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 |
2025-01-21 發布 |
◎文/李欽賢 美術史研究者 ◎圖/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 提供
|
江戶之流行語「浮世」
1600年關原大戰德川家康取得霸權,開啟江戶幕府前的戰亂之世,民間陷入現世苦悶的「憂世」(UKIYO),進入江戶時代後長期和平的世局,同樣是UKIYO發音的漢字,轉訛成「浮世」,其實多少帶有嘲諷遊手好閒之意。加上江戶市民生活圈的酒色財氣,「浮世」紛紛指向風月場所,所以專門描繪市民娛樂的民眾版畫,自然冠上流行語彙「浮世繪」。
浮世繪是專指18世紀中葉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版畫,因特殊技法與特殊題材,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版畫迥然不同,所以浮世繪是獨自稀有的畫種,它是繪畫、雕版、印刷三道手續完成的版畫。
江戶時代結束,浮世繪大抵已跟著落幕,未料進入20世紀還有遵循古法的新時代浮世繪出現,但已完全有異於傳統浮世繪風格,重新建立了現代品味的新版畫浮世繪,代表人物是川瀨巴水(1883-1957)。本展即將首度公開這位國人尚少有所聞的現代浮世繪畫家。
|
 |
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
展場:創價美術館
地址:高雄市楠梓區金富街1號
展期:2025/3/29-2025/5/25
|
|
商場原理的民眾藝術
江戶時代很長,從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有250年以上的悠遠歲月,二百多年也足夠區域文化發展出獨自性格。值得探討的是:浮世繪並非來自政治權力的指導,或宗教熱情的發酵,而是民間工匠迎合商場機制的產業型大眾文化。
江戶是掌握軍事、財政、司法的幕府將軍統治中心之所在,江戶即今之東京,在大將軍開府以前根本是個小漁村。千百年來日本的皇城在京都,所以京都有永遠揮不走的王朝文化特徵,這個特徵就是優雅、貴氣和莊重。但是自從江戶取得政經中心地位之後,人口逐漸集中,且由於完全沒有傳統的包袱,塑造另類文化機會特別大。結果,江戶地區文化確實有別於京都文化的貴族韻味,發展出民間活力十足、飲食男女所汲汲營營追逐的歡樂氣氛與官能之美。
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飲食男女呢?因為德川幕府為鞏固政權,強制規定地方諸侯每年須居住江戶一段時間,其實是作為人質,同時也須派遣屬下的武者駐守江戶,以備隨時待命,此制度稱作「參勤交代」(交代即輪番之意),如此一來,平日無所事事的武者之輩充斥江戶市區,四處遊走。武人的文化意識薄弱,多半又屬單身赴任,尋芳作樂也是一種日常消遣。江戶的小市民因應市場所需,什麼生意都好做起來,歌舞伎、酒肆、妓院每天門庭若市。經商的小市民富有者越來越多,他們也加入吃喝玩樂行列,江戶娛樂事業遂空前興隆,江戶簡直就像百萬人口的物化社會。
江戶時代幕府獎勵儒學,私塾教育普遍,識字率提高,書類印刷術精進,連帶鑑賞用的圖畫版印亦臻至高潮,所以浮世繪的流行極似今日印刷品的月曆與海報。大量生產的浮世繪售價便宜,人人買得起,外地人也當作伴手禮帶回家鄉,因而促進日本庶民階級的美感品味。
|
 |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從千住花街眺望富士山〉天保1-3年(1830-32)左右
|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赤阪 旅舍娼婦圖〉天保4-5年(1833-34)
|
18世紀「錦繪」完成
浮世繪從初期到精美浮世繪版畫成立,其實經過了80年的摸索。1680年左右首先出現簡易版畫的初期浮世繪,創始者菱川師宣(1618-1694)所作的浮世繪,仍屬墨線輪廓印刷後再上彩的浮世繪。直到1765年鈴木春信(1725-1770)發表多色套印的「錦繪」,才是雕工精美、色彩艷麗的正宗浮世繪。
