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1930年代的新詩(上)(1) 2025-01-21 發布

1930年代的新詩(上)(1)  

   
◎文/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圖/ 詹庚旻

 陳芳明教授的「文學旅路」專欄,這次為讀者介紹殖民社會開始出現的新詩,意味著文學創作又更上一層樓。吳新榮的新詩強調要反映現實社會;郭水潭的新詩充滿熱情,而不濫情,更為了妹妹寫了兩首詩,是漢人社會中少見的主題,為新詩增添豐富多元面貌。

 殖民地社會開始出現新詩時,似乎意味著文學創作又更上層樓。詩,是一種濃縮的語言,也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與思維。1930年台灣文壇出現了兩本詩集:王白淵的《荊棘之道》與陳奇雲的《熱流》。
 詩充滿了抽象思考,完全與小說、散文的敘述邏輯截然不同。它充滿了跳躍語法,也置入許多超乎想像的感覺。新文學運動發展到詩的成熟階段,似乎也預告一個全新時代即將到來。殖民地創作者不再是帝國文學的附庸,也不再是中國五四文學傳統的學舌。進入現代化運動的高峰時期,生活方式改變了,價值觀也改變了,作家的文學技巧也跟著發生劇烈變化。
 這段時期的新詩重鎮,竟是位於鹽分地帶的台南佳里。他們的詩風偏向寫實主義,也帶著強烈的批判精神。詩人包括郭水潭、吳新榮、王登山、王碧蕉、林精鏐、莊培初。所謂鹽分地帶的範圍,包括七股、將軍、北門的小鎮。
 創作者一旦開始以自己的故鄉為議題時,等於是在建構屬於個人生命的美學,便不再扮演附庸或下游的角色。吳新榮是佳里的在地人,曾經在東京加入台灣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遭到日警逮捕。留學期間,創辦過一份《里門會誌》,關心台灣鄉土,成為日後鹽分地帶詩人集團的領導者。

 
 
吳新榮關心弱小階級

 他的詩風,關心弱小階級,也關心本土文化。他的詩基本觀是:一、文學不能離開大眾,詩應該反映社會、反映現實。二、文學不能離開土地,無需忌諱它的地方性。三、文學是反抗的,對於任何形式的壓迫都應批判。這是他的詩藝核心、他的文學精神。最能代表他的詩風,莫過於1935年發表的〈故鄉與春祭〉,副題特別標示「獻給鹽分地帶的同志」,其中第二首是〈村莊〉,詩句的前五行:

 而我激跳的心臟沸騰著
 昔日戰鬥的血
 在守衛土地與種族的鐵砲倉裡
 今日掛上搖籃於槍架之間
 吾將安眠於妳的裙裾下

 這是描寫西萊庵事件的記憶,挾帶著抗日精神。尤其他在詩裡強調「這村莊是我的心臟」,那種土地認同也躍然浮現。詩中出現的故鄉、土地、祖先、母親的意象,全部融合為一。那種在地性、本土性,非常清楚地彰顯出來,也與殖民者劃清界線。在吳新榮的領導下,這個文學集團也受到總督府的注意。

 

為蘇新寫詩真摯動人

 1935年,這個集團也加入楊逵的台灣新文學社,從而也受到東京中央文壇的重視。那年,楊逵創辦《台灣新文學》,鹽分地帶詩人也集體加入這個行列。在那荒蕪的年代,尤其在貧困的濱海土地,他們目睹當地百姓如何掙扎、如何努力。他們的同鄉蘇新,是台灣共產黨的成員,被捕關在獄中。郭水潭在《台灣新民報》發表一首長詩〈故鄉的書簡—— 致獄中的S君〉,頗受文壇肯定。「S」指的是他的同鄉蘇新,因共產黨事件遭到日警逮捕。

◎圖/ 詹庚旻

 蘇新(1907~1982)也是來自佳里,留日時參加台灣共產黨,返台後,在1931年被捕。整個事件始末到1933年才正式公布。郭水潭在報端獲知消息,遂寫下這首長詩。詩中傳達的感情非常動人,可以視為殖民地文學的典範。其中最後三行,情感真摯而動人:

 不為歷史的車輪輾碎心坎
 故鄉的天空仍舊在世紀的
 黃昏燃燒

 

郭水潭以詩描寫兄妹情誼

 這可能是內心感受的最佳寫照,詩人刻意寫「世紀的黃昏」,當然寓有批判殖民統治的沒落之意。郭水潭的詩充滿熱情,卻不濫情,可能是殖民地詩學的典範。這是內斂的筆法,也是抗議精神的展現。感情的書寫,很容易流於情感發洩,也流於平舖直敘。
 1937年他寫了兩首詩,送給已出嫁的妹妹:〈廣闊的海〉與〈蓮霧之花〉,更屬罕見的佳作。詩中描寫故鄉的尋常景象,等於是把兄妹之間的共同記憶保存下來。東方人,特別是漢人,很少描述兄妹之間的情誼。郭水潭則勇於表達如此現代化的倫理情感,使台灣新詩傳統更加豐富。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