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從《台灣民報》出發 2025-01-17 發布

從《台灣民報》出發​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台灣民報》。殖民地文學剛出發,當時的重要刊物《台灣民報》從刊登五四運動後的中國作家作品,到逐漸孕育出本土一群用白話文創作的作家。他們針對台灣社會議題發聲,文學創作又往前跨進一步。

 殖民地文學開始出發時,台灣作家如果不是模仿日本的文學,就是轉載五四運動之後的中國文學。當時最重要的刊物,便是由台灣文化協會所發行的《台灣民報》。由於台灣新文學作家還未臻於成熟,沒有能力寫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他們所轉載的中國作家作品,包括魯迅、胡適、郭沫若、凌叔華、冰心、蔣光慈。從意識形態來看,他們的作品橫跨左派到右派。最初出發的台灣作家,基本上不免會模仿五四的作品,這是文學史上極其尋常的現象。
 
 
 
賴和用心提拔後輩作家
 
◎圖/ 詹庚旻
 
◎圖/ 詹庚旻

 1927年之後,賴和出來擔任文藝欄的主編。他開始提拔第二世代的作家,楊守愚受到賴和的照顧頗覺感激。他後來特別提到,賴和總是辛苦修改年輕作家的稿件。為了鼓勵新的作家,甚至修改原稿超過一半以上。第二世代的作家能夠在文壇崛起,賴和的用心可謂功不可沒。

 
 

《台灣民報》集結白話文創作

 《台灣民報》孕育了殖民地時代的第一代作家,他們努力使用白話文寫詩、散文、小說。因為使用漢文,才使得台灣總督府的官員無法辨識文學作品裡的暗示與批判。

 縱然已經接受了日文教育,但在文學表現上仍然習慣依賴漢語。與賴和同一世代的作家包括詩人楊華、楊雲萍,都是使用最簡單的白話文創造小說。他們的作品結構簡單,技巧也相當樸素,具有實驗精神,但在小說結構上並不完整,為台灣新文學初期發展的階段,留下一些痕跡。楊雲萍後來的成就,其實是在新詩方面。他在1943年出版一冊詩集《山河》,呈現他非常乾淨的情感,同時把生活中瑣碎的事物,也置入詩中。
 另外一位詩人楊華,在風格上頗受中國五四詩人冰心的影響。那種詩句簡單而乾淨,有時則是靈光一閃,晶瑩剔透,帶動讀者的感情。1935年,因為違反治安維持法而被監禁於台南。他在獄中完成一部詩集《黑潮集》,收入五十餘首,死後才被發現,作品發表在楊逵所主辦的《台灣新文學》。這位不幸的詩人,卻為殖民地的新詩運動帶來豐富靈感。除了新詩之外,他也完成兩篇小說〈薄命〉與〈兩個勞動者之死〉。從詩和小說的內容來看,可以清楚明白這是一位左翼的創作者。

 縱然生命短促、創作不豐,卻為殖民地的文學運動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他的小說,被中國左翼作家胡風收入一冊選集《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對戰爭中的中國文壇,產生一定的影響。​

 

 

文學創作與社會脈動對話

 1929年,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大蕭條。這是非常重大的危機,使全世界各個城市,都發生失業的浪潮。那是殖民地台灣人最絕望的時候,這種衝擊使許多台灣作家開始對日本統治展開批判。
 《台灣民報》的作者也開始出現強烈的階級色彩,同時也開展出鄉土文學,並且也出現台灣話文的主張。左翼作家黃石輝在《伍人報》上,發表一篇〈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其中有一段話一直被人廣為引用:「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眼睛所看見的是台灣的狀況,耳孔所聽見的是台灣的消息,時間所歷的亦是台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所以你的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該去寫台灣的文學了。」

◎圖/ 詹庚旻

 黃石輝的這段話,等於是確認「鄉土文學」的名稱,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此以後,殖民地作家都是以這樣的名詞相互認同。儘管有台灣話文與中國話文的不同,至少對新文學的出路都表達深切關心。在話文論戰中,大約可以歸納出兩個重點:第一,文學不可能脫離現實而存在,作家應該與社會的脈動相互對話;第二,語文的使用應該照顧到廣大的民眾。無論是鄉土文學、民間文學、大眾文學不同的名詞出現,都牽涉到語言使用的問題。
 這場論爭並沒有具體的結論,卻可以彰顯當時作家與殖民地社會的互動。至少他們已經非常關切讀者是誰,讀者在什麼地方。文學活動的公共領域,就是針對台灣社會。作家能夠這樣思考時,文學創作又往前跨進一步。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