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給新會員 >  
信心園地 2008-02-15 發布
信心園地
問答集:
Q1:常聽前輩說:「信心可以將過去世的宿業轉重輕受。」那麼,「轉重輕受」是什麼意思呢?
Q2:「南無妙法蓮華經」中的「南無」是什麼意思呢?
Q3:以古文撰寫而成的御書,有許多艱深難懂的地方,要如何致力拜讀御書呢?
Q4:高掛在會館等地的三色旗蘊含著什麼意義呢?
Q5:學會員的子女去其他宗教團體所創辦的學校就讀,是否不太好呢?
Q6:「友人葬」是甚麼意思?
Q7:參加其他宗教的喪禮,算不算是謗法?
Q8:加入學會前便是鄰里幹事,必須參與運營各項祭典等活動,現在依然須參與運營,這算是謗法嗎?
Q9:擔心佛壇的蠟燭忘記熄滅或翻倒,可能會引發火災,該如何呢?
Q10:參加「友人葬」時,有必要準備奠儀嗎?
Q11:過去聽聞沒有御本尊面對牆壁唱題也可以啊!為何現在要鼓勵大家都敬領御本尊呢?
Q12:知道信仰很好,但為什麼不能只是在家唱題就好,還要參加那麼多學會活動呢?
Q13:學會為何不在媒體上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佛法?
Q14:佛壇前點的蠟燭一定要是白色的嗎?
Q15:我這麼年輕,為何需要信仰呢?
Q16:實踐佛法會有什麼樣的功德?
Q1:常聽前輩說:「信心可以將過去世的宿業轉重輕受。」那麼,「轉重輕受」是什麼意思呢?

_「轉重輕受」,意即「將重的轉換成輕的來承受」,是《涅槃經》等經典所闡述的法理。《涅槃經》第31卷有云:「藉由佛智慧的力量,將原本應承受沉重的結果,轉換成在現世輕受。」(大意)
佛法中闡述,過去世善與惡的姿態(心態、言語、動作),作為善、惡的業刻畫在自身生命中,在未來顯現為苦或樂的果報。
 日蓮大聖人在〈轉重輕受法門〉中教示:「先業甚重,今生未盡,未來必受地獄之苦,然今生值如斯之重苦,地獄之苦豁然消滅,死後得受人天、三乘、一乘之益。」(御書1039頁)此外,〈佐渡書〉亦教示:「現世輕受,斯由護法,功德力故。」(御書994頁)「護法的功德力」是指守護正法而獲得的功德力量。
 所謂「轉重輕受」,例如,雖然遭遇車禍等災難,但僅受到一點輕傷,這就可以說是轉重輕受。信仰過程中,當遇到難時,也一定要抱持著「轉重輕受」的想法,繼續向前努力。
在現世信仰正法、勤勵信心修行,所累積的「護法功德力」,可以淨化生命,增強智慧與生命力,將一切罪業與苦惱消滅,獲得成佛的絕對幸福境涯。


Q2:「南無妙法蓮華經」中的「南無」是什麼意思呢?

「南無」是古印度梵語中namas,或是namas的變化型「namo」的譯音。從字面上而言,「南」與「無」此二字與漢字本身的意義毫無關係。
 「namas」是「皈依」、「歸命」,意即奉獻生命,有著非常尊敬之意。所以「南無妙法蓮華經」就是「歸命於妙法蓮華經」之意。



Q3:以古文撰寫而成的御書,有許多艱深難懂的地方,要如何致力拜讀御書呢?

