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逵與張深切的兩條路線 |
2025-01-20 發布 |
楊逵與張深切的兩條路線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
◎圖/ 詹庚旻 |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1930年之後的文學刊物:《台灣文藝》及《台灣新文學》。當時,代表不同文學路線的兩位作家,張深切認為文學應該要反映社會底層的樣貌;而楊逵則認為作品應該反映台灣的階級立場,進而創立了《台灣新文學》。他們都積極地在為台灣文學尋找出路。
殖民地文學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兩條路線的爭論。進入1930年之後,日本已經在整個東亞建立領袖的地位。尤其是1931年,滿洲事件爆發,日本軍隊從朝鮮半島跨過鴨綠江,佔領了中國東北九省。在那段時期,台灣社會似乎也嗅到戰爭的氣味。台灣文藝聯盟成立之後,也開始出現不同主張的文學路線。特別是楊逵與張深切之間,對文學路線堅持不同的看法。楊逵認為,在殖民地社會受到壓迫最深的族群是工人與農民。作家創作應該反映出工人與農民的意願,文學表現需要抒發社會底層的生活苦痛。具體而言,楊逵的文學觀充滿了階級觀念。相形之下,張深切則認為文學創作不應該只是拘泥於特定的階級,而應該把整個社會的共同願望表達出來。
楊逵與張深切的兩條路線,簡單來說,一個是左派的階級路線,而一個是右派的群眾路線。張深切認為,當時《台灣文藝》有三位作家,包括吳希聖的〈豚〉、楊逵的〈新聞配達夫〉、呂赫若的〈牛車〉,都在日本東京文壇得獎或受到重視。這三篇小說都在表達社會底層的人民心聲,非常強烈帶有階級觀念。張深切則認為,台灣文學應該表達海島上的風土與民情。創作者不應該拘泥於特定的階級,而是把台灣特殊的氣候、風土、生產、經濟、政治的特殊風格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偏袒特定的階級。這樣的文學主張,絕對不是階級路線,而是群眾路線。
楊逵的文學態度與張深切截然不同,認為《台灣文藝》的作品應該反映台灣的階級立場。他認為農民與工人的生活狀況,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作家應該有義務表達社會底層的心聲。兩位作家之間的文字往返,已經透露了兩條不同的路線。雙方的議論縱然沒有直接交鋒,卻充分顯示兩個人的文學理念背道而馳。而這樣的衝突,也延伸到採用文稿的意見上。如果不看兩人之間的不同主張,台灣文藝聯盟所顯現的文學成就蔚然可觀。當時的重要作家,包括楊逵、朱點人、張文環、翁鬧、呂赫若、吳天賞,都已經寫出傑出的作品。
《台灣文藝》
反映社會底層狀況
 |
◎圖/ 詹庚旻 |
|
 |
◎圖/ 詹庚旻 |
《台灣文藝》在1936年2月,第一次出現「鹽分地帶文學」的字眼。似乎可以見證新文學運動已經延伸到台灣南部,各個地區都有作家加入台灣文藝聯盟。他們的作品,代表那段時期的文學高度,同時也顯示所有的創作者也開始互通信息。「鹽分地帶」指的是台南佳里附近的鹽田,農民生活比較辛苦,經濟條件也比較困難。以吳新榮為主導的作家群,在文學史上就被稱為鹽分地帶作家。他們的作品反映當地農民生活的辛苦,也反映了殖民地社會底層的真實狀況。這群作者加入文藝聯盟之後,台灣的北、中、南各地創作者都結合起來。這是前所未有的盛況,似乎意味著台灣文學運動的蓬勃發展。
台灣文藝聯盟的陣容終於完整之際,楊逵卻認為自己的文學主張與張深切完全不同。張深切主張大眾路線,楊逵主張階級路線。前者是右派,後者是左派。在理念上,兩人顯得格格不入。1935年底,楊逵離開台灣文藝聯盟,自己創辦一份刊物《台灣新文學》。
《台灣新文學》
楊逵另創之新刊物
參加楊逵陣營的作家,正是鹽分地帶的成員。身為台灣文學運動領導者的賴和加入了《台灣新文學》,但他也繼續支持《台灣文藝》。就在那個時候,賴和寫了一篇傑出的散文〈前進〉。到今天回頭來看,〈前進〉所描述的場景仍然還是非常動人。他以兩位離家出走的兄弟作為隱喻,走在前面的是哥哥,在後面跟隨的是弟弟。兄弟兩人其實是左右兩派的暗示,他們在黑夜裡前進,比較激進的哥哥走得較快,弟弟則不曾懈怠地追趕。他甚至使用交響曲的節奏來暗示,縱然左右兩派分裂,兄弟還是繼續聯手前進。才成立一年的台灣文藝聯盟立刻出現分裂,這是賴和所不願意看到的。縱然兄弟分家,命運還是一樣的。那篇〈前進〉,是殖民地時期的傑出散文。同時也是代表著賴和內心的願望,兄弟分別去尋找台灣命運的出路,最後都是在追求共同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