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06-02 發布 專訪中國文化大學張海燕董事 學生第一打造國際化的人本教育學府
 

=
專訪中國文化大學張海燕董事
學生第一打造國際化的人本教育學府
=


                                                                                    ◎文/張海燕
中國文化大學董事、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2016年6月,中國文化大學董事張海燕前往日本創價大學、創價女子短期大學、關西創價學園等池田SGI會長創辦的教育機構參觀訪問,留下深刻印象。本報特別專訪張海燕董事參訪的感想,她娓娓道來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她的祖父)、張鏡湖董事長(父親)兩代建設學校的奮鬥過程,本報特別加以刊載以饗讀者。


 中國文化大學(簡稱文大)創辦人張其昀是我的祖父。我的父母在美國結婚後,父親張鏡湖先後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教職。我是家裡的老三,從出生到13歲初一以前,父母特別將我留在台灣的祖父母身邊,由他們養育長大。
 年幼時期,我親眼看見祖父創辦文大、全心全意為了教育事業劬勞、奮鬥的身影。

         
         
         
        張鏡湖董事長在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新書發表會上與女兒張海雲(左)、張海燕(右)合影。
創建文大
建立完整學系

 祖父張其昀曾擔任教育部長,在他任內促成多所大學在臺復校及新學校的建立,開創博士學位教育,著力中小學基礎義務教育,奠定了台灣的教育格局。
 「國家要繁榮、發展就必須要有優秀的人才」秉持這項理念,1958年,他卸任教育部長後,首件著手進行的就是興辦大學。經過4年的籌備期,於1962年創立了文大。
 祖父卸任公職後,經濟上不是很有餘裕,而建校過程需要高額的經費,他除了向銀行貸款之外,並靠著過去的人脈努力奔走募款。辦教育最重要就是要有優秀的師資,為了讓學生接觸一流的名師,有所成就,他積極延攬優秀的老師,與他一起投入培育下一代這深具意義的工作。例如,當時祖父慧眼識英雄,看到年輕才俊的歐豪年先生,主動寫了多封書信給他,邀請他從香港來台在文大美術系任教,後來成為書畫界大師。
 祖父本身是史地學家,除了著作許多人文地理專書之外,對於發揚及傳承中華文化懷有深切的使命感,更利用公餘勠力著作《中華五千年史》等上百種專著。當時,普遍對於智育與德育較為偏重,他卻認為德智體群美五育應均衡發展,每種學問、才藝或語言都有它的價值。在文大他創設了音樂、美術、戲劇、體育等學科;考量到國家正在蛻變與發展,需要各式各樣人才,創立了許多獨特科系,包括市政、勞工、印刷、廣告、傳播等;在外語方面除了英、德、法、日語之外,很有先見地設立了韓文及俄語,使文大成為全台學系最多元、最完備的綜合大學,這些都是他遠矚先機的創舉。

創辦人生活單純簡樸
重視每位學生


 他的生活很規律,每日5時就起床、撰寫文章,7時45分出門到文大,直到晚上8點半才回到家,在校時間超過12個小時,一年365天從來沒有間斷過,只有除夕那一天沒有到學校去,將全副心力都放在學校上。雖然他曾擔任過國民黨秘書長、國大代表及教育部長等要職,他不常與政治或官場人物交際、應酬。他生活簡樸,家裡吃、穿、用的包括傢俱等都是能用則用,一用2、30年以上,一雙襪子穿到完全不能穿為止,再把它拿來當拖把使用。但是他非常重視、照顧學生,對學生非常好,家裡經常會有學生上門,還有人早上7點就來找他,由我負責開門。建設期間曾遭到詐欺。但是,他對教職員說,「錢由我來籌措,債務也由我來償還。只要諸君勤勵向學,就是我最大的安慰。」因為懷抱這樣的熱情,使全體教職員奮起。 
 對於第一屆的研究生, 視之如寶,要求他們不兼職、不兼課,全心全意,認真研究,育成英才。既對他們有這樣的要求,給予他們的待遇也就特別優厚,使他們無後顧之憂,所有的研究生每人月發獎學金八百元,並有西裝一套,此優厚的條件,超過國立大學的研究生。祖父就是這樣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地為辦學傾注全生命,打下文大的基礎。