精緻手藝技法的浮世繪,色面絕不會壓過輪廓線,因為浮世繪畫師精描底稿之後,再由雕工精確雕版,最後靠印刷工精準地套色,等於是經過3位熟練工匠,3道手續的流程,也就是繪師創作原稿,雕刻師照稿刻出版面,摺師(印刷工)負責調色印製,達到渾然天成的地步。
今天我們對浮世繪的認識,幾乎僅知道畫師之名,其實雕師和印刷師更秉持敬業精神,一絲不苟地用刀與套色,以致每一幅浮世繪都毫無瑕疵,雕師與摺師的幕後之功亦不可忽視,但至今他們都是默默作業的無名英雄。
這種民眾繪畫的量產化,是透過出版商的行銷手法推廣的。出版商或發行人負責企劃、製作與販賣。出版商先找來知名的畫家繪出原稿,再請負責雕刻與印刷的職工,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大量印製喜多川歌麿(1753-1806)美人畫而致富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1750-1797),因無子嗣,家族不復存在;但幕府末年有一家藝者茶屋,店號「蔦屋」,成為今天台灣各大城市都有駐點的蔦屋書店之元祖。
|
浮世繪的人物圖譜
浮世繪圖譜中最重要的美人畫、役者繪(歌舞伎演員)及武者繪(時代英雄畫像),是本展中的首部單元。
浮世繪美人畫的代表人物喜多川歌麿筆下的美人,時尚性與流行度甚高,注重化粧競艷,結成時髦的髮型及簪之髮飾等,其裝扮模樣也是江戶市民的偶像,而且大多數是以青樓女子為模特兒。可是本次展出的喜多川歌麿美人畫卻是寬政期(1789-1801)町娘美女代表人物的〈六家名媛美人選 高島久〉(高名美人六家撰 高島ひさ)。她是江戶兩國地區資產家高島氏的女兒,當時是最受矚目的寬政三美人之一,年僅17歲。
役者繪主要畫出一齣戲的高潮場景。役者繪巨匠的東洲齋寫樂(生歿年不詳),他畫的演員大頭像造型誇張,富個性的表情幽默,人物畫的獨創性極高。18世紀末發表過百幅以上俊傑般的役者繪之後,突然又消失於江戶畫壇的謎樣繪師,本展中亦有他一件作品。
武者繪是描畫歷史英雄活動中的場面。值得推敲的一圖是歌川國芳(1797-1861)〈相馬之舊殿舍〉(相馬の古內裏)一作,為什麼畫家在西洋醫學知識尚不發達的江戶時代,竟能畫出微妙微肖的骸骨構造?故事背景出自流行讀物《善知安方忠義傳》,日文「古內裏」指的是相馬氏廢棄的宅邸,左側女性是歷史人物平將門的遺孤女,使用妖術終告逐出妖怪。巨型骸骨置身畫面,可以產生無比的威迫力。本圖創作於19世紀中葉,其實《解體新書》的漢文譯本已經出版一段時間了!也許歌川國芳有參考過書中解剖圖,方得以繪出如此寫實的人骨。
|
 |
 |
喜多川歌麿〈六家名媛美人選 高島久〉享保7-8年(1795-96)左右 |
歌川國貞〈善玉‧惡玉〉安政2年(1855)5月 |
 |
歌川國芳〈相馬之舊殿舍〉弘化2-3年(1845-46)左右 |
|
葛飾北齋的各角度靈峰
富士的發音Fuji,因為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所以同發音的漢字亦有「不二」的別名。古代日本神話傳說:「遠古時代大地裂開,變作琵琶湖,一夜間,那些土堆成富士山」,可見富士山老早就已經被神化了。江戶時代更有蜂擁而至的朝山者,終於掀起富士信仰的高潮。源於宗教情操,富士山頗負盛名,當科學還未完全認知富士山的地理知識以前,這座大山從平地隆起,走到哪裡都看得到,所以富士山不想出名也很難。
其實以科學觀點審視富士山,它屬於造山運動後的休眠火山,400年來未再噴火。這座三角形錐體巨峰,海拔3776公尺,是日本第一高峰。後來日本領有台灣,發現玉山還高出富士山174公尺,遂改稱玉山為新高山。但是我們知道玉山被高聳的阿里山等群岳環抱,欲睹玉山真面目頗為不易。可是錐形富士山突起於平野,肉眼視線即可眺望到山頂,加之富士山四邊緩坡斜下的優美山容,所以自古以來就是文人藝術家最愛頌讚的獨立山姿素材。
葛飾北齋(1760-1849)所繪成套的《富嶽三十六景》,後來又追加刊行10幅,共46圖。幾乎把富士山的晴雨、雷電、浪花以及從遠近諸方向遙望富士山,加上山麓有庶民百姓的作息等畫面納入,完成了浮世繪晚期脫離美人畫、役者繪和武者繪的新主題——浮世繪風景版畫異軍突起。
