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呂赫若的家族史小說 2025-01-20 發布

呂赫若的家族史小說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圖/ 詹庚旻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作家呂赫若,1935年他於日本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小說《牛車》後受到矚目。呂赫若不僅於創作中展現批判精神,更透過文字將人的內在情緒與言行舉止描繪得絲絲入扣,使台灣文學表現更為成熟。

 呂赫若(1914-1951),台中縣潭子鄉人,畢業於台中師範學校。1935年他在日本東京的左翼刊物《文學評論》,發表一篇小說〈牛車〉。這篇小說獲得日本文壇的肯定,從此便受到矚目。他的批判精神特別濃厚,一方面對日本資本主義表示抵抗,一方面也對台灣封建傳統文化予以批評。

 
 
以女性形象
呈現台灣的命運
◎圖/ 詹庚旻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往往通過女性形象來呈現台灣的命運。殖民地時代的台灣作家,長期受到總督府的政治壓迫,為了表達他們內心的抗議,只好藉由更邊緣化的女性來發抒真實心情。他作品中的男性,基本上都具備知識分子的身段,有別於其他同時代小說家所表現的父權,無視於女性長期受到的凌虐與歧視。呂赫若在書寫小說時,有意傳達一個訊息,亦即在任何條件下的男性,都有辦法達到滿足自我慾望的目標。而女性無論如何努力,並開創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卻從來無法完成她們所追求的願望。
 呂赫若的出現,使台灣文學的表現形式變得更為成熟。他對小說結構、情節的安排比起前世代的作家還更重視。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象徵、隱喻、轉喻的各種技巧,可以說爐火純青。
 更重要的是,他所呈現的美學並不停留於客觀事物的反應,在發揮批判精神之餘,他也掌握了人物的言談舉止與情緒性格。為了使故事發展具有緩急快慢的速度,他擅長使用延遲的、反覆的語言節奏。他的兩篇小說〈牛車〉與〈婚約奇譚〉更有出人意表的呈現,尤其對於女性內在的幽微心情也掌握得絲絲入扣。

 

赴日學習聲樂
開拓文學創作

 1939年,呂赫若一度赴日學習聲樂。在東京他接觸更多的文學作品與其他藝術領域的風格,這段留學經驗對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有相當大的影響。1942年返台,他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重新挖掘台灣風土的固有性格,包括〈財子壽〉、〈風水〉、〈廟庭〉、〈月夜〉。另外一個系列是處理台灣傳統的家族變化,為舊倫理給予新的定義與詮釋,包括〈合家平安〉、〈石榴〉、〈清秋〉、〈山川草木〉、〈風頭水尾〉。這些作品暗示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的緊張關係,正好反映了當時殖民統治的政策。
 

少數殖民作家中
保有靈活思考及自我風格

◎圖/ 詹庚旻

 日本統治當局考慮到整個大日本的勢力範圍內,每個國家一方面要服從東京的領導,一方面也要保持每個占有地的傳統文化。正是在那樣的政策下,呂赫若順水推舟,在創作過程中盡量表現出台灣本土的特色。這樣的創作手法,反而使他在文學史上的能見度更加提升。
 他成功地保持了寫實的書寫,卻又能夠呼應台灣總督府的政策。那種一語雙關的技巧,在同時代的台灣作家裡也同樣在嘗試,只是呂赫若表現得特別成功。從文學史的觀點來看,他是少數殖民地作家能夠保有靈活的思考,也能夠保有自己的風格特質。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