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04-14 發布 以生命搏擊書藝─陳丁奇先生的書法創作
 


         ◎文/李郁周 教授
 ◎圖/摘自畫冊《鶴舞玄風—陳丁奇書藝精品展》

                     
       
        陳丁奇簡介
 陳丁奇 (1911-1994),字壽卿,生於嘉義市。6歲起學書法至84歲過世,幾無一日間斷,各體皆臻大雅之境,尤以魏碑神采融入諸體書法為勝,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之典範書家,有「南台書宗」美譽。其書法理論借鏡日本研究成果而鎔鑄古今,書法教學則兼具藝術態度與科學方法。創作不止於展現力量之凝鍊矯健,與技藝形式之創新多變,更精進不已的回顧自然原始、借鏡傳統與現代人文,直臻神妙道境。
       
        古為今用約1980年代
水墨、紙本104×34 cm
釋文

古為今用
七十年來好學書平生所樂得三餘今猶道究先賢奧頭髮如霜竟日鋤
陳丁奇
印:思入玄、陳丁奇、天鶴

       
       
天地一沙鷗 約1980年代
水墨、紙本 90×30 cm
釋文:天地一沙鷗 陳丁奇
鈐印虛心直節、陳丁奇印、天鶴仙史
       
       
南山壽推定1993水墨、紙本136.5×35cm釋文:南山壽天鶴仙史
鈐印:樂在其中、陳
丁奇印、天鶴仙史
 1980年前後的臺灣書壇,陳丁奇(1911-1994)是書法創發力最強的書法家,是以生命搏擊書法的先行者。其書法作品線條運使變化莫測,墨色揮灑幻化無窮,字體造形千姿萬態,章法布局搖震動盪,隱微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噴發的翻攪震撼。
 先生的書作是動的, 不是靜的;是活的,而且大大的活著,與一般習見的小動小活不同。先生運筆的腕指靈動,帶起筆毫的正欹立倒、聚散開合,產生的線條律動隨勢變化、內涵豐富;與時人運筆的「定姿定勢」,以致筆毫束聚、線條單一、變化幅度微小的現象不同。先生創作時對墨色濃淡、乾濕、潤渴等對比強烈的表現,對筆畫線條組合的平衡、對稱、節奏的掌握,也以敏銳的覺知控制,而作誇張對照以拉開對比的現象,使觀賞者感受到其熱血奔騰感人、逼人又拒人的熾熱,以致產生突兀聳立難以親近的距離感。
 先生的創作是科學的、是教育的、同時更是藝術的。

書寫的科學性

 
1930年代,先生看過日本學者佐藤隆一撰寫的《書之科學與書之教授》,從筆畫運行方向探討筆畫書寫的難易程度,發現右手執筆由「東北東」至「西南西」的書寫方向最簡單,由「西北」至「東南」的書寫方向最困難。因此得知「橫畫」斜向右上與「撇畫」斜向左下,兩畫容易書寫;「捺畫」斜向右下最難書寫。這個現象正好與人體工學相符。於是先生創造出「三折三波法」,一個筆畫分成三段書寫,行筆時一面調整筆鋒一面頓挫而去,而非書法理論提到「捺畫」的「一波三折」而已。把易寫的筆畫複雜化,把難寫的筆畫分解化,這時線條就在筆毫不斷的轉換中蘊蓄豐富的變化。
 一般人運筆書寫的動作,只有水平動作(走停)與垂直動作(按提)為多,先生的運筆必然加上筆毫的旋轉動作(絞轉),因而寫出的線條是曲線,不是直線。直線只有長寬二維的面積,是平面的;曲線是長寬二維加旋轉,是立體的。「人之一身,無分寸平直處」,是曲線;樹幹乍見平直,細看也「無分寸平直處」,也是曲線。自然物由曲線構成,人造物才會由直線構成,先生運筆用絞轉以求曲線澀進變化的理念,合於天地自然事物。先生的創作有豐富的變化,此為最重要的因素。先生的創作如此,先生示範給學生的也是如此。
 先生創作一件行草作品時,先磨墨,常常計水量幾滴、執墨用力幾斤、磨幾圈,然後計時幾分幾秒書寫完成。寫後自視墨色濃淡乾濕、筆畫輕重粗細、字形大小、章法布局配置等,不滿意時重新或計水量、或計時磨墨、或計時書寫,直至滿意為止。上述三波三折、絞轉與計墨計時書寫,頗有科學實驗的性質,透過書寫的科學性來表現書法的藝術

