命價值的肯定,(2)以中道人本主義為基礎,(3)追求和平共生的理念,(4)以佛教為基礎的人性主義。

 池田大作基於這個觀點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很有前瞻性:1 . 教育目的是增進兒童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感是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結合中才能得到。2 . 重視創造教育與人格教育:「創造價值」就是找出生存的意義,充實自己為別人的幸福貢獻力量。他認為「創造多樣價值」才是人生的目的。3 . 重視生命尊嚴與家庭教育。4 . 重視道德教育與人性變革。5 . 對於青年教育的理念。6 . 重視國際人教育。

 「人本教育」是創造「和平文化」的基礎。「教育」是創造未來的力量,牧口會長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兒童的幸福」之觀點,兒童要無限地擴展其可能性,培養幸福人生的力量,這是「人我都幸福」的境界。

     
                                                  ◎圖/詹庚旻
池田大作、杜威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倡導者 

池田大作倡導「人道世紀」,包括下列幾個內涵:
 1.徹底廢核與反戰,要從「戰爭的文化」轉移到「和平的文化」
 2.宗教人性化的實現,並指出佛教的生命尊嚴、萬人平等、人性尊嚴
 3 . 保護地理環境,邁進人道世紀。
 
 他所建構的新價值觀有幾個特徵:
 第一、徹底的人性變革,一個人的變革將轉為改變人類全體的命運
 第二、價值創造的信念:即改變生活方式的質,從以「物」為中心的社會轉變為以「人」為中 心的社會
 第三、對話哲學的落實
 第四、女性角色的肯定 
 第五、兒童幸福的保障。

 杜威對於社會功能的教育提出三點:
 一、要營造單純化的環境。最初得到的要作為了解更複雜的內容之手段
 二、學校設置純化的行為環境,要使最好的力量增大
 三、學校要使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均衡,各個人要擺脫自己出生的狹窄的社會環境去接觸更廣泛的環境。可見杜威對於學校與社會的關聯非常重視。

 杜威認為兒童的社會性格是在團體生活中與他人相處而發展,應該要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從此過程中,學習同理他人的觀點。他在「民主與教育」說:「學校應該努力使學生獲致的經驗包括:處理各種資源和困難的實踐能力、合群性或與人為伍的興趣、欣賞少數幾種藝術品的能力、處事的理智做法或對某幾門科學的興趣、對他人的正當權利之敏感。
 教育具有創造和平的力量,杜威在這方面的教育概念是:「個人與社會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這是非常具有機能且有極新的想法。其唯一的最高價值就是「生命本身」。

 池田大作的和平觀也很精闢,他融合佛教思想的靈魂,奠定「中道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基石,探求世界和平的本質,劉建榮教授曾經歸納為四點:
(1)倡導全面認識「和平」概念:池田大作認為要實現和平,確立全面積極的和平觀很重要。(2)強調「愛」是世界和平的源泉:強調人、社會、自然互相依賴,共同和諧相處,平等相待,才能實現和平。
(3)指明「人性革命」是世界和平的關鍵:池田大作指出人本身固有善惡二性,世界要和諧發展就必須進行「人性革命」。
(4)揭示「中道主義」是世界和平的基本方法。池田大作提出「中道政治」的理念,主張建設人性社會主義、佛法民主主義的社會,強調道德思想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發展中的存在與運用。馬亞男在「池田大作人本教育理念的內涵解讀」一文指出家庭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啟蒙發端階段、學校教育是人本教育的拓展深化階段、社會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價值延伸階段,「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人本教育理念正反映池田大作人本教育的一貫性。