「首先,雖說鑽研教學,最基本的就是拜讀御書。御書是本佛日蓮大聖人以其大確信撰述而成的著作。即使無法立即瞭解其中的意義,但只要持續拜讀御書,一定可感受到大聖人為救濟民眾的那份真心。
 第二代會長戶田先生曾經指導:「我拜讀大聖人的御書時,與其說是一味地想去理解大聖人所用辭彙的意義,倒不如說是想要體會佛偉大的慈悲、確信、守護救濟大眾的強盛精神,以及洋溢著為貫徹廣宣流布的尊貴意志。」
 創價學會自草創以來,一直秉持這種精神拜讀御書,勤勵鑽研教學。草創前輩中,有許多沒有機會受教育、不懂漢字的人。
 但這些前輩們秉持:「想要接觸大聖人佛法的經典、精神。」燃起求道心,從學習讀漢字開始拚命努力,現在他們大多數都擁有教學部員的資格,活躍在廣布的舞台。
 縱使再怎麼艱深難懂、沒有時間研讀,但最重要的是想學習大聖人佛法的那份強盛求道心。
 池田SGI會長曾指導:「『要拜讀御書』、『即使一點點也好,也要去接觸大聖人的心』。這份信心的『心』會引導自身邁向一生成佛的軌道;這份『心』會鞏固幸福的軌道,成為邁向廣宣流布軌道前進的引擎。」
 縱使一時無法理解,但一直敬而遠之的話,就永遠不會成長。
 可以參考御書的白話文或解說,努力去鑽研。倘若有不懂之處,請不要客氣,一定要請教信心的前輩,這是非常重要的。



Q4:高掛在會館等地的三色旗蘊含著什麼意義呢?

_
大家常見的三色旗是在1988年4月28日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婦人幹部會上,池田SGI會長提議製作「符合時代潮流、色彩明亮、鮮豔的旗子」。
 旗子的「紅」、「黃」、「藍」三原色各代表著許多意義。
 以學會整體而言,紅色代表「勝利」、黃色代表「光榮」、藍色代表「和平」。
 婦人部是以紅色代表「和樂」、黃色代表「光榮」、藍色代表「福運」。
 聖教新聞則是將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知性」、藍色代表「廣宣流布」。




Q5:學會員的子女去其他宗教團體所創辦的學校就讀,是否不太好呢?

_個人的信仰與為了唸書升學是兩回事。就讀宗教團體設立的學校並不代表要信仰該宗教,所以沒有必要認為這是謗法。所謂謗法是指毀謗正法。
 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許多像這樣的情況。例如,到其他宗教所創設的醫院就診,會造成謗法嗎?到醫院是為了接受治療,當然不算是謗法。大聖人的佛法是講道理的。



Q6:「友人葬」是甚麼意思?
_友人葬是指,遺族、親友或會友同志齊聚,舉行追善回向的誦經、唱題;是著重真心祈願已故者冥福,依循佛法本義所舉辦的喪儀形式。
 巧立名目,詐取鉅額的供養,將喪儀當作斂財的工具,就是所謂的「喪儀宗教」。
 而學會舉辦「友人葬」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上述喪儀的陋規而展開的一項宗教改革。因此,喪儀最重要的就是真心祈願亡靈之冥福,這才是真正的「追善回向」。
 許多非學會員參加了學會舉辦的「友人葬」都寄予讚同的聲音,表示:「真正讓追思、緬懷故人的心意溫暖地浮現」、「清爽不陰鬱,適合新時代的喪儀」。

Q7:參加其他宗教的喪禮,算不算是謗法?
 因為親戚關係,而參加其他宗教所舉辦的喪禮,並非是去信仰其它宗教,所以不會構成謗法。
 如果以他宗的喪禮不能參加為由,可能會招來怨懟,親戚彼此之間將交惡,從社會常識來看,這樣的舉動是毫無價值的。
 因此,即使參加其他宗教的喪禮,只要心中浮現御本尊,唱誦題目回向已故者,這即是一項莊重的追善供養。


Q8:加入學會前便是鄰里幹事,必須參與運營各項祭典等活動,現在依然須參與運營,這算是謗法嗎?