祖父過世 父親毅然返臺
接下董事長重責


 然而,祖父晚年生病,把他唯一的兒子、父親張鏡湖召回台灣來。父親當時已在美國夏威夷大學任教20多年,是國際知名的學者、教授,在美國地理學會發表的論文數是全美排名第二,且長期擔任聯合國文教組織熱帶水文氣候小組召集人,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為了不讓祖父一生奮鬥建立的學府化為泡影,及校內員工及家屬近2萬人的生計問題,他放棄在美高薪的教職,毅然返台承擔起這份重責大任。
 祖父過世後,文大負債高達17億6千萬元,難以取得銀行的貸款,向民間的借貸利息很高,學校被惡性循環壓得透不過氣來。
 1984年起,父親張鏡湖接任董事長之後,首先,他大力整頓各系所及行政體系,開源節流、刪除不當花費,不久財務方面就有了顯著改善。
 此外, 他參考國外一流學府做法, 一步步為文大構築宏偉的藍圖。他與祖父的觀點一致,認為大學最重要就是要有良好師資,他一方面四處奔波、貸款,積極敦聘優秀師資,另一方面同時進行校務改革及創新:第一,確立退休制度,吸收年富學專的學者來校教書;第二,提高學生的報到率到90%;第三,開辦終身(推廣)教育。第四,推動國際化,與世界各國知名大學締結姊妹校,進行學術教育等交流。

為文大擘畫嶄新藍圖

       
 

 



    文大體育館內游泳池
推廣教育開先例

 為什麼要開辦推廣教育?在美國成年人學校畢業後,都能夠繼續進修、學習,他將「終身教育」的觀念帶進台灣,這在當時可說是開風氣之先。他認為開辦推廣教育,一方面造福大眾,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校的收入,因此,延聘海外歸國、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負責推廣教育,研究開設符合社會需要,與國際接軌多元化的課程,在持續努力下終於建立了良好口碑,也為學校開拓了財源。在短短幾年內財務就轉虧為盈,償還了天文數字的負債。
 他說,學校賺錢就要用在學校,於是將推廣教育的收入,補助學校開銷,將陽明山校本部老舊校舍重建,並大力提升校內硬體設備、積極拓展電腦化,提升至現代化、國際水準及規模。例如:2000年成立數位地球研究中心,利用衛星影像及其他遙測技術研究環境問題;並與台大等校
合作發展遠距教學等;2002年建設了功能設備一流的體育館,在當時可說是東亞最好的體育館。
 經由父親張鏡湖勵精圖治,在祖父艱苦經營文大的基礎上力求發展,使校務蒸蒸日上,不僅實現了祖父的辦學理想,更擘畫了嶄新藍圖。

       
       
 

 



文大董事長張鏡湖(右)特別前往日本,頒贈池田SGI會長名譽哲學博士稱號。







文大董事長張鏡湖(左)與創大創辦人池田先生於2007年以「教育與文化的王道」為主題展開對談。
文大與創大締結姊妹校
透過參訪學習國際化

 在推動國際化方面,因父親過去在國外的經驗,他特別重視全球化、國際化,非常支持學生能夠有出國交流的機會,拓展視野。為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培養師生國際觀與全球化的學養與見識,目前已與全球179多所知名大學締結姐妹校,進行教育、文化及學術各方面交流、訪問等;其中以交換學生成果最顯著,每年皆有逾200名的交換學生出國或來本校就讀。
 文大與創大於1995年7月締結姐妹校協定之後,即展開密切交流。2003年,基於對池田先生的和平思想重視,本校率先成立了「池田大作研究中心」;2007年起,每年舉辦「池田大作和平思想研究論壇」;2013年起, 更開始舉辦「國際青年論壇」。文大董事長張鏡湖與創大創辦人池田先生於2007年以「教育與文化的王道」為主題展開對談,並於2010年出版對談集。兩校在學術、教育、藝術表演及體育切磋等交流活動上締造了豐碩成果。


參訪深切感受
創大建立愉快求學環境

     


 


2016年,文大董事張海燕(右)蒞臨參觀關西創價學園參訪,與學生進行互動。

 2016年,我與文大訪問團一行有幸前往創價相關機構參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在參觀關西創價學園(國、高中),看到學生上課時非常認真,聽老師講課,眼神非常專注。還有學生做簡報介紹台灣的天氣,讓學生透過查資料、做研究過程訓練他們找資料、上台報告的表達能力,及了解其他的國家,這樣的效果實在太棒了!我覺得創價打造了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當學習環境充滿正面能量時,學生感覺到「學園」是一個快樂的地方,自然就會喜歡學習。能讓學生喜歡學校的環境、喜歡老師,進而喜歡學習的課程,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教育模式。
 到創大參訪時,看到不僅軟硬體的設施非常先進,且是非常開放、國際化的學府。尤其,得知2014年9月創大在日本800多所大學中被遴選為37所「超級全球化大學」之一,在國際交流合作上,有亮眼表現。校內學生20%都是外國學生,讓我非常驚訝!