池田大作、杜威奠定文明融合的基石                

       
                                                      ◎圖/詹庚旻

 1995年池田大作在雅典文化、學術協會以「21世紀文明的黎明」為題的演講中說:「世界混沌,暗淡無光」,時代覆蓋「世紀末日」的黑雲,他指出:「當前最常被指出的就是21世紀文明不能視為近代產業文明、科學文明的延長線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放棄的近代產業文明如果繼續推動,人類社會遲早會陷於毀滅。」於是他提出修正文明軌道的三個方向:
 第一是「自律」。佛教以「自律」為優先,「要教他人者,自己先做,自我完整才能教他人」。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律」。要律己就要排除我見與傲慢,徹底依法。 
 第二是「共生」。現代文明的基礎是人與自然對立,認為自然是人所支配、征服的對象,結果「人本身陷於孤立」自我疏離。池田大作強調修正此自然觀、宇宙觀的重要性。於是「共生」成為未來世紀的重要焦點。佛教認為人與社會、自然、宇宙等環境不可分,其理由自明。
 第三、「陶冶」。近代文明的盲點是「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資源枯竭」、「破壞環境」,
相對的帶來內在世界的惡化。一味追求方便、舒適而忽略內在的「陶冶」的重要性。池田大作之
所以揭示「人間革命」,其見識之遠大由此可見。

       

 池田指出,「人間革命」就是「人格磨練」,教育重視內在陶冶或鍛鍊。
 池田大作認為從「人間革命」著手,朝向社會革命,才能開創「恆久和平」,才能保障人的安全。從此觀點著手,他提出二十一世紀的三個構思的轉變方向:
 第一、從知識到智慧:他引用戶田會長所說「現代人最大的迷惘就是誤以為知識就是智慧」的觀點,認為在高度資訊化時代,開發正確使用龐大的知識與資訊的「智慧」是最重要的課題。他認為東方思想的特徵是一切知性行為從「我是什麼?」「人要如何生存?」的觀點出發,呼籲佛法所說的打破被欲望與憎惡所有的「小我」,超越民族的心的深層去開創宇宙、普遍的自我之「大我」的生命觀。

 第二、從一樣性到多樣性:近代文明一路追求經濟成長,捨棄人與自然的多樣的個性而追求一元化、統一的目標,帶來環境破壞等嚴重的「地球問題群」。因此需要「持續可能的人的開發」,人與自然必須配合為有人在控制自我的方面成熟,接受多樣的文化,承認不同的價值觀時才有人類的融合。佛教的睿智有許多啟示,「櫻梅桃李」各自發展,人與社會重視多樣性,這就是佛教的「緣起觀」。孕育「開放的共鳴」,才有「共存」的文明。

 第三、第三、從國家主權到「人類主權」的構思:從「國家主權」到「人類主權」的視野的轉變刻不容緩。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教育「人類利益」的視野,湯恩比期待未來的世界宗教能夠與威脅人類生存的狂信的國家主義對決,期待「普遍的生命法體系」。

 上述三種變革就是生命內在的變革,也就是開闢「智慧」、「慈悲」、「勇氣」的「大我」的「人的革命」。「除非能傾聽製造歷史的水底之緩和的流動」,不可能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的絕妙的比喻,發人深省。
 杜威的表達方式雖然與池田大作不同,其內在精神並無二致。他說:「人性若是不能改變的,則是無教育其事;所有一切努力,勢必無效,因為教育的本旨是以改變人類的本性、形成異於原始本性之思維、情感、欲求和信仰的種種新方式。」教育的目的是要發展人性、促進社會、造福人群、創造宇宙。
 教育具有創造和平的力量。杜威的教育概念是:「個人與社會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這是非常具有機能且有極新的想法。其唯一的最高價值就是「生命本身」。池田大作的新文明觀則引用鮑林在對話中所說的話:「21世紀將是一個人的生命本身更受矚目,人類的幸福與健康更受重視的時代」,個人與社會的定位非常明確。

在教育實踐上重視和平與共生的文化

       

