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06-09 發布 館藏常玉展策展筆記
 


◎文•圖╱高玉珍博士 國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常玉展策展人


 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著名法國華裔畫家、被稱為「東方馬締斯」——常玉的晚期油畫、素描作品。今年適逢常玉逝世滿50週年,該館舉辦「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本報特別轉載史博館副館長也是策展人高玉珍在《歷史文物》月刊撰文介紹展覽的源起、作品特色等內容,以饗讀者。


常玉展引起世界矚目

       
     
圖1 花油彩 纖維板 123x139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88

 197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第一次舉辦留法藝術家常玉(1901-1966)遺作展,展覽檔期非常短(9月16日至9月22日)。1990年10月1日至10月27日是我第一次為常玉策展,當時在史博館展覽組工作,對於展覽一向敏銳的我,有關節慶及館藏特色總會整理設計到展覽中,偶然的機會查詢館藏作品時,恰巧看到了常玉的相關圖檔及資料,因此在期待中完成了常玉的展覽。記得因為經費有限,當時只印製出版了一本小畫冊,封面採用館藏號26888的油彩《花》(圖1),一束白色劍蘭插在透明玻璃瓶中,綠色枝梗向四方散開,黃色背景與白色桌布用黑色線條區隔開來,最有趣是桌邊灰黑條紋小花貓正爬向花瓶的一剎那,畫面從靜態中驟然興起一股騷動不安的趣味!我也在展覽規劃期間,仔細檢視欣賞常玉每件畫作,深深愛上常玉獨特簡單的風格。雖然當時展覽並未引起太多人注意,但最近與一位常玉收藏家聊天,她告訴我因為看了1990年那次展覽就瘋狂愛上常玉,還冒很大風險從法國拍賣會中買了她生平的第一件常玉作品,開啟日後收藏常玉作品的緣分。那次展覽之後,我一直牢記常玉的生日(1901年10月14日),1995年他生日時我策劃了「雙玉交輝:常玉 潘玉良畫展」(圖2);2001年他百歲紀念時我再次策劃了大型「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展(圖3),當時除了巴黎和紐約收藏的作品參展,臺灣已愈來愈多常玉的愛好者與收藏家,臺灣儼如常玉藝術世界的最佳歸宿。

策展呈現藝術與教育面向
       
     
圖2 「雙玉交輝:常玉潘玉良畫集」
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1995年10月

     
      圖3 「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
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2001年10月
     
      展場一隅
       
       
       
       
     
      圖4 《陶潛詩集》梁宗岱翻譯
常玉繪製插圖 1930年法文版


 臺灣和常玉有一份說不出的緣分,他有生之年無緣踏上臺灣土地,但一輩子拿中華民國護照,差一點來臺灣教書並展出,他常居巴黎,是巴黎的異鄉人,情牽故國(中國四川)又不得回。
 1963年常玉四川同鄉教育部部長黃季陸先生正巧訪視巴黎,本來邀請他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擔任教職,並到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後來他因為一趟埃及行,當時中華民國已和埃及斷交,常玉一時誤信以為到中共大使館換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回到巴黎即可取回原中華民國護照,在當時敏感的政治氛圍下卻來臺無望,常玉自此鬱鬱寡歡。1965年,在猶太友人勒維(Levy)家中舉辦生平最後一次展覽,來了許多好朋友,包含潘玉良、朱德群與席德進等,1966年因意外瓦斯中毒在巴黎辭世。
 1968年,教育部將常玉計畫來臺辦展的42件作品撥交給史博館,1986年時任比利時文化組組長的傅維新先生(現任史博館顧問)從比利時轉交5件常玉畫作及1990年2件無案號油彩作品入藏,三次入藏共計油彩49件。
 2011年,旅法藝評家陳炎鋒因病過世,史博館從其兄長手中購得3件素描,彌補館藏沒有常玉素描作品的缺憾。2016年12月常玉辭世滿50週年,史博館因為文化部的協助得以完整修復館藏所有常玉作品。作為全世界收藏常玉晚期作品最多也最完整的博物館,史博館和常玉有不可抹滅的緣分。這次展覽意義非凡,史博館希望實踐當年常玉未能來臺個展的心願與承諾,同時常玉作品因辭世滿50週年著作權成為公共財,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常玉,特別策劃展覽以呈現各個藝術與教育的面向。