富士山並非人人有身歷其境的機會,但是憑藉浮世繪流傳的富士山,直接進入日本全民的眼簾,確實比人們親身看到的還要多、還更精彩,況且畫家表現山姿的萬種風情,更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遠近距離瞧向富嶽,有巨浪捲起遙見富士山,有製作圓桶中的遠山一瞥等令人嘖嘖稱奇的構圖。
1964年東海道新幹線初通,並且為配合同年東京奧運的宣傳,彼時最常看到的日本旅遊手冊封面,就是新幹線列車通過富士山麓的鏡頭,幾乎是當年日本觀光旅遊資訊的樣板。
其實乘坐東海道火車觀富士山,從這個視野所見的就是通稱的「表富士」,「裏富士」正是表富士的背面,山麓下有五座湖泊,號稱「富士五湖」,湖的後方是一列1700公尺等高的山脊,若乘坐中央本線列車來到甲府之前,有一大段車窗風景可目擊到從一整排等高的山岳後面,露出頭來的白皚皚山頂,那即是「裏富士」。葛飾北齋追加的《富嶽三十六景》中也有幾幅是裏富士。
|
 |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尾州不二見原〉天保1-3年(1830-32)左右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甲州石班澤〉天保1-3年(1830-32)左右
|
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休憩站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大暢銷不久,歌川廣重(1797-1858)也尾隨推出系列浮世繪風景版畫《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寫實之景兼具四季抒情,若說葛飾北齋是浮世繪風景版畫之集大成者;歌川廣重堪稱是日本風景版畫的完成者。
五十三次的「次」是驛站休憩所之意。江戶時代整建出從全國各地通至江戶的5條主要馬路,通稱之「五街道」。以江戶為幅輳中心的五街道分別是東海道、中山道、甲州街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各街道皆備有中途休息泊宿之處。東海道是從江戶(今東京)直通京都、大阪,連結朝廷的京都和最大商業都市大阪,屬五街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繁忙的一條幹道。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即指五十三所休憩站,提供長途旅行歇腳或住宿。
五街道的起點都在日本橋,所以歌川廣重繪《東海道五十三驛站》的第一幅畫就是從「日本橋」起頭,最後一景是東海道終點〈京都三條大橋〉(京師三条大橋)。日本橋於明治年間改建為拱形石橋,原木橋如今忠實重建於「江戶東京博物館」內,當作入館通道兼江戶意象。
歌川廣重晚年著手創作系列《江戶名所百景》(名所江戶百景),本展亦展出數幅,其中因梵谷(1853-1890)模擬而知名的是〈龜戶梅屋舖〉(亀戸梅屋舖)與〈大橋安宅驟雨〉(大はしあたけの夕立),這2圖都被梵谷跳脫出一般只純粹癡迷浮世繪的異國情調,他摹畫〈龜戶梅屋舖〉與〈大橋安宅驟雨〉即刻意把握異文化特質,融入西方油畫創作,再現嶄新境界。
東海道沿太平洋海岸,大抵與今天東海道鐵路平行,能看到的富士山都是「表富士」,廣重畫《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其中有6景出現富士山。
|
 |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京都三條大橋〉天保4-5年(1833-34) |
 |
 |
歌川廣重〈江戶名所百景 大橋安宅驟雨〉安政4年(1857) |
歌川廣重〈江戶名所百景 龜戶梅屋舖〉安政4年(1857) |
|