秉持創辦人理想
懷抱使命感培育國際人

     


 


文大董事張海燕(左5)前往創大參訪《聖教新聞》提供

 創大為什麼能夠成為這樣開放、國際化的大學?誠如創價大學的3個基本方針:「作為人本教育的最高學府」、「作為建設新文化的搖籃」、「作為保衛人類和平的要塞」。就我的觀察,因為創辦人池田先生胸懷上述建校的信念,他無形的理想,經由全體教職員努力去落實、執行,在學校這有形的空間展現出來。
 因此,「leader ship」很重要,創價教育機構所有教職員都秉持創辦人的理想,懷抱著使命感投身教育工作,共同塑造了一個「讓學生來到學校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的環境,讓學生無論在學習、與人相處及生活上都非常愉快,都可以從他人身上學到東西,創造很多機會,發揮潛能。
 「國際化」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尤其,一般日本人比較保守、排外,創大可以做出如此成果,實在了不起!為什麼「國際化」不容易?就像種櫻花一樣,要花費好幾倍的精力、時間,除了提供的課程要國際化之外,還要培養師資,如英語授課的老師及其他助教、職員(supporting staff)等。 此外,校內設備也必須符合國際水準,因為軟硬體規格愈國際化,有優質的教育環境,就愈能吸引世界各國的學子前來留學。從此處可以看到創辦人池田先生的胸襟是展望全世界,不是只有一個日本而已,他要培養的是國際化的人才。
 甚且,國際化並不是只有語言而已,國際化的目的是,將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聚集在一起,互相學習彼此優點,這是最重要的精神。校園的風氣開放、國際化,會接納、包容不同的種族、文化的人,自然而然大家就會卸下心防,與身邊的人成為好朋友。創辦人與全體教職員創造了互相學習各國文化的環境,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來到創大不會受到歧視,能夠愉快地相處、快樂地學習。從每天生活的點滴開始,就是通往和平的道路。實在很偉大!了不起!創造一個國際化的環境,就是邁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得知創大達到超級全球化目標,至少經過了20年以上的努力。創大能締造出這樣國際化的成果,我覺得這是池田先生獨到的眼光。我衷心希望文大也能像創大一樣,朝著國際化目標前進,培養出優秀的世界公民。

教職員散播正面意念
學生受到良好薰陶



 


創大經過20多年努力,如今達成超級全球化大學目標。 《聖教新聞》提供
 超級全球化是全面性的,除了校園設施要國際化之外,還包括很多細節,像是各種標籤、標示、網站等都要有中英文,這非常花時間,要從外國學生的角度為他們去著想,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及居住環境。此外,我感受到在創大裡,師生或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有信任感、有善念。我覺得這是教職員充分感受到創辦人的心意,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正面想法,自然散播正面的意念,學生就會受到感染、鼓舞,獲得很好的協助,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很大影響。
 此外,對於創大學生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母校都很懷念,向心力很強。他們的眼神告訴我:「我很喜歡學校,過去在這裡受別人照顧,懷著要報答學校的栽培之情,願意為他人服務、付出。」我聽聞創校初期的創大畢業校友在社會求職時,一開始並未受到許多公司的重視,有的未被錄取,但他們持續拚命努力在職場上奮鬥,獲得信賴與肯定,為後輩打開了一條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動。我覺得創大的教育太成功了!教導別人去感謝、感恩,不要忘記去照顧後輩,讓他們有機會。我覺得真不可思議!
 現在,一般社會很多都是爾虞我詐,不管你死我活。對學生來說,在求學時曾受到信賴、關懷、尊重,被真心對待過,將來就會以同樣方式去對待別人,這是一個善的循環。學生比較單純,沒有受到社會染缸汙染,可塑性強,容易帶往正面的方向,這些學生出社會後,就會成為改革社會的一股重要力量。
 經過這次參訪後, 我希望文大除了日文系之外,將來還能有其他系所的學生到創大學習,去親身體驗、感受創價大學的國際化。希望青年學子要打開國際視野,千萬不要覺得台灣就是唯一的世界,一定要多出去多看,增廣見聞,因此,學習第二外語是很重要的。我很贊同池田先生說要培養國際村的人才。