_
身為鄰里或地方自治會幹事,即使參加具有宗教色彩的祭典活動,只要自己不去膜拜該宗教的本尊,就不算是謗法。
 縱使參加祭典,其人自身的立場或目的觀至為重要。身為鄰里鄉鎮幹事,為社區發展竭盡心力,支持地方,為民眾服務,這是一項社會行為。沒有必要覺得彆扭,甚至苛責自己。

Q9:擔心佛壇的蠟燭忘記熄滅或翻倒,可能會引發火災,該如何呢?
_如果家裡有小孩、年長者,或建物材質的考量,使用蠟燭可能有發生火災危險的顧慮時,不用蠟燭也無妨。
 原本,在大聖人的時代,蠟燭是一種高級品,一般家庭無法使用。自古以來,原以燃油為燈,蠟燭是後來才成為佛壇前的供奉品。
 隨著時代的演進,供養的方式也隨之改變。現在已改用蠟燭型的電燈,成為莊重的供奉品。
 再者,縱使沒有蠟燭或蠟燭替代品,也全不需因此而感覺到彆扭。因為,重要的莫過於以御本尊為重的真心,以及我們信心的實踐。佛壇打理乾淨,無論何時都朗朗地奉拜御本尊,才是真正的供養啊!


Q10:參加「友人葬」時,有必要準備奠儀嗎?
 傳統的習慣,為了表達悼念之意,必須準備奠儀。然而,現今的社會也有很多情況,喪家會婉謝一切的奠儀。
  而依佛法的本義,對已故者的最高回向,事實上,就是真心唱誦題目的回向。以親友身份參加守靈、喪禮,唱誦真心的題目,比任何形式的供養都更具有意義。或許 有人會問,那不就不需要禮貌性的奠儀了嗎?對此,池田SGI會長曾指導:「今後會員、會友間的『友人葬』,沒有必要準備奠儀。希望能將此變成慣例。」
 若因為有親戚、親近的關係,或個人因素的考慮等緣由,無論如何都想要獻上奠儀者,當然這也是個人的自由。
 另外,絕對沒有必要支付任何謝禮給儀典部人員,這是創價學會一貫的原則。


Q11:過去聽聞沒有御本尊面對牆壁唱題也可以啊!為何現在要鼓勵大家都敬領御本尊呢?

大聖人佛法的基本修行
面對御本尊唱題


_信仰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基本修行,其中一個就是面對御本尊勤行唱題。
  事實上,信仰宗教都一定要有信奉的本尊(根本尊敬的對象),而就信仰日蓮大聖人佛法而言,就是要奉拜「御本尊」。因此,敬領御本尊,不僅是確信大聖人佛法 的證明,更重要的是早晚透過向御本尊唱題,可以湧現勇氣與智慧,去超越人生的各種煩惱,獲得絕對幸福的人生。大聖人的佛法也因為御本尊的流布能夠傳揚開 來。
 學會自創立以來,即是鼓勵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敬領御本尊。但台灣在草創時期,由於政治、社會環境,要敬領御本尊非常不容易,才有所謂「內得信仰」,即面對牆壁或只向東方唱題也無妨的方便作法。
 如今,隨著信仰自由,政治社會環境的轉變,敬領御本尊已變得很容易了!

面對御本尊唱題 湧現自身佛界


_
在面對御本尊唱題時,能夠在自身的生命中顯現佛界,展現出與末法本佛大聖人相同的智慧與力量。
 我們的生命中,具備著依外界的緣將內部潛藏力量顯現出來的作用。
 例如,透過聆聽音樂、觀賞繪畫能引起生命的共鳴,拓展自身胸中豐裕的世界。這並非來自於外在,而是透過接觸外界的緣,使自身內部原本所擁有的東西自然顯現出來。相同地,面對御本尊勤行唱題,就是深深以御本尊此對境為緣,開顯自身胸中的佛性。
 對於面向御本尊唱誦題目,喚起我們胸中佛性一事,大聖人教示:「崇奉我己心之妙法蓮華經為本尊,我己心中之佛性受南無妙法蓮華經呼喚顯出之當體,稱之為佛。」(御書582頁)亦即,面對御本尊唱題時,就能呼顯出自身的佛界,而且宇宙的佛界也會與之呼應,顯現為諸天善神等之作用。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御本尊就好像是女性化妝時的鏡子。一邊對著鏡子,一邊往自己臉上抹粉、塗口紅,讓自己魅力倍增,這就是化妝。同樣地,我們對著御本尊唱題亦是如此,愈唱念題目,愈能喚起潛在生命中的佛性,讓生命綻放光輝。

