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7-12-13 發布 駱香林 一顆台灣攝影史上的奇異果實
 


◎文/陳學聖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學系教授
◎圖/摘自畫冊《沃土的記憶─駱香林影詩》
 





   在亞洲地區的攝影藝術發展中,有幾位在十九世紀末誕生的傑出攝影者,分別在自己的國家發光發熱,引導當代的潮流。1890年出生的陳萬里於1923年在北京成立「光社」,1892年出生的郎靜山於1928年在上海成立「華社」,1893年出生的福原信三於1924年於東京成立「日本寫真社」。駱香林誕生於1895年,理應與這些攝影的前輩處在相同的時代氛圍裡,但攝影的種子直到1954年才開始在他身上萌芽,結出一顆奇異的果實。駱香林按理說,應該是屬於郎靜山與陳萬里這輩的攝影者。但是當郎靜山、陳萬里二人在攝影藝術開展之期,駱香林一直悠遊於詩文之中,直到60歲才一頭栽入這個攝影的世界。同輩的攝影者恐怕此時大多已失了興頭,然而駱香林卻從中體驗到一種新的樂趣,在此後二十幾年間,追趕了同輩攝影家大半個世紀的經歷,寫下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

    駱香林曾說,自己喜好「沙龍」,而他的作品,乍看之下確實與台灣影會的沙龍風格類似。但是在攝影題材上,他卻橫跨了以郎靜山為首的中國攝影學會(中國會),及鄧南光領導的台灣省攝影學會(台灣會)兩種風格。駱香林在山水畫上面的成就,並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但這方面的背景的確對他的攝影作品有極大影響。他對花蓮風土民情的采風雖然與台灣會的鄉土寫實類似,就如《詩經》裡的「國風」,駱香林觀民風,然後題詩文。紀實為一種形式,但非目的。有趣的是,在「中國會」與「台灣會」裡都盛行的人體攝影,不在駱香林的選材之列,連模特兒寫真也相對較少。駱香林的作品雖然較同儕攝影家晚了幾十年才發展,但是他的「畫意」與「紀實」兩種面向,與攝影同儕相較之下,更有自己的興味。就整個攝影史的發展來看,他的作品實在是一種跨時空的異變。

一、沙龍與畫意

   在1920年代的中國攝影者開始提倡藝術攝影時,正好是西方畫意派攝影(Pictorialism)盛行的時期,但是在形似之外,早期中國藝術攝影者是將攝影做為使用西方科技的水墨畫。這些畫意派攝影中朦朧的田園風光,看在中國藝術攝影者眼裡,無疑是水墨畫的西洋替代品。這些攝影者大多有中學的底子,攝影雖然披著西方的外衣,但骨子裡他們想的是文人畫的傳統。因此一開始的中國藝術攝影,是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替代品,而快速在一群知識份子間流行。當然攝影本質上總有紀錄的性質,但這在早期的中國藝術攝影中是被刻意忽略的。「光社」成員倣水墨畫的作品,在幾次「光社」展覽中大量出現,流傳至今的當然以1927年發行的《北京光社年鑑》最為人所知。許多人一直以為,郎靜山將中國山水畫融入攝影中,其實他不是最早,更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中國攝影者;「光社」的成員更早實踐這個將攝影「中國畫化」的理想與主張。

   如劉半農的〈垂條〉,就是以長寬1:3.5的直幅水墨畫形式出現,唯一少的是落款,不過這些在展覽與印刷品中,都會以另外的形式補上,因此與傳統水墨畫的比擬是毫無疑問的。在畫面右下角留白的部位,很明顯的有暗房裡遮光的痕跡,因此一小撮葉子被遮掉了,避免破壞構圖。攝影本是寫真的工具,要寫意時除了謹慎取景外,暗房加工也是必要手段。在這一點上,中國攝影者從來沒有心理上的障礙。

   也是「光社」成員的王琴希是古琴名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橫行一世〉很明顯的是仿畫之作。原始的版本就藏在台北故宮,明代沈周的〈郭索圖〉。王琴希在右上角用了印,雖然沒有刻意的使用柔焦效果,但向古人致意的企圖很明顯。這張照片在1929年第一屆全國美展也有展出,卻沒有用印。可能是在這個與書畫家並陳的會場中,王琴希不好意思展現太刻意的仿畫動作。