常玉展引起世界矚目

 常玉的藝術創作包括素描、水彩、油彩及雕塑等,他17歲在故鄉跟隨書畫家趙熙學習中國書畫,因此已有中國繪畫的根基。
 現今存世的書籍資料中,1930年法文版繪製梁宗岱翻譯的《陶潛詩集》 (圖4),即是法國大文豪梵樂希(Paul Valery, 1871-1945)寫序、常玉為書籍作插畫。畫面傳達五柳先生《歸去來辭》中「撫孤松而盤桓」深遠寧靜的意境,傳統宋元一河兩岸的山水構圖,規律的岩石線條,是常玉難得留世傳統水墨兼具文人意境之佳作。1932年,格赫(Greud)書店喬瑟夫(Edouard Joseph)編纂《1910-1930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出現了「常玉」的名字,在當時法國藝壇出現東方藝術家是非常難得的,有如先知的預告未來常玉將有別於其他華人藝術家的成就!有關常玉本人對於畫作的文字評論不多,很珍貴的是1945年1月19日《巴黎解放報》(Parisien Libere)一篇常玉評論畢卡索的文章〈一位中國藝術家對畢卡索的觀點〉。常玉認為畢卡索是革命性現代畫家,他不斷變化的藝術風格是畫家必經之路,這也印證了常玉堅持藝術獨樹一格之特色,從早期到晚期的作品,即使在構圖、用色、主題及技法上不斷求新求變,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因此在巴黎新的畫風流派及來自世界各國年輕的藝術家不斷出現時,常玉錯過了成名的機會,也漸漸被遺忘了。身處異國的孤單,努力適應當地生活與不同文化的掙扎,表面上雖浪漫不拘,個性熱情與保守交錯重複於生活與創作中,感情上的隨興與多情,作品上卻又流露他對家鄉的依戀與思念。畫家吳冠中曾經撰文形容常玉的處境:「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園裡的東方盆景。巴黎的盆景真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花異卉,都想在巴黎爭奇鬥豔……」,可說是最貼切的註解。

常玉畫作修復後完整展出

 1968年,史博館接手教育部撥交的常玉作品,因為運抵臺灣時保存環境不佳,運輸包裝也不甚講究,包裝紙沾黏的痕跡還留在畫面上,即使經過科技的修復技術,為了避免修復過度破壞原畫精神,而必須將水漬保留下來。
 1998年,史博館在有限的經費下修復了30多件,但仍未完成全部修復工作,因此,雖然已做過兩次常玉大型展覽,但展品來源包含來自國內外私人藏家及部分史博館典藏作品,幾乎沒有一次完整呈現史博館49件館藏油彩,2011年購藏的素描更未曾公開展示過。2016年透過所有作品的重新檢視修復,除了作品畫框統一規格顏色;為防止平日保存時受到碰撞,也加上活動玻璃保護畫面,可依展覽需要拆卸;在修復過程中亦請專業攝影師將所有作品拍攝高解析底片,避免日後使用時一再搬出拍攝,幾乎所有能事前想到保護作品的工作都盡力考慮並完成。這次展覽雖然不是最大型常玉展覽,卻是史博館典藏常玉最完整最有意義的展覽。

同時製作相關文創產品
 
     
      圖5 張大千 《大千狂塗冊(一)》
第二開 水墨設色紙本 24x35.7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75-03562
 「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分為三大主軸:一是典藏作品的完整呈現;二是常玉生平重要照片與相關友人作品的呈現,含括史博館典藏張大千因常玉介紹畫中模特兒所創作之作品(圖5);三是常玉的文創衍生商品,常玉生前因為生活困頓,曾靠賣屏風畫為生,也一度以製作石膏雕像為生。文創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結合,也是史博館第一次嘗試跨國跨領域合作,帶動博物館文創走入家庭的具體呈現,包含遠自法國巴黎的跨國合作,及臺灣當地的文創展陳,品項超過200多件,最特別是常玉紀念捷運卡的發行,期待文創與行銷雙軌並行,讓臺灣的博物館因為有獨特的常玉典藏,吸引各國藝術愛好者前來臺灣觀光,並深入體驗臺灣的博物館特色。


館藏49件油畫、3件素描
       
     
圖6 雙人像 油彩纖維板 101x121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典藏編號26915