書法創作的藝術性

 1970年代,日本書法教育學者石橋犀水撰寫的《新書道概論》, 其書法藝術創作觀點,是先生中年印可的。日本書法教育在1950年代即確立中小學為語文性,高級中學進入藝術性,把書法藝術性表現列為指導重點。
 先生的書法教育與書法創作,自青年時期即與此相符,中年以後讀過此書,印證其一路走來的途程,更堅信書法創作以追求藝術表現為核心。
 書法的創作主要在筆畫線條表現,古人謂「書者,心畫也。」以心畫出線條、畫出造形、畫成文字、畫成篇章,先生常把「空間、時間、力量」掛在口中,強調用筆的速度、壓力、絞轉以表現筆畫的變化,構成線條的多樣性,寫出胸中氣勢,表達心底情懷。而書法的藝術表達正從黑與白的造形而來,實相的黑線條與虛相的白空間,相斥相迎而相輔相成。先生創作強調藝術學的均衡原則,以誇張的線條對比產生均衡,如俯仰向背;強調比例原則,以科學性的空間分析配置來安排比例,如「三」字的三橫空間上窄下寬,短畫集中、長畫分散,比例如此,也是均衡。先生作字強調變化原則,以強烈的不同運筆方向造成筆畫變化,古人謂「三字三畫異」,是均衡、是比例、更是變化。先生作字更強調統一原則,將和諧對不和諧、不和諧對和諧並置表現。空間的黑白、點畫的虛實,當創作時「字到線條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為書藝教育不遺餘力

 1926年4月,先生就讀臺南師範學校,受教於書法教師伊藤喜內,此後展開書藝生涯。1932年3月,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嘉義地區任教,積極從事書藝鍛鍊與研究,舉凡當時日本人撰寫的書法史、書法理論與書法教育的書籍,無不盡力搜讀。當年中國沒有現代性的書法論述著作,1945年以後來臺的中國藝文人士,也沒有具備書法創作意識與教育的人物。於是先生踽踽獨行於嘉義地區,獨樂書藝。
 1960年代初期,先生受知於張李德和女士,應邀擔任嘉義玄風館書道部門講師,為嘉義地區播植書法種子;1960年代末期,應聘為嘉義師範專科學校(今嘉義大學)學生書法社團講師,培育學校書法師資;1980年代在高雄地區講授書法,貢獻書藝獨詣於社會。二、三十年之間,無不以自身體驗的書法科學性與藝術性為主導。而且,為了鍛鍊書藝以備教學示範之需,先生臨寫中國歷代重要碑帖多遍,從漢隸到魏晉行草、從六朝真書到隋唐楷行草,深入其中。為精進書藝創作理論,先生持續購讀1970年代日本名家撰寫的書法史、書法理論與書法教育的書籍,精進見識高度與創作高度。從古典擷取創作因子,從史論探索創作新路,從自學而授人以學,先生終身行之不已,因而培育不少書藝長才,至今書壇、教壇有不少先生的及門高徒與再傳弟子縱橫其間。
 先生為人剛正,行事剛正,作字剛正,剛正非正直而已。先生的書法創作以曲為直、以曲為正、以曲為剛,總之,以曲為正道。曲則柔,柔則無堅不摧。近年有人稱「中國林散之,臺灣陳丁奇,是臺海兩岸草書大家。」林散之筆直、筆浮、筆虛、筆弱,陳丁奇筆曲、筆沉、筆實、筆柔。弱則散,柔則奇;散不可收,奇則矯變。先生畢生與毛筆為伍,執、使、轉、用,無日不思突破,以生命搏擊書藝,故能剛、能柔、能奇!先生晚年書藝,化剛、化柔、化奇而神!




                                                          
     
  











不俗即仙骨 多情迺佛心
1987 水墨、紙本 134.5×26 cm×2
釋文: 不俗即仙骨,多情迺佛心。
喜壽 陳丁奇
鈐印:明心見性、陳丁奇印、壽卿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