 早期中國攝影者雖然仿國畫,但是畫中題字、用印跟題詠卻不是經常出現的。所有這些國畫形式都具備的例子, 最早出現在1929年出版的《靜山影集》。這幅〈試馬〉其實是整本攝影集裡唯一一張完整具備國畫形式的照片,其他的頂多是署名。不過很特別的是,這幅試馬圖的落款是由「光社」的發起人陳萬里所署,亦即是已經有盛名的陳萬里給後起之秀郎靜山的推薦函。

 隨著攝影藝術在都會地區的快速進展,畫意雖仍然流行,但這些繁文縟節則是被一概省略,在1930年代後,就很少在一般攝影展覽中出現。一直到1950年代,當郎靜山在台灣領導中國攝影學會時,「國畫攝影」再度成為顯學。當然,在1950年代的畫意攝影並非都以國畫為本,在這個被稱為「沙龍攝影」的潮流中,美感的追求其實是先於畫意的,畫意可以看成是一個主要但非唯一的手段。美的景物其實是大部分沙龍攝影者追求的標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美女與人體。1 9 6 3 年由鄧南光等人發起台灣省攝影學會,雖被認為是鄉土寫實的提倡者,但是兩個攝影會,「中國會」與「台灣會」,其實經常共同舉辦模特兒外拍活動,因此模特兒寫真與人體攝影,就成了兩會的主要交集。

 駱香林開始拍照的1950年代正是戰後台灣攝影會發展的階段,而他的創作題材,正好兼具了「中國會」與「台灣會」兩大影會系統的主流。但妙的是,模特兒寫真與人體攝影,這個所有影會的共同交集卻未在駱先生的作品中凸顯,反而是悠遊在畫意與鄉土這兩個一度被視為對立的題材中。駱香林的作品不僅反映出這個特殊現象,更可說他是台灣攝影史上的奇葩。


 

 


 
 
 
 
 
  靡有孑遺 1954-1977 銀鹽相紙、人工著色 48.5 × 58 cm
款識:男子節傾社出 菁華橋下水汨汨地 爐烹鮮快朵頤 大小魚兒同時沒 駱香林
   
 
  劉半農,〈垂條〉,1927年。
 
  王琴希,〈橫行一世〉,1927年。
 
  郎靜山,〈試馬〉,1928年。
二、真國畫

 在中國藝術攝影中的畫意派,其心中的理想是文人畫家的傳統,因此攝影取材不出山水、田園景色與靜物等主題。這些攝影者或許也有畫家出身,如胡伯翔與丁悚,但他們很難說是文人畫家的典型,而是在上海這種大都會謀生的職業畫家。他們攝影作品中所寄藏的文人畫傳統,可說是一種理想,也是從現實生活跳離的手段。這是一段文人畫傳統高度民主化的過程,藉由攝影,這些攝影者得以快速方便的產生類似水墨畫的效果,滿足創作的企圖。
 駱香林與民初以來的中國畫意派攝影者作品儘管相似,但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駱香林在拿起相機之前,已經是一個標準的文人,詩書畫俱佳,還以教授漢文為業,因此攝影並非他實現文人傳統的工具,因為他早已登堂入室。攝影是駱香林作畫的新工具,因此他才會在1 9 7 6 年出版的《題詠花蓮風物》自序中,說「余六十之年始學攝影。至今二十餘歲。愛攝影沙龍。頗有國畫風調。常於其隙略加題詠。有圖有詩。互相映發。真國畫矣。」因此他攝影中的畫意起因於他將拍照當成作畫的素描動作,然後於暗房及後續的上色與題詠中完成作品。
 跟郎靜山的集錦山水照片相比,駱香林的山水照上色用得多,暗房合成用得少。也就是駱香林其實像民國初期的國畫家(如黃賓虹與陶冷月),回復了國畫本有的寫生傳統,更進一步用照片來做畫布。郎靜山用暗房合成的山水反而像古畫,是一種想像的風景。以攝影看駱香林的山水照是復古仿畫,但是以民初國畫家的發展來看,駱香林其實是前衛的國畫,直接在照片為底的草稿上創作。