敬領御本尊 認真實踐信心

 誠如〈御義口傳〉:「朝朝佛共起,夕夕佛共臥。」 (御書769頁)教示般,早晚面向御本尊明朗地勤行唱題的我們,經常和佛在一起。佛偉大的生命力,將會瞬間瞬間的覺醒,湧現出來。所以,作為佛道修行的根 本,我們每天早晚面對御本尊實踐勤行唱題,可以說就是每天在自己內心升起「佛的生命」之儀式。早上起床時,面對御本尊向著今天的目標,充滿決意的出發,晚 上懷抱感謝的心唱念題目。
 因此,入信妙法後就應以敬領御本尊為目標,取得家人認同,在家中安置御本尊,每天認真地實踐信心,來創造一家和樂的信心、絕對幸福的人生!


Q12:知道信仰很好,但為什麼不能只是在家唱題就好,還要參加那麼多學會活動呢?

創造生命最高價值



平日在學會中所受到的磨練與學習,都會成為提升人生境界的力量。

_
牧口先生曾說:「創價學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每個人生命的最高價值。」教育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幸福。
 以一生成佛為目標的我們,重要的是一生貫徹信心。然而,在信心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種種障魔與困難。而參加學會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學習正確的佛法法理,加深自身的確信,並且在學會活動中,接受各種鍛鍊與磨練,使自己擁有強韌的生命力與智慧,可以超越人生的種種課題。
 因此,如果沒有學習正確法理的教學鑽研,就容易陷入我見,無法正確理解佛法。不參加學會活動,不僅無法接受磨練,更不會有廣布同志的相互扶攜,很難一人持續信仰下去!

認真的姿態 綻放人性光輝

 舉例而言,學會所舉辦的各類藝文展覽,讓參展的藝術家、藝文界的人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肩負推廣各項藝文活動使命的婦人部導覽員。
  池田先生曾說:「所謂使命,就是使用生命。」導覽員們透過推廣文化的使命,養成尊敬別人、請教他人,甚至勤作筆記的習慣,在認真的姿態中,綻放出人性的光 輝。而這些行動的原動力,即來自於平日學會活動的磨練與學習,使潛力得以無止境地發揮出來。這一切也都成為豐富自己的人生、提高人生境界的力量。
 因此,如果欠缺了為他人付出努力的學會活動,就無法感受到這份生命成長的喜悅!

學會活動 明朗!生氣勃勃

 英國詩人雪萊謳歌:「行動中才有生命的歡喜。」學會活動裡充滿生命的歡喜,因此,學會才顯得明朗,生氣勃勃。自己的人生要奉獻給什麼?尤其是在人生最終完成階段,要全力投入什麼,是很重要的。無論何事都卯足全力貫徹到底,才能構築偉大的歷史。
 尤其,「為了廣宣流布」「為了同志的幸福」——如此下定決心去行動時,真正「歡喜中的大歡喜」的生命將閃耀生輝。
 希望大家都能自問——我貫徹了究極的使命嗎?歡喜參加廣布的各項活動,以此來妝點珍貴、美好的人生!

Q13:學會為何不在媒體上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佛法?

_有人問說:「學會為何不上電視弘揚佛法?」在二次世界大戰前,也有人曾提議是否開宣傳車繞行街道來傳教。然而,這些作法都已違背大聖人佛法的精神。因為大聖人的一生就是為了救濟眾生,以自身的奮戰、拚命行動,以此去鼓勵、告訴弟子們信仰的真諦。
 一直以來,學會都是秉持著大聖人以一對一的對話、真誠關懷以觸發對方的信心改變宿命,來弘揚佛法。