     
      圖7 人約黃昏後 油彩纖維板122x83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82
     
      圖8 竹 油彩纖維板 90x7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86

 史博館典藏常玉油彩作品以晚期為主,擁有其他收藏者所沒有的特色包含:一、大部分作品尺寸都很大,以常玉當時經濟困窘情況來看,應是盡最大努力要來臺灣展覽,所有作品幾乎是他的精華代表作。二、很多作品題材只有史博館獨有,包含《雙人像》(圖6)、《人約黃昏後》(圖7)、《竹》(圖8)、兩件盆梅(圖9、10)、兩件雙色菊花(圖11)。其中館藏編號26893《菊》(圖12),已公告為「重要古物」,是常玉難得細膩描繪菊花經典代表作;用傳統節慶紅色背景搭配金色菊花尤顯喜氣,菊花開滿整個枝梗,熱鬧洋溢年節氣氛,紅色背景中蝴蝶與小蜻蜓圍繞著菊花,枝葉茂密與蝴蝶飛舞象徵生生不息。此作與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宋繡《菊花簾》有著異曲同工之趣!三、晚期重要代表作風景與動物共計13件,題材多變且完整豐富。四、所有油彩作品都畫在纖維板上,僅有館藏編號75-03709《馬》、75-03710及75-03711《小魚》3件是畫在厚紙板上。館藏49件作品依分類為:裸女6件,或坐或站立或躺臥著,有單裸女、雙裸女至四裸女;其中《四女裸像》(圖13)已公告成為「重要古物」。常玉早期裸女以粉白色系為主,裸女各具姿態,從一裸女到五裸女,有《粉紅裸女》、呈符號的《曲線裸女》、蓋被子的《睡美人》等;晚期裸女以金黃色系加上粗黑線條勾勒身體輪廓,所有作品幾乎很少留下創作年代,用色成為探討常玉創作年代的一種方式。常玉的裸女幾乎是背對著觀者,臉部輪廓僅畫單眼(或稱獨具慧眼),簡略卻富神韻,其中《雙人像》(同圖6)創作過程故事生動有趣,雙裸女之間本來還畫上一裸女,後來可能怕畫面空間太擁擠,改變構圖成雙裸女,前方裸女原本左腿往上翹,後又修改為較收斂往下放置,雙裸女之間裝飾著金錢紋與長壽紋等吉祥圖案,兩女各據畫面一方,背對著觀者,黑色線條勾勒身體輪廓,前方裸女一眼閉著,含蓄中帶著安靜氛圍。《人約黃昏後》(同圖7)源自宋代歐陽修〈生查子〉詞句,常玉原題「月上柳梢頭」,後來改題「人約黃昏後」,觀賞後令人莞爾!館藏編號79-00023曲腿《人體》(圖14),此作是裸女中最獨特的構圖,右側大腿凸出佔據將近半個畫面為主軸,左腿平放著讓整體畫面保持平衡,裸女圓渾雙峰飽滿,左手枕著頭,眼睛鼻子若隱若現,大約僅出現半邊的頭,嘴巴線條最為明顯;此作前衛並充滿性暗示,讓觀者回憶起常玉好友徐志摩形容常玉的裸女雙腿有如「宇宙大腿」,可稱為裸女經典中的經典之作。
                 
                 
 

     
 

圖9 梅 油彩纖維板 94x73.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89
  圖10 花鳥 油彩纖維板 90x7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92
  圖11《菊花》油彩纖維板 57×92cm
1963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914
 
           
      圖12 菊 油彩纖維板 151x77.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93
  圖13 四女裸像 油彩纖維板 123x141.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911   圖14 人體 油彩纖維板 46.5×59.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79-00023
 