 1.「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杜威認為教育是從個人參加民族社會意識中開始。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透過孩子所隸屬的社會要求的刺激而實施的。因此,「教育必需從個人社會化的觀點去把握」教育並非為人生所做的準備,「教育即生活」這句話充分表達出生命尊嚴才是最崇高的思想、普世的智慧。對生命抱以敬畏之心,貫穿杜威博士的教育哲學之中。這個觀點成為學校教育最明確的方向。

 2.教育是「社會化的過程」杜威認為教育是哲學最重要的實驗基地,是哲學的「實驗室」──教育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校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凡是那些能有效地使兒童接受人類的種種遺產,使他們盡其所能為社會做奉獻的作用形式都集中在學校裡。杜威認為教育與成長是很有關係的,教育就是成長,沒有教育就沒有成長。教育不進步,社會也不能進步。
                         
                     

       
 杜威對民主的詮釋上有一項很基本的貢獻,就是把民主和溝通關聯起來,把民主與人類合群的天性和道德的天性關聯起來。
 「共享的經驗是人類最大的喜事。」「溝通固然是工具性的,但同時也是圓滿自足的。溝通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種終極的目的。」溝通成為師生關係的重要指針。
 池田大作重視「傳承師徒精神」,認為它是人本教育的真諦。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的前瞻性,筆者在「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的源流與前瞻性」一文,提出下列的見解:
 1.教育目的是增進兒童的幸福:牧口常三郎說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完成」和「兒童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感是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結合」中才能得到,也只有在其中才能鍛鍊人格──這是佛家的「緣起」所說的人性觀的核心。
 2.強調「共生」的原理:池田認為為了兒童的幸福,其前提是對兒童的愛的哲學,是生命尊嚴的思想深深在社會扎根。牧口主張創造價值的人生,池田強調共生的原理,重視創造價值與人格教育:池田大作對於牧口常三郎的價值思想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加以研究,牧口相信「人有無限的潛力」,杜威希望學生能夠「實際接觸現實社會的各種行業,以及團體藝術、歷史、科學的本質。」
 3.重視生命尊嚴與家庭教育:池田提出「成長家屬──理想與目標的共有」之觀念。他認為創造新的「家屬像」是邁向21 世紀的人類的課題。父母面對家屬的危機,應該從「家屬和社會的關聯」、「親子的關聯」兩點去考慮。
 4.重視道德教育與人性變革: 池田大作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互相支持,一起繁榮。池田大作的見解與當前認知傾向品格教育探討人本身及環境對個人道德發展之影響所提出的統整式倫理教育之理念是吻合的。
 5.重視國際人的教育:池田大作強調「世界市民」的概念。他說「今後在地球一體化的時代,苦樂與共的『人與人的交往』才是最基本的。」世界是多歧的,文化也不同,要如何尊重此多歧性而共榮呢?21世紀要成為和平的世紀,必須擴充「國際人」的連帶意識,此「和平的王道」、「人本主義的原動力」就是「教育」。教育上從自己、自己和他人、群體的擴充成為重要的目標。因此,「國際人」的概念本身意味著生命的改造。21世紀是「人道競爭」的時代,在全球一體化時代,最基本的是苦樂與共的「人與人的相處」,他認為尊重生命和諧的人是21世紀的世界市民。

池田大作、杜威是
文明融合的舵手


(一)池田大作在文明融合上的貢獻        
       
        劉焜輝教授(左5)與創價大學校長馬場善久(左6)、北京大學池田大作研究會前會長賈蕙萱教授(左7)及其他台灣、大陸學者合影。
  
 1995年制定的SGI憲章強化三個基本方針:大力伸張「世界市民理念」、「寬容精神」、「尊重人性」。2 1 世紀對於人的學術研究重視身心靈三個層面,池田大作一生追求的「生命尊嚴」、「心靈復甦」相當於身心靈,池田大作與阿根廷人權活動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斯貝爾的對談集「給人權世紀的建言」對於維護生命尊嚴提出三個方向:
 1.維護生命尊嚴(1)確立「人的尊嚴」為基本思想的社會。(2)從「權力控制」到「民眾為主體」的時代。(3)「女性」在歷史舞台受到注目的世代。
 2.肯定生命價值池田大作重視生命價值,從佛教的觀點主張生命的尊嚴性,認為一切生命是相關的,互相依賴的「緣起」世界觀。
 3.主張人權世紀、和平共存池田大作長期以來「維護生命尊嚴」的觀點延伸為尋求新人文主義,重視人的改造,主張人權世紀。

