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年代的文學風景 |
2025-01-20 發布 |
一九三○年代的文學風景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文藝聯盟的內部成員,不僅來自不同城市鄉鎮,也擁有不同意識形態。新文學的誕生,在於追求內心思想與美學的解放,此時鹽分地帶的領導人吳新榮,不僅關心本土文化,也關心弱小階級,新詩作品有正面積極的土地歌頌。
台灣文藝聯盟成立時,其實就已經埋下分裂的因素。所謂文藝聯盟,便是左翼作家與右派作家的相互合作,畢竟在殖民地社會,所有的發言權都由台灣總督府所控制。即使是最小單位的文學團體,總督府總是不餘遺力去分化、去破壞。聯盟的形成便是把台灣各地的作家召集在一起,希望能夠超越意識形態,純粹以文學創作作為結盟的核心。但是這樣的理想,最後終於都沒有超越。這一直是知識分子內心的一個陷阱,每位作家都一直堅持自己的理念最正確,這也說明為什麼左派右派的成員往往處在對峙狀態。
文藝聯盟成員來自不同背景
 |
◎圖/ 詹庚旻 |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便是文藝聯盟的內部成員不僅來自不同的城市鄉鎮,也來自各種不同的政治信仰。所謂意識形態,指的是作家的內在信仰,有些人偏向農民工人立場,有些人則是堅持自己是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再加上各自接觸文學的機緣有很大差異,縱然他們參加了聯盟,卻也把內在固有的藝術立場帶進組織裡。鹽分地帶的作家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對於詩的追求與營造,畢竟新文學的誕生,在於追求內心思想與美學的解放。由於他們見證農民、漁民、鹽民的真實生活,才深深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偏頗與不公平。誠實的知識分子,在他們筆下總是對受到壓迫的人群表達同情,同時也對當權者表達不滿,從內心湧發出來的文字便是詩的形式,而且充滿了批判。
鹽分地帶的領導人吳新榮,日本東京醫專畢業,對於日文的運用駕輕就熟。在留學期間曾經創辦過《里門會誌》,在文字裡他不僅關心本土文化,而且也關心弱小階級,這是他在文學出發時的基本立場。從當權者的眼光來看,這就是左派知識份子。他寫過一首詩〈村莊〉,特別強調故鄉、土地、祖先、母親的意象,正好使詩人與歷史之間的傳承呈現出來。故鄉是心臟,是生命的動力;故鄉是城堡,是肉體的庇護所。
吳新榮開啟新的書寫方式
 |
◎圖/ 詹庚旻 |
從吳新榮的作品出發,台灣新詩才有正面的、積極的土地歌頌。在他之前,一般詩人都停留在情感的悲嘆或命運的感傷。吳新榮等於開啟一個新的書寫策略,在詩行之間,他常常強調抵抗、鬥爭、行動、實踐。這樣的主題營造,就可以探測出這是一位社會主義者的手筆。在1935、1936年之間,台灣總督府一直誇耀島上資本主義的成就,他的詩則站在強烈批判的立場,包括〈煙突〉、〈農民之歌〉都在彰顯階級對立的辯證觀點。他的詩營造出來的意象往往過於扁平,缺乏想像的空間,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過於執著思想的傳遞和立場的宣示。他所遺留下來的刊物往往都是左翼觀點。他的藏書裡蒐集下面的雜誌:《インタナシヨナル》(共產國際)、《プロレタリア文化》(無產階級文化)、《文藝戰線》、《プロレタリア文》(無產階級文學)。從他的閱讀便可知道他的思想傾向,導致他的文學作品不免淪為僵化教條。他有一首詩〈思想〉,頗受注意且獲得許多讀者的傳誦,相當具體展現他的思維方式:
從思想逃避的詩人們喲
不要空論詩的本質
倘若不知道就去問問行人
但你不會得到答覆
那麼就問我的心胸吧
熱血暢流的這個肉塊
產落在地上的瞬間就已經是詩了啊
這首詩基本上就是他的詩觀,也暗示了他的思想信仰。未具任何思想基礎的詩人,難以觸探詩的本質,這是他的基本創作態度。詩中藉用「行人」,隱射芸芸眾生,也就是充滿生命力的大眾,這是詩的根源所在。凡是具有活力的詩,都是出自有血有肉的思考,這首詩無非是強調文學與社會必須合而為一。他的文學信念,對鹽分地帶文學集團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吳新榮身為集團的領導者,縱然詩藝成就有限,確實也開創了台灣詩史上極為奪目的一頁。鹽分詩人集團的作品,抒發出來的是尋常的、透明的平民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父母親、兄弟姊妹與兒女的歌頌。他們對親情的眷戀、懷念與喟嘆,是鹽分地帶詩人共同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