 
  青梅竹馬 1954-1977
銀鹽相紙、人工著色 60.5 × 46.5 cm
款識:青梅竹馬侶 相從效水嬉
俱為好身手 不減弄潮兒
繞隄數追逐 筋力不知疲
我今徒羨爾 輪迴安可期
香林影染舊作并題
鈐印:香林隱翠微 香林八十歲後作
 
  秋江剪影 1962 銀鹽相紙 58.7 × 100.5 cm
款識:一篙兩篙繫船樁 暗浪無風自激撞 恰有舟人供臘影 并刀如水剪秋江
壬寅九月 香林遺作 戊午年仲夏 古昔庵金子進一代題
鈐印:香林題詠花蓮風物印 古昔庵印
 
  名稱不詳 1954-1977 銀鹽相紙 
30.5 × 25.5 cm
三、鄉土浮世繪

 對花蓮風土民情的描述在駱香林的作品中佔了近一半的比例。這些一方面紀實,卻又上彩的照片,乍看之下像日據時代的風俗明信片,但構圖巧緻又有現場抓拍的即時感,是當代未曾出現的獨特風格。上彩照片的歷史幾乎與攝影史一樣長,從一開始有商業照相館之際,照片上色就普遍存在於人像照片上。但駱香林上色的紀實照片有一種奇異的時間感,存在著一種帶誇張但復古的情緒。
 觀者通常看到黑白老照片,就會習慣性的附加歷史意識。駱香林的上色風土照片雖然寫實,但更多時候是作者的寫意。他上色的山水照是寫實的,但上色的風俗照卻是寫意的,這是駱香林獨立於兩大影會之外的個人風格。不管是野外嬉戲的孩童,牧歸的牛群,駱香林的題詠往往有觸景生情之意。因此儘管景物是寫實的,但他所寄喻的有如《詩經》裡的「國風」,卻是經久不變的人性。駱香林的風土照與當時影會裡的鄉土沙龍不一樣,少了矯情的氣息,也沒有過度的畫面經營。像〈扶傘以浣〉,媽媽背著弟弟洗衣服,哥哥在背後撐傘為弟弟遮陽,背後則是一對牛車經過。駱香林的題詩其實很像1884年開始在上海出版的《點石齋畫報》,一方面像是佚事的報導,一方面又有警世、諷世的味道。當然《點石齋畫報》是單幅的漫畫,形式上與駱香林的風土照片差異很大。如果真的要比擬,這些寫實影像上色之後反而不像彩色照片,而是鄉土的浮世繪。


四、後記

 駱香林是今之古人,雖然60歲才開始認真拍照,但他所經歷的時代早已如相片烙印在腦海中。他的上色照片與題款很容易被視為台灣版的郎靜山,但就文人畫的傳統而言,駱香林才是兩岸攝影史上最嚴肅的實踐者。而在紀實的影像方面,照片本身好像是無聲電影,但他的題詠就如辯士的角色,將故事有聲有色的呈現出來。若要論及他的成就,他的理想近於同輩的1920年代中國藝術攝影者,但是卻延遲到1950年代才開花結果,真是台灣攝影史上一顆最奇異的果實。

 
  合歡雪後 1975 銀鹽相紙、人工著色
42.3 × 58.3 cm
款識:
滑雪賴有此 自冬徂早春 多士攜佳麗 曾無怕冷人 眼前壯若少 衣褲穩稱身
雙橇一上足 愈跌愈精神 纜車懸客座 起落不厭頻 遊藝亦多方 所難熟且純
異時作寒戰 野營擇近隣 為渠鍊體魄 未害多效顰 題合歡山滑雪場 乙卯春 香林
鈐印:一片冰心 香林所製
 
  太魯閣 1970 銀鹽相紙、人工著色
103 × 59.5 cm
創價文教基金會收藏
款識:羣峯羣峯圍峽谷 合沓高際天
舉世話觀光 屈指好林泉
穿山通曲徑 歎絕大自然
熙攘無希聲 車輛差安便
花蓮彈丸地 名今與之傳
人生溫飽餘 風物始知妍
秀雄先生留念 駱香林
鈐印:香林隱翠微 香林七十歲後作
 
  階而升之 1962 銀鹽相紙、人工著色
50 × 60 cm
款識:代山刊木遠分泉 刺水秧針映碧
天 道是山胞耕鑿地 無多別業只梯田 壬
寅六月 攝于池南村 香林
鈐印:一片冰心 香林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