       
       
       
 

 



文大體育館於2005年建設完成,當時是東亞設備最先進的體育館。 文化大學提供
     
      文大推廣教育中心電腦教室的設備新穎 文化大學提供
     
      文大推廣教育部會議中心功能完善 文化大學提供
學習創辦人辦學精神
一切以學生考量


 我從初中到大學都在夏威夷讀書,當時班上只有我是台灣人,與10幾個國家的老師與學生相處在一起,我非常喜歡那個環境,可以認識世界上許多不同文化,對我來講,那成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認為要從生活裡去學習才不會有偏見,把自己的標準拿掉,學習用別人標準去看待事物,從別人眼光去了解這個世界是甚麼樣子。這樣才是國際化的精神。
 這次到日本創大參訪,對於創辦人池田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覺得他能夠把偉大的想法落實在教育的環境裡,創大各方面規劃、執行很用心仔細,讓人進到創大就覺得舒服、愉快,沒有壓力。這與文大創辦人及董事長辦學的精神相同,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他們著想,希望提供學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及品質,學習到最多的東西。
 這一點,讓我想到父親張鏡湖董事長當時為什麼要建體育館?因為祖父生前很重視運動、體育,球隊都在戶外風吹雨打,他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讓球隊可以在室內練習,學生可以進行各項運動,包括跑步、游泳、撞球、壘球等,不會因天候因素影響,且要符合國際標準,所以建設了體育館。另外,因為文大位於陽明山上,為了讓學生或社會大眾能夠方便學習,推廣教育中心設在市區交通便利的地點(北市和平東路);而為了聘請好的法官、檢察官來法學院上課,選擇在延平南路設立法學院,因為離法院很近,設備也是最先進的。

秉持教育初衷
幫助學生創造價值








文大董事張海燕(中)、教職員及創價代表在文大曉園向創辦人張其昀致敬。
 祖父在他的著作《華岡理想》中說:「很多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和觀念,經全校師生辛勤耕耘,共同努力,從而開花結果,由理想而成為事實。……可是思想乃是從事業中磨鍊出來,從困難中考驗出來,從失敗中領悟出來的。」父親一路以來秉持祖父的辦學精神努力,現在已經完全實現祖父的心願,並加以超越。
 身為第三代的我,特別有感觸。祖父生前每天都到文大,他晚年身體不好,有時去榮總就醫時,都會從山下遠遠望著陽明山。現在,我看到巍巍聳立在陽明山上的文大建築,就會想到祖父、父親辦學的目的及精神,出發點是愛,都是為了培養人才,這與池田先生的精神是一致的,想到這點內心就很感動。看著文大一路走來,它不只是幾棟建築物而已,而是將對下一代的愛與期待,希望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想法落實在教育裡。
 我覺得辦教育的初衷很重要,雖然現在學校經營愈來愈困難,難免日漸商業化,但不管環境如何改變,辦學真善美的理念一定要維持下來,不能變質。辦學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才會吸引好的人願意付出金錢或是時間;越多好的人付出,就越能夠培養人才,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做起來就更有動力,才會快樂,學校才會充滿活力,發揮最大力量,像創大一樣使學校成為最美好,學生喜歡的地方,我一直深信,唯有維持這份初衷才有號召力,帶動大家團結一心地前進,我希望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祖父生前很少講他做了哪些豐功偉業,都是行動第一,他非常認真興學,不求名利,覺得人生只要過得去就好,他認為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幫助別人,讓每個人創造價值,這與創價的理念一樣。

學生成材 貢獻社會
是作為師長最大滿足

 誠如祖父曾鼓勵文大學生:「無論是思想、觀念等,要是不起身行動,不會產生任何效益。最重要的就是『著手』、『從事』與『實行』。要是能夠不屈服於困難,堅持前進的話,如同諺語『有志者事竟成』,理想終究會成真。」雖然創業維艱,祖父始終認為,大學教育能夠培養未來下一代,這是對國家最有意義的事,雖然辛苦,卻甘之如飴。在祖父、父親身邊,我看到他們為了教育事業的全生命付出,只要看到學生成長就覺得很滿足、快樂。對我來說,為人師表,從事教育工作最希望看到的莫過於培養的人都進步、向上、成材,就是生命最大的滿足,難以用語言形容。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