以西方素材展現東方美學

 靜物是常玉獨特風格之表現,也是常玉運用東方美學與西方素材之最佳典範,史博館共有靜物27件,占了典藏半數以上,可見其重要性。早期靜物呈現粉白色的溫馨甜美,包含牡丹、菊花、玫瑰及果實等,或插在瓶中象徵百年好合的荷花,或長於盆內時繁華時疏落的盆花。常玉習慣在盆面題字,尤其特別偏愛宋代詩詞藝術之美,如宋代理學家程顥〈秋日偶成〉詩中佳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見於史博館典藏編號26887《萬物靜觀皆自得》(圖15),以及在1955年參加巴黎獨立沙龍展編入畫冊,目錄編號第3114號的私人典藏《貓與雀》;大家耳熟能詳的宋代詩人翁森〈四時讀書樂〉,在常玉的《題字瓶與白菊》畫中改成「好鳥枝頭一(原詩用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皆可見證常玉對中國詩詞之精研與喜愛。常玉畫作很少被提及受八大山人畫風的影響,史博館典藏編號26900《望月》(圖16),鹿角枝枝梗上掛著一隻孤獨的鳥,不免令人為其不順遂人生與八大相連結。此外,藝術家歷來最愛以文人畫家自居,常玉卻不介意直接將工藝符號入畫,如象徵富貴的金錢紋、代表長壽的萬壽紋、喜慶節日最愛的紅色金色組合,清雅脫俗的菊花、繁華雍容的牡丹、高風亮節的竹子,無論用色、構圖及題材,皆可看到深受東方美學的影響。各式花葉或在傳統編籃內,或在瓶中,或於盆內,瀟灑自在的花朵散發獨自的隨意之美,盆中屹立的鹿角枝枝梗則筆觸或細膩描繪或粗略幾筆,總是令人驚豔他的神來之筆。

 

   
 

圖15 萬物靜觀皆自得 油彩纖維板128x72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887
  圖16 望月 油彩纖維板 156x78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26900
 



 
















晚期風景與動物最具特色

 風景與動物是史博館最具特色的常玉晚期作品,從長頸鹿、馬、豹、貓、狗、蛇到天上飛的老鷹、鳥等,以及3張由大到小的魚,共有13張。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畫作動物溫馨可愛,佔據整個畫面,有別於野獸派熱鬧色彩,維持他早期慣用的粉白色;以馬作品最多,單馬、雙馬、六匹馬到群馬等,或動或靜各具姿態,其他還有代表福祿壽的《小鹿》、可愛的貓、粉白北京狗等,充滿生之喜悅,也顯現常玉來巴黎初期對於藝術生涯的期待與發展。1940年代常玉熱衷乒乓網球的提倡,往返德國、法國及美國,他在1947年和瑞士籍攝影家Robert Frank交換工作室前往紐約,1949年返回法國生活。接近中晚年的生活發展不順遂,心境的轉變也反映在畫作上,當時德國流行的表現主義,展現大自然與生存競爭衝突力量的動物加入其創作元素,包含馬、鹿、狼、老虎等,據常玉的友人艾爾貝・達昂(Albert Dahan)追憶,他在生命的最後畫下一隻踽踽獨行的小象,常玉形容那隻小象就是自己。達昂甚至用「東方馬諦斯」來形容常玉;常玉用書法線條入畫有其獨特風格,沒有野獸派絢麗氣息,簡單俐落的形象與線條(如作品《馬》,圖17)與馬諦斯晚年的剪紙藝術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史博館典藏兩件《繪畫》(圖18),同樣呈現神祕寧靜大地,其中一件烏鴉棲立在枯樹上與一隻小花貓對望著,幾片雲朵飄過,整個世界彷彿是靜止的。最令人聳動的是天敵鷹與蛇卻共處一畫面,常玉的不安與對生命的無奈,在這些畫作中無聲地細訴著,他隨興不拘的個性到頭來只剩下孤單與漂泊不定的歲月。
 透過畫作細數常玉的故事,永遠是如此吸引人,即使簡單的素描也令人印象深刻。常玉流暢線條一氣呵成,書法線條畫出最現代的裸女,不論單純水墨、水墨加上鉛筆、炭筆加上書法輪廓線,各種組合皆為常玉素描迷人之處。這次展覽純粹以史博館典藏為主,聚焦常玉晚期的作品特色與修復成果,紀念常玉辭世50週年,雖然沒有華麗的大型展陳,卻有最誠摯最用心準備的心意。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此後一生中不論你身在何處,巴黎都將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1950)本次展覽以「相思巴黎」為牽引,常玉的故事並未隨著本文結束,反而成為另一個展覽的開端,由更多人來共同完成,相信每次展覽一定是精采的!每次展覽都將能感動更多的知音!

 

 
      圖17 馬 油彩紙板 10x14.5cm 1959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75-03709
  圖18 繪畫 油彩纖維板 123x138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 26884












展期:即日起至7/2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展廳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