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知識分子的誕生 |
2025-01-16 發布 |
殖民地知識分子的誕生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
◎圖/ 詹庚旻 |
陳芳明教授「文學旅路」專欄,此次為讀者介紹1920年代日治時期,第一代知識分子有感於現代知識傳播的缺乏,率先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並創辦刊物報紙,鼓勵民眾接受教育,逐漸地為台灣新文學運動奠下根基。
台灣總督府為了方便殖民地統治,開始在島上普遍設立學校。1898年,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設立總督府醫學校,容許台灣人可以接受醫學教育。這是殖民地時代台灣人所能接受的近代醫學訓練,台北的蔣渭水,彰化的賴和,便是屬於第一代台灣知識分子。他們所具備的現代知識,似乎也帶給他們一種歷史使命感。藉由醫療制度的推廣,他們也開始介入台灣社會。這樣的接觸,使他們強烈感受到殖民地台灣的知識傳播嚴重缺乏。這兩位走在時代最前端的知識分子,不僅負有時代使命感,而且也覺悟到知識推廣是他們首要的任務。
第一代知識分子覺醒
關注性別、族群等議題
1920年,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創辦的《台灣青年》就寫出這樣的〈卷頭辭〉,特別強調這是一個「大覺醒的時代」,也進一步揭示:「瞧!國際聯盟的成立,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等,無一不是這個大覺醒的賞賜。」
這是非常值得矚目的宣言,所謂大覺醒,其實就是啟蒙運動。其中民族自決牽涉到國族的議題,男女同權則聯繫到性別議題,而勞資協調更是關係到階級議題。這些議題,這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內容。以現代的語言來說,這是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內容。即使到今天,所有的文化研究都牽涉到性別、階級、族群之議題。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投入知識傳播的任務
 |
◎圖/ 詹庚旻 |
第一代知識分子,可以說帶動整個殖民地社會的知識傳播。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正式成立。由蔣渭水率先領導,他自己就是總督府醫學校的畢業生。他不僅深入台灣社會為底層百姓從事醫療服務,而且也負起知識傳播的責任。他在文化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致辭就非常明白:「台灣人所患的病,是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知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癒的,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治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並施行治療的機關。」為了完成這樣的使命,他開始發行《台灣民報》,並且也在各地成立讀報會。畢竟當時的現代教育還未普遍,縱然日本人在各地建立公學校,但是能夠入學的人口還是相當稀少。
文化協會成立以後,台北的蔣渭水,彰化的賴和,都同時投入知識傳播的任務。他們在台灣各地展開演講,鼓勵不識字的男女接受現代化教育。他們透過演講的活動,有時也播放無聲的電影,讓各地群眾分享許多有關台灣社會的知識。
1920年發行的《台灣青年》,不僅翻譯小說給讀者閱讀,而且也報導台灣各地受到日本警察壓迫的新聞。其中最重要的介紹,便是引進西方各國的生活方式。他們常常強調「西方文明」或「文明思想」,其實最重要的意涵便是指現代的到來。
現代,在當年被稱為「摩登」,也就是英文所指的Modern。當時還不知道如何翻譯,白話文以擬音的方式譯成摩登。日本則稱之為「モダン」,台語翻譯成為「毛斷」,各種不同的語言都指向一個全新時代到來。價值觀念不一樣了,文學表達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
當時台灣知識分子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把西方文明介紹到台灣,一方面也要尋找全新的文學表達方式。
《台灣民報》同時發行
促進台灣新文學運動
隨著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同時《台灣民報》又開始發行,那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而已,同時也帶來價值觀念的轉變。
如何讓台灣傳統書生接觸最新的價值觀念,新文學之誕生便是在這種時代要求的環境中展開。
面對如此的大覺醒時代,能夠使一般民眾接觸最新知識,最佳管道便是透過文學傳播來實踐。台灣文化協會,也正是在這種時代交替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東京成立的留學生組織「新民會」,首先發行《台灣青年》,稍後又改為《台灣》。一直到1923年4月開始發行《台灣民報》,這就是台灣新文學運動展開的最初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