1.透過座談會或對話 補充信心養分


會員間真摯的對話與關懷,能使大家相互鼓勵觸發,朝向更深化信心、提升人性的目標前進。
_針對為何不以電視媒體或報紙來宣傳的疑問,戶田先生曾指出:「這是多麼膚淺的話啊!能否挽救陷入地獄之苦的人,就是決定一切宗教存在價值的尺度。
 若以一連串動聽宣傳文句來騙人的,必定是惡質的企業化宗教。與此相反,學會絕對不會採取貶低佛法的作法,而且,也沒有必要。只要將從牧口會長以來學會傳統的座談會,繼續活潑地推行下去,相信廣布的氣勢會愈來愈壯大吧!」
 座談會是牧口先生首創,起初稱為「大善生活實驗證明座談會」。座談會中,我們可以學習、聆聽超越困難的體驗,使我們燃起希望、勇氣,來面對人生課題。
 當然,也有人因種種原因無法參加座談會,但透過面對面的家訪對話,將所聽到的學會訊息、學習御書的感受與他們分享,每位會員也就都能藉此補充信心養分,增強超越困難的能量而獲得幸福。


2.一對一的對話 觸發對方生命

 個人對話所及的範圍雖然有限,但無人能抵擋感人的行動與真誠音聲。因此,看似樸實無華的行動,與充滿誠實、觸發對方生命的談話,才是使人們正確認識信仰內涵的正確方法。
  所以,當我們在向友人對話、介紹學會時,不要一開口就說:「有沒有聽過創價學會?」而是要說:「你想不想獲得幸福?」不是要宣傳學會,而是要有帶給對方幸 福的一念與真誠祈求。能幫助人的宗教不是靠動人的演講,而是人人傾力訴說真實,且透過信仰所創造的勝利體驗,才是最能撼動、改變人心的方式。

因此,縱使花錢在電視上宣傳、弘教,都比不上「一位受持妙法的學會員」認真為他人幸福奔走的姿態,更為尊貴與動人。就讓我們充滿自信,持續地以誠懇、真心的對話與行動,和更多人結下深厚的友情,擴大創價善的網絡!




Q14:佛壇前點的蠟燭一定要是白色的嗎?
點燈供養佛


_
過去因為照明設備不足,所以使用蠟燭點燈,以供養佛,同時也表示光明、希望之意。因此,自古以來,使用蠟燭點燈,即是一種供養的方式、是一種化儀。

心唯貴耳

 在現代,隨著社會環境的轉變,或在住宅規範等條件限制下,依個別情況也有許多家庭已漸漸不用蠟燭或改用電燈燭台的情形。亦即,莊嚴佛前的「形式」,是會隨著時代與場所而有所改變的。因此,不一定非要拘泥於一定的形式。
誠如大聖人教示,點燈只是作為讚嘆、供養佛的方式之一,所以絕不會因為沒有使用蠟燭,而沒有功德。
大聖人教示:「佛誠尊貴,重人之心而非物。」(御書1316頁)又教示:「心唯貴耳。」(御書1240頁)向御本尊祈求的心最為重要,切勿捨本逐末。所以,重要的是,奉拜御本尊的「真心」,使佛壇莊嚴肅靜之「心」。


佛法小故事-貧女一燈
 關於點燈供養佛,有一則「貧女一燈」的典故,大聖人於〈覆王日女書〉即引用這則故事教示:「為一閻浮提之主貧女剪髮易油,奉作燈明,須彌山風,吹之不熄。」(御書1316頁)
  本來早就極想供養釋尊的貧女難陀,看見阿闍世王以百斛的麻油膏供養釋尊,於是把長髮剪短,將賣長髮得到的錢,購買油膏,燃燈於佛前。神通第一的目連欲熄滅 其燈,不但不滅,以袈裟扇之,其燈光卻愈燒愈旺,上照梵天,甚至照遍三千世界。此貧女經三十劫後作佛,受記別為須彌燈光如來。


Q15:我這麼年輕,為何需要信仰呢?
 有人認為信仰是年長者的專利或認為信仰與生活是兩回事。然而,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教導我們「信心即生活」、「佛法即社會」的道理。「信仰」既不是觀念,也不是僅為修身養性而有的。所謂佛法,乃生活之法,是在生活當中創造最高價值的根本法。

