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土文學的確立 |
2025-01-20 發布 |
台灣鄉土文學的確立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進入1930年代,針對「鄉土文學」的語言與內涵展開左右派的論戰。葉榮鐘創辦文學刊物《南音》,並提出「第三文學」,亦即代表超越左派、右派的思維,強調作家要深入社會,才能洞悉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
跨過1920年代之後,第二代知識分子也正在孕育誕生之中,他們大約誕生於二十世紀的最初。日本在台灣的統治,在這個階段已經宣告成熟,台灣知識分子也開始接受完整的日語教育。台灣總督府深深知道,儒家思想對於被統治者的教化力量。清朝在台灣各地建立孔廟,日本人都完整保留下來,使被統治者繼續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藉由儒家思想的傳承,使台灣漢人終於也對日本統治產生效忠。
台灣左右兩派知識分子浮現
 |
◎圖/ 詹庚旻 |
台灣的時間觀念與衛生觀念大約都宣告成熟,每個城市的規劃都大量建立排水溝,使台灣知識分子很快就接受現代觀念。所謂現代指的是工作效率,而且是分秒必爭。這樣的觀念也逐漸出現在文學創作裡,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踐。尤其在1920年代中期,日本正好出現「大正民主」的時期。所謂大正民主,指的是1923到1926年之間,日本軍閥還未取得政治實力,社會中的思想言論自由還擁有很大的空間。在這段時期台灣知識分子也開始留學日本,很容易接觸到左派書籍,台灣政治運動開始分成左右兩派,也在這段時期慢慢浮現出來。在同時期的中國,國民黨也開始進行北伐,許多割據的軍閥逐漸沒落,使得思想空間更為活潑。台灣作家開始出現左派思維,正是在這個歷史空檔逐漸浮現。夾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台灣,在閱讀與思維的層面,也顯得特別活潑。左右兩派的台灣知識分子,便是在這段時期逐漸浮現出來。
所謂左派指的是思想比較站在弱勢者的立場,包括對女性、原住民、農民、工人的人文關懷。而右派的思想則是偏向既得利益者,甚至有時站在統治者與資本家的立場。因此左翼作家的出現,一方面意味著台灣知識分子已經開始警覺到台灣弱勢族群的出現,一方面他們對於掌控殖民體制的統治者完全持批判的態度。這說明了為什麼台灣總督府對於左派知識份子特別警覺,也說明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開始面臨困境。
這段時間針對文學應該為誰而寫及應使用何種語言來寫,展開激烈的爭辯,可謂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
1932年9月所發行的第一份文學刊物《南音》,這個雜誌是由葉榮鐘創辦。《南音》不只討論台灣話文使用的問題,同時也鼓勵台灣作家勇於創作。這份刊物基本上是由「鹿城三子」來領導,他們是周定山、莊垂勝、葉榮鐘在背後全力推動。周定山原名周火樹,不僅每期發表評論,同時也撰寫小說,他對於文學的定義是「要用生命源泉的血和淚噴湧出來的結晶」。這樣的發言一方面是針對當時沉迷在舊詩的仕紳們,一方面則是鼓勵創作者勇敢面對當權的社會。而莊垂勝不僅是《南音》的創辦人之一,也是中央書局的籌組者之一。在文學創作理念上,他贊成「以台灣話文為主,中國話文為從」的創作方式,對殖民地知識份子而言,這是恰如其分的文學見解。
「第三文學」的出現
 |
◎圖/ 詹庚旻 |
葉榮鐘在《南音》成立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活躍的作家。他是少數殖民地知識分子能夠使用流利的白話文,在批判舊文學的立場上,他與《南音》的同仁相互呼應。對於貴族文學或普羅文學,他都保持疏離的態度。貴族文學指的是書寫舊詩的舊文人,普羅文學則是指強調階級立場的左派份子。
他提出了一個「第三文學」的名詞,便是在舊式文人與左翼知識分子之間找到一條路線。不過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便是鼓勵作家到民間去,讓知識深入社會。這樣的路線其實就是右派知識分子的立場,但是他不要陷入左右對立的陷阱。
所謂「第三文學」便是強調全民的特性,便是要超越左派、右派的階級性。他強調作家必須到民間去,讓知識深入社會,也讓作家知道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事實上這種主張,便是屬於右派知識分子的觀點,無論如何他是為了擺脫左右紛爭的泥淖。《南音》這份刊物開啟了1930年代文學運動的序幕,在民間文學、大眾文藝、台灣話文的議題方面,當足以反映當時知識分子在政治困境下的思想狀態。表面上《南音》是一份聯合陣線的刊物,在整體表現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右派團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