19世紀中葉,中國洪秀全之亂迫使景德鎮瓷器生產銳減,原先外銷歐洲國家的訂單轉而流向日本,向九州有田燒預訂,再輸往歐洲。瓷器的包裝要有柔軟的墊紙,以防破損,一般人欣賞後即丟棄的浮世繪紙質遂成為現成的包裝材料。大約在歐船來日載運瓷器返航的同時期,浮世繪被巴黎畫家發現,紛紛轉售予當時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們。時值印象派畫家正在思索色彩、線條、空間、構圖、光線等諸觀念的革新,浮世繪的色、線、構圖顯然是跳脫歐洲觀點的另類藝術。浮世繪平塗手法啟示羅德列克(1864-1901)和高更(1848-1903)的畫面單純化,葛飾北齋的富士山晴雨時分,啟發了莫內刻意追逐光影的變化。梵谷還把他收藏的浮世繪作為肖像畫背景,甚至乾脆照抄,亦有求變的意味。印象派是20世紀藝術之先驅,浮世繪竟然也有一些功勞,是日本人始料未及的。
|
川瀨巴水「新版畫」的旅情與鄉愁
明治維新(19世紀中後)日本政府推動西化政策,舉凡軍隊、學制、金融、建設、運輸、氣象、都市計劃等近代科技與制度悉數引進,時代變了,美術品味亦變,傳統繪畫迭遭冷落中,本來的浮世繪也走出江戶趣味,轉而擷取都市新街景:洋樓、銀行、車站、鐵道、瓦斯燈及穿著洋服的新時代風習之所謂「文明開化繪」的題材,遂成為浮世繪的終結殘影。
正宗浮世繪的「錦繪」之最後一道光芒,是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大量印刷的長卷橫幅的戰爭浮世繪,但都非畫家赴前線當場寫生,而是根據新聞報導的想像畫,並有意歌頌勝利戰果的畫面。其中有一位小林清親(1847-1915),他擅長西洋畫的明暗法、遠近法,畫銀座街上的人力車,畫品川外海築堤上行駛的火車,都賦予倒影,有「日本近代版畫創始者」之美譽。
什麼是日本近代版畫?1907年「文展」(文部省美術展覽會)成立,藝術作品有開始尊重個性之趨勢,相對於複製性的浮世繪版畫退潮中,藝術家自畫、自刻、自印的創作版畫抬頭,始揭開日本近代版畫的序幕。小林清親其實是江戶浮世繪源流史上「最後一位浮世繪師」。
浮世繪顯然已經落幕。正當「文展」改制為「帝展」(帝國美術展覽會),黃土水(1895-1930)陸續入選帝展雕刻部的1920年代,又悄悄地浮現「浮世繪版畫再興運動」。出版商渡邊庄三郎(1885-1962)成立「渡邊版畫店」(今改稱渡邊木版美術畫舖),川瀨巴水即旗下畫家之一。依傳統浮世繪技法繪、雕、印分工制度,當初被稱為大正時代「新版畫」。
川瀨巴水的新畫風和精緻度與傳統浮世繪迥異之處,在於風景畫的旅行鄉愁情調,以及套印多達三十回以上。鄉愁的景象最容易牽動日本人出外打拼的故鄉情愁,與昭和前期的流行歌謠有異曲同工之趣。
川瀨巴水1883年生於東京,曾師事日本畫家鏑木清方(1878-1972),獲賜號巴水。他原先主要是靠廣告插畫維生。1918年起醉心版畫創作,同年在渡邊版畫店出版《鹽原》三連作。
甚為喜愛日本版畫的蘋果電腦CEO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生前曾數度訪日專程收集日本版畫,最初購藏到的就是《鹽原》三連作。1923年關東大地震,川瀨巴水震災前的作品,大抵已經燒失,《鹽原》之作更是難得的震災前作品,賈伯斯總共先後購藏27件川瀨巴水的新浮世繪。
震災之後,川瀨巴水熱衷於全日本旅行寫生,構景的寫實能力,突顯大正、昭和前期日本風景的原味,出版人、繪師、雕師、印刷師,四者一體,開拓出浮世繪新時代之新境界,1957年川瀨巴水離世之前,留下近500張的新時代之新浮世繪。
2024年4月至6月,東京「八王子市夢美術館」舉辦「川瀨巴水——旅行鄉愁風景」(川瀨巴水——旅と鄉愁之風景)展,足見川瀨巴水已逐漸受到注目,一位被遺忘半世紀的畫家,其人與作品都已得到重新評價。
國人較為陌生的川瀨巴水,幸能透過「台灣創價學會‧創價美術館」的引薦,首度系列性來台展出。
|
 |
川瀨巴水〈富士川〉昭和8年(1933) |
 |
 |
川瀨巴水〈從天草市眺望雲仙岳〉昭和12年(1937) |
川瀨巴水〈飛驒釜嶽〉昭和8年(1933) |
 |
.jpg) |
川瀨巴水 〈馬込之月〉(選自東京二十景)昭和5年(1930) |
川瀨巴水〈春之嵐山(選自《日本風景第Ⅱ集 關西篇》)〉昭和9年(19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