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 |
2025-01-20 發布 |
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
◎圖/ 詹庚旻 |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1930年代,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台灣文藝》正式出版。當時,關鍵人物之一賴和的作品〈鬥鬧熱〉及〈一桿秤仔〉都是在批判那時殖民台灣的日本政府。文藝聯盟的成立,使台灣作家潛藏的創造力與批判力被激發出來。
1934年5月6日,81位作家,從台灣各地齊集台中市,這是台灣文學史上的一大盛事。在此之前的文學團體,包括南音社、台灣藝術研究會、台灣文藝協會的既有成員都參加這次大結盟。當時幾位重要的作家,包括北部的黃得時、郭秋生、朱點人、劉捷、陳逢源、吳希聖、張維賢、楊雲萍;中部的賴和、陳虛谷、楊茂松、林攀龍、周定山、林幼春、葉榮鐘、莊垂勝、張深切、何集璧;南部的蔡秋桐、郭水潭、吳新榮、黃石輝、楊逵、楊華。第一回台灣全島文藝大會的會場,是在台中西湖咖啡館二樓,當時牆壁上貼滿口號標語如「寧作潮流衝鋒隊,莫為時代落伍軍」,幾乎可以看出他們對文學創作的寄託。
作家齊集 成立台灣文藝聯盟
 |
◎圖/ 詹庚旻 |
台灣文藝聯盟正式宣告成立,並通過聯盟的委員名單,包括北部的黃純青、黃得時、廖毓文、吳希聖、徐瓊二;南部的郭水潭、蔡秋桐;中部的賴明弘、賴和、何集璧、張深切。聯盟在成立之後,各地支部擴張甚為迅速,包括嘉義支部、埔里支部、佳里支部、東京支部。
1934年11月,《台灣文藝》創刊號正式出版。當時楊逵寫了一篇〈台灣文壇1934年の回顧〉,特別指出「如果要回顧的話,在評論界、創作界,以及有關文學活動組織化的問題,這年的活動都是空前的。《伍人報》、《洪水報》、《赤道報》、《南音》、《台灣文學》,可以稱為吾人活動偵查戰的話,誠然可以說是本格化(成熟化)。」楊逵用偵查戰與前哨戰來區隔1930年代前後文學活動的不同,誠屬神來之筆。
台灣文藝聯盟成立之後,最值得注意的靈魂人物是賴和。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賴和,一方面經營診所,一方面參加政治運動,他可能是少數幾位學習如何使用白話文的人。1926年,他發表二篇小說:〈鬥鬧熱〉與〈一桿秤仔〉,為後來的台灣作家示範現代小說的形式。
賴和透過小說 批判社會
〈鬥鬧熱〉這篇作品之所以值得我們注意,就在於他知道如何使用小說來批判當時的社會,這是一篇以廟會為主軸的作品,他使用兩個故事同時進行,一邊是小孩子因遊戲而吵架,一方面是大人如何藉由財勢欺壓弱者,這種比並的諷刺手法暗示大人的爭權奪利,幾乎與兒戲沒有兩樣。台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小說,等於為後來的創作者開了先例。另外一篇小說〈一桿秤仔〉在於描述善良農民與醜惡警察的鮮明對比,一邊是統治者,一邊是受壓迫者;前者是日本人,後者是台灣人。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正好可以彰顯台灣社會的階級結構。
 |
◎圖/ 詹庚旻 |
世界經濟大恐慌的爆發,恰如其分地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也同時揭露殖民地台灣是如何受到殖民地體制的支配,台灣文學家終於開始團結起來,便是希望透過文學的表達,來暗藏他們的抵抗精神。表面上所有台灣作家都參加了台灣文藝聯盟,骨子裡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其實是非常歧異。但是從文學史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結盟正好可以區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界線。無論如何,因為有文藝聯盟的成立,使台灣作家潛藏的創造力與批判力都彰顯出來。通過這樣的聯盟,讓後人可以探測出台灣文學的批判精神有多強烈,有多深刻。
傑出文學作品陸續誕生
由於擁有《台灣文藝》這份刊物,當時作家與作家之間似乎有一種潛藏的比賽,彼此競爭也彼此較勁,終於能夠產生較為傑出的文學作品。相較於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所組成的政治團體,使得台灣作家慢慢覺悟到文學的力量毫不稍讓於抗議行動。在殖民地社會,思想與行動都受到限制,藉由文字的力量來表達抗議,也毫不稍讓於街頭示威活動。只是當時的作家未曾預見,文學團體也會發生分裂。客觀環境的力量往往大過作家的心靈力量,如果再加上台灣總督府的挑撥離間,這個新成立的文藝聯盟顯然也禁不起考驗,唯一能夠肯定的是台灣作家的創造力已經開發出來,他們對各種文學形式與創作方式都勇於去實驗,而且也相當完整表達了他們的抗議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