正確信仰創造最高價值


_
人 的一生伴隨著勞苦,學生時必須讀書,進入公司必須工作。結了婚,以為可以輕鬆一下,但仍要忙於家務和生兒育女,生活有如戰場一般,有著各種需要挑戰的課 題。一般人通常認為先求生活、工作安定,有空再來信仰。然而,人絕對不是等到有時間、老了,才需要信仰作為慰藉。透過正確的信仰,確立正確價值觀,才更能 使我們精神煥發地向各種課題去挑戰。

信仰引發生命的潛力

  有人認為凡事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就能度過美滿人生。然而,真是如此嗎?事與願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情況,不是經常發生嗎?因此,唯有透過面對 御本尊勤行、唱題,才能引發出自己生命中的佛性,湧現勇氣與智慧,積極去面對困難與挑戰。所以,擁有一個正確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個人的一 天都是24小時,曾有報導指出,如何善用晚間7時至9時的時間,攸關人能否度過有價值的人生。所以,若能善用時間,參加實踐信心的「學會活動」,一定會有 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參加一個月一次的座談會,就可以學習佛法、吸收學會的訊息、聽聞實踐信仰的體驗及前輩的指導,來獲得信心成長的資糧。
 人其實很容易為自己找藉口,例如:工作很忙、很累,需要休息等。但,如果因此就放棄挑戰學會活動的話,生活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到頭來感到疲憊、空虛的還是自己。

鍛鍊自己 奠定人生的基礎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曾說:「如何善用短暫的青春,將決定我們的將來。」青春時代稍縱即逝,所以要徹底學習,鍛鍊自己,奠定人生的基礎。
 因此,年輕的朋友啊!讓我們一起以向御本尊強盛的祈求為根本,認真參加學會活動,懷抱不論遭遇任何困難,都絕對不輸,要穩健地在現實生活中取得勝利,度過充實的人生。



Q16:實踐佛法會有什麼樣的功德?
 有的人一聽到「功德」二字,就覺得想藉由信仰追求功德和現實利益是一件很低俗的事。
 然而,就如印度的獨立之父甘地曾說:「不把現實列入考慮、不能解決問題的宗教,不能稱為宗教。」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能夠磨練與改變我們的生命、境涯。以純真信仰為根本,在自身的生活中展現信心實證,是極為重要的實踐。

透過信仰 湧現挑戰人生瓶頸的力量


_
宗教並非脫離現實、觀念的東西。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宗教,不能稱為宗教。透過信仰大聖人的佛法,從生命奧底湧現挑戰經濟苦、病痛等人生瓶頸的力量,進而加以超越,創造幸福的人生,這就是信仰的目的。
 實踐佛法的功德是「成佛」,透過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與自行化他(教化他人)的實踐,能於自身湧現佛界生命,進而於現實生活上也會顯現儼然的功德實證。

佛法的功德就是創造人生價值

 日蓮大聖人曾說查證宗教是否正確的標準有三:「文證、理證、現證」。所謂「文證」是指經典或文獻上的證據;「理證」是判定該宗教的教義、主張是否合乎道理;而「現證」則是指現實生活、社會中,能否顯現該宗教所主張的結果。
 在座談會上,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許多會員挑戰各種課題,獲得人生勝利的結果。當然,也常常在《和樂新聞》上看到感人的體驗。每一位學會員無論是從外在環境和內心世界兩方面皆能感受充實感,這就是佛法現證、功德的顯現。
 真實宗教的功德並不只侷限於物質環境的改善。其實,真正的功德就是「創造價值」,透過信仰獲得創造人生最高價值的力量,透過信心在現實生活中顯¾出實證。
 我們透過實踐日蓮大聖人的佛法確立主體性,在紛亂的社會中能不受環境和他人所左右,對未來充滿希望,產生向上力,進而為他人服務,貢獻社會;能讓生命感受到歡喜感的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宗教。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