(二)杜威在文明融合上的貢獻
 杜威所尋求的「統合」是在「承認差異下的和諧一致」。杜威追求「多樣多種的統合」,並非硬將許多差異還原為同一事物之「劃一化」的統合。承認差異、融合多樣性、恢復平衡──杜威進化的「統合」思想為開創二十一世紀之和平社會帶來非常重要的觀點。杜威承認彼此的個性並予以尊重,也引導我們以這樣的態度面對不同的文化。」
 杜威認為教育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校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凡是那些有效地使兒童接受人類的種種遺產,使他們盡其所能為社會做奉獻的作用形式,都集中在學校裡。
 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中說:「選來衡量一種社會生活之價值的兩個要點是:第一、群體的利益能被成員分享到什麼程度;第二、該群體與其他群體的互動是否充分與自由。換言之,一個對內對外設立許多障礙以阻止經驗之自由交流與溝通的社會乃是一個不可取的社會。承認彼此的個性並予以尊重,也引導我們以這樣的態度面對不同的文化。」
 杜威對民主的詮釋有一項很基本的貢獻,就是把民主和溝通關聯起來,更把民主與人類合群的天性和道德的天性關聯起來。他說:「共享的經驗是人類最大的喜事。」
 杜威「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傳承師徒精神、重視地理、重視道德等其教育主張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指針,他的教育主張仍然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指針。教育界都曾引起相當重要的作用。


結語  
                                                                           

       




劉焜輝教授(左4 ) 於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前,跟與會者留影留念。
 杜威與池田大作是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本文所提到的是其思想與實踐的一端而已,杜威曾經於1919年到達中國演講,他說:「個人的見解逐漸推到社會、全世界;結果教育收效之日即全世界共同利害的見解成立之時,豈是一國一社會的幸福而已。全世界共同利害見解的養成,便是精神的解放;到那時候全人類都有此共同心理。
 我們為民治主義奮鬥的人,亦可略為安慰,因為結果不但為了社會經濟等等的制度,還替人類的精神大大解放。」真是最好的指針。
 過去多年來,池田大作已經對談過並且出版對談集超過五十冊。如「和平人生與哲學」(季辛吉)、「展望人本主義的世紀」(加布賴思)、「今日的世界 明日的文明」(亞曼)、「展望21 世紀」(湯因比)、「二十世紀的精神教訓」(戈巴契夫)、「探求生命的世紀─談科學、和平與健康」(萊納斯‧鮑林)、「走向2 1 世紀的人與哲學」(狄爾鮑拉夫)、「二十一世紀的選擇」(馬吉特‧德拉尼安)、「二十一世紀的人權」(阿雪里)、「探索地球的和平(約瑟夫.羅特布拉特)、「希望與抉擇」(克利格) 、「珍愛地球- 邁向光輝的女性世紀」(海瑟‧亨德森)、「學是光—文明與教育的未來」(沙德維尼茲)、「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對話的文明-談和平的希望哲學」(杜維明) 、「21世紀的和平與宗教」(哈維.科克斯)、「人本教育新潮流—杜威與創價教育」(拉里‧希克曼、吉姆‧加里森)等,他在對談中所表達的理念是反戰反核的和平思想、重視「人」的改造、尊重生命尊嚴、不同宗教的交流等,他指出「中道」是第三個生命之路,在文明融合上的貢獻令人敬佩。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