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楊守愚小說中的女性 2025-01-20 發布

楊守愚小說中的女性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圖/ 詹庚旻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殖民地時期的作家楊守愚,他的小說見證工人命運被資本家犧牲,也描寫農民生活的崩壞,可看出日本政府高壓的殘酷,他把這種流亡意識延伸到女性議題,道出當時台灣女性受壓迫的情況。

 與楊逵同一時期的小說家楊守愚(1905~1959),他的文學作品產量非常豐富,而且還超越了楊逵。他是彰化人,使用許多筆名,包括村老、瘦鶴、洋、翔、丫生、靜香軒主人等。一位小學的畢業生,卻對古典漢詩與新文學抱持高度興趣。他受到賴和的提拔,開始在《台灣新民報》發表小說。後來協助賴和編輯報紙的學藝欄,他創作力非常旺盛,而且又以中國白話文撰寫小說,成為1930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曾經參加無政府主義者的「台灣黑色青年聯盟」,遭到檢舉。他的文學觀傾向虛無、消極,似乎與他的政治信仰有密切關係。

 
 
楊守愚的小說
描寫農民生活的崩壞

 他的小說在於彰顯黑暗社會的民眾找不到精神出口,特別是在1930年代,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時刻,階級問題根本無法得到合理解決。
 1931年發表〈一群失業的人〉,到1935年又完成〈赤土與鮮血〉,都在於見證工人命運被資本家犧牲的實況。在同一時期,台灣農民在經濟蕭條的席捲之下,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親人。他的短篇小說〈醉〉、〈升租〉、〈元宵〉、〈斷水之後〉、〈移溪〉,幾乎都在描寫農民生活的崩壞。把這些圖像並置在一起,大約就可窺見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最大流亡圖。台灣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過著遷徙流浪的日子,正好可以鑑照日本高壓的殘酷。

 

文學創作之突破
敢使用不同身分寫小說

◎圖/ 詹庚旻

 楊守愚把這種流亡意識又延伸到女性的身上,1930年代台灣作家對於女性議題的關切,並非從性別差異出發,仍然是以階級的問題來處理。女性的角色多次出現在他的短篇小說,包括〈生命的價值〉、〈女丐〉、〈出走的前一夜〉、〈誰害了她〉、〈瘋女〉、〈鴛鴦〉、〈一個晚上〉等。
 這些小說指出女性受到兩種壓迫,一方面是來自封建文化的殘餘,例如地主,一方面則是來自現代資本主義的剝削,例如資本家。無論農村或在工廠,女性全然失去家庭的保護。從楊守愚的小說可以理解,台灣女性淪於流亡的禁地,較諸男性還要徹底。
 在所有的小說中,色調較為明朗的一篇作品,當以〈出走的前一夜〉為代表。小說中出走的女性,是為了抗拒交易式的婚姻。這位割捨親情的女性出走史,小說的結尾出現這樣的句子:「赫赫的朝陽,爽朗的天空,活潑的遊雲,快活的小鳥,青翠的樹……,也只有這一切大自然的壯麗、生動,不斷地在向她放射出生之希望的光。逐漸地把她的憂愁、煩悶的心洗淨,逐漸地使她感到舒適、自由的快意。」
 對於新型的知識份子,楊守愚大致都站在反諷的立場進行嘲弄。身為一位作家,他也知道知識分子的搖擺性格,在小說中流露的無力感,令讀者一覽無遺。他在1931年寫成的「碰壁系列小說」包括四篇,亦即〈開學的頭一天〉、〈就試試文學家生活的味道吧〉、〈夢〉、〈啊!稿費〉,集中刻畫一位脫離現實的私人教師兼作家王先生,在不景氣的年代的不尋常夢幻。
 小說中的虛實交織、時空倒錯的情節安排,頗異於同時期作家的想像。他以「碰壁」作為時代的寫照,相當能反映1930年代的情境,也足以暴露知識分子的困窘。
 不過,楊守愚的文字一直停留在粗蕪不馴的階段,作品結構也過於簡單淺薄,欠缺想像的空間,使得小說的感動力量減弱不少。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