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  | 創價新聞頭版 | 創價電子新聞
線上影片 | 給新朋友 | 目錄(網站地圖)
首頁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9-06-11 發布 學校霸凌行為 不能忽視
 


 

◎文/劉焜輝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兼任特約講座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池田大作研究中心委員◎圖/詹庚旻



 

 

 

 校園霸凌案件層出不窮,我們該如何預防?若發生,又該如何阻止霸凌行為?本報特別邀請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劉焜輝撰文,為讀者說明霸凌正確觀念及如何妥善處理。

 學校霸凌問題在世界各國成為熱門的話題,日本廣島大學一位教授曾經就學校霸凌問題做過國際性的比較研究,台灣被列入「比較緩和的國家」,事實上學校霸凌的真相很難把握,值得我們警惕。教育部早在101年就發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針對這個問題做實徵研究的非常少。本文提供「學校霸凌問題」的基本概念,喚醒國人重視這個問題。

學校霸凌行為的
定義及其內涵

 我國教育部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所下的定義是:「相同或不同學校學生與學生間,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貶抑、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或財產上的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日本文部省的定義是:「對於比自己弱勢的人單方面持續加以進行身體或心理上的攻擊,使對方感到非常痛苦。而所發生的地方則不論學校內或學校外。」
東京都教育研究所的定義是:「在同一團體內,單獨或複數的成員在人際關係中對於弱者施加身體暴力或危害,讓他感受到心理上的痛苦或壓力。」
從這些定義可以歸納霸凌的四個條件是:

1.隸屬同一團體
2.力量上的差異
3.有加害行為
4.發生被害
 說明在學生的世界不能忽視團體的意義,在人際關係中要注意站在優勢的學生與站在劣勢的學生。如果力量平等關係者屬於吵架的範疇,重視力量的關係。所謂力量的關係不限於體力,包括智力、表達能力、財力上的差異等。尤其加害者並無欺凌的意識,乃是對於他人沒有關懷而產生的霸凌行為。
從臨床心理的觀點則認為霸凌不是只有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中所發生的,周遭看熱鬧的觀眾與視若無睹的旁觀者動向會決定以後的霸凌方向。
 除此之外,文化摩擦的課題也不能忽略。尤其各國的霸凌背景往往有種族或民族、文化摩擦的存在。例如歐美各國移民被排斥或者以宗教為動機的霸凌也不罕見。在台灣,尤其戰後初期這種情形存在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學校霸凌行為的預防

 目前我國的學校霸凌對策基本上是「事後應付型」,只是對於發生霸凌的早期發現、早期處理要求徹底。到底「霸凌能不能制止」也沒有提到。又如「被霸凌的一方是不是也不好?」、「只是旁觀沒有關係嗎?」、「如果被霸凌該怎麼辦?」、「看到霸凌要怎麼做?」這些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被教過,在上課時也沒有機會與同學討論。
 以英國為例,法律明定校長要規定並公佈對於霸凌的應付方法,各校依法制定「霸凌對策方針」並公佈。規定的項目包括:
1.霸凌是什麼?具體指哪些行為?
2.接到霸凌報告時的應付方法
3.事件的記錄與報告的程序
4.對於加害學生的處罰
 英國的教育部認為與學校有關的職員都要參加,霸凌政策才會有效。實際上學生、家長有機會對於學校所提示的案件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日本發給學生的反霸凌政策如下:

霸凌為什麼不好呢?

 被霸凌的人會痛、孤寂、覺得自己是沒有用的人、活著沒有意思,過去也有人因此選擇輕生。霸凌會奪去人的生命,這絕對不允許。

是被霸凌的學生不好嗎?

 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有活得幸福的權利。例如有任性的人、有說別人壞話的人、有對別人動粗的人(還是不能對他動粗)。任何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有壞的地方就可以被霸凌,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周遭的人要怎麼做才好呢?

 一旦發現霸凌就不能沈默。如果你默默地看,霸凌者會認為「霸凌,大家也沈默」而安心,會更加厲害。如果孩子們看到霸凌行為就向老師報告吧。如果有成人,霸凌一定會停止。

不要讓他覺得孤單


 被霸凌會覺得自己很孤單。如果周遭的人關心地向他打聲招呼,他就會有很大的勇氣。這是任何人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得到的。
 以上是以學生為對象的,還有給家長的項目。提示學校「關於霸凌的規定」,學生在上課時、家長在家長會充分討論,如此使教職員、學生、家長對於霸凌有共識。此後也定期檢討,這樣就可以展開全校性、持續的霸凌預防對策。
 霸凌可以藉預防措施而減少,在嚴重化之前制止。因此,對於霸凌的預防,積極展開討論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結論

學校霸凌行為應有的共識


從輔導的角度來看下列幾點應該建立的共識:

對於校內外的霸凌行為
要有正確的觀念

1.霸凌行為影響學生人格發展,不能忽視。
2.霸凌行為有連續存在相當時期者,尤其年級愈高,以特定學生為對象繼續霸凌行為的情形也有。
3.霸凌行為除單獨實施之外,由多數人實施的情形在小學逐年增加。
4.霸凌受害者多半感到害怕,受到最重的心理創傷。
5.霸凌行為要靠學生自己解決是絕不可能,包括老師的幫助、轉班、轉校、父母的幫助都是有效的解決途徑。
6.霸凌行為未必有明確的理由,國中以後毫無理由的霸凌逐漸增加。

 

要認識霸凌行為為何不容易被發覺

 

因為:
1.被霸凌的認定是主觀認識。
2.被霸凌者往往不敢公開表明,因為公開指出之後反而會受到嚴厲的報復行為,只好吞聲忍氣,持續被霸凌。
3.霸凌行為很容易偽裝,例如:假裝運動,使局外人不以為是霸凌。
4.霸凌行為往往採取團體制裁方式,乍見之下誤以為他們在自我約束,使特定學生深受其害。

掌握霸凌者的
人格特徵

 霸凌行為往往是團體實施,人格特徵不容易把握,下列特徵是最常見的:1.個性活潑,不穩重而好惡作劇;2.放任,很少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看問題;3.行為態度散漫、粗暴、粗心大意;4.言語不雅,喜歡用命令口吻或指示;5.情緒不穩,欠缺自制,思想行為不負責;6.把霸凌當作發洩自己情緒的手段;7.家庭管教常常是放任、溺愛。因此,渴望愛情或者轉向學校自大。

要熟悉輔導
霸凌行為的方法

 一旦發現班上有霸凌行為發生,要伸出援助之手。行為的輔導往往停留在「霸凌者」與「被霸凌者」單獨處理。事實上,霸凌行為常常採取團體的方式,在輔導上有幾種可能:
1.循班級的團體討論去解決問題,包括第一階段闡明霸凌行為的事實與癥結所在;第二階段冷靜探討解決的途徑;第三階段提出消除霸凌行為的行為方針。
2.由老師主動出面解決問題;第一、要正確把握霸凌行為的事實;第二、老師對於施加霸凌者不要有仇視的態度;第三、導師對於被霸凌者要有同情心;第四、對於霸凌問題要採取客觀旁觀者的態度;第五、對於施加霸凌者的合理化傾向要明確判斷。
 學校霸凌行為反映現代家庭、學校、社會的許多問題,也反映現代青少年的人格不健全的一面,我們盼望這個問題能受到教育界同仁的注意,尤其盼望輔導老師在這方面有積極的作為。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