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和他一起學習成長 2014-01-01 發布
=
談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教師篇~
=

蘇雪玉 教授簡介
◆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輔幼中心主任

經歷:天主教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
     生活應用科學系系主任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 學前特殊教育教育碩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人類營養學碩士

◆專長:學前特殊教育、幼兒教育、親職教育


 前兩期的專欄中,介紹了融合教育的核心精神。然而,老師們在實際面對這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們時,仍然會面臨許多困境。今,學前特殊教育專家蘇雪玉教授將繼續為我們介紹,老師與特殊需求孩子面對面時的注意事項與具體技巧。
◎圖 / 陳?淇
首先要「觀察」 
 
 老師在迎接一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來到班上時,必須先清楚了解孩子過去的歷史經驗,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 有沒有念過幼兒園?有的話,在過去幼兒園的經驗如何?
 二、 孩子的家庭狀況如何?父母有沒有充裕的時間陪伴、教導孩子?
 三、 孩子的特質如何?其中包括孩子特殊需求上的特殊性,以及孩子本身的個性。
 四、 除了來學校之外,孩子目前是否有接受其他治療?
 對這些問題若有初步了解,就能縮短老師與孩子相互摸索、磨合的時間。因此,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來班時,起初一、兩週的觀察很重要。經過觀察獲得初步了解後,接著要分階段、一步一步地陪著孩子在融合教育中成長。

第一階段:FOLLOW日常作息

 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進入班級時,首先要融入這個班級的日常作息。他來到這裡,光是能夠和同學一起好好地坐在那邊、跟著大家的作息與規律,不管有沒有學到東西,都已經很了不起了。因此,老師一開始需要花點時間,讓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融入班上的日常作息。

第二階段:建立關係

◎圖 / 陳?淇
 融入日常作息後,接著要花費較長時間建立師生之間的信賴關係。此時老師若是太熱情、急於看到成效,孩子可能會嚇到,老師也可能因期望太高導致失望更大。相反地,若是老師很冷淡,自認不得已才收這個學生,當然更不可能建立關係。因此,建立關係時,老師應該依孩子的需求,一步一步訂定合宜的目標,避免造成自己和孩子的過度壓力。

安全感的建立 需要空間

 「生存需要空間,成長需要時間。」一般人到新環境或認識陌生人都需要時間,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更是如此,老師不應操之過急。師生要共處一間教室也需要空間。有的老師受不了孩子在身邊又跑又叫、橫衝直撞;同樣地,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無法忍受老師一下就要他坐在最前面。如果孩子一開始只願意坐在最後面遠遠看著你,那麼就讓他遠遠地看吧!若一直把他抓到前面,他可能會跑出教室,上演你追我跑的情節。其實孩子不一定是討厭老師,他只是需要一點距離帶來的安全感。他必須先認知到「我可以安心坐在這裡,不必擔心有人來抓我、追我」,建立生理及心理上的安全感之後,才有可能開始慢慢縮短距離。
 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或許跟老師很合得來,一下子就變得很親近,有的孩子則可能因為個性或特殊需求,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關係。比方有些自閉症的孩子感官特別強烈,如果老師動作很快、聲音很大,會使孩子產生防衛心;而有些聽覺特別敏銳的孩子,一般人聽不到的頻率對他來說卻是非常干擾的聲音。
 上述這些例子都是有特殊需求孩子的特性,不經相處不會了解。相處久了,師生關係建立後,孩子開始對老師產生依賴與感情,他喜歡老師、喜歡來學校,甚至把老師視為偶像,這時不管老師怎麼劈哩啪啦地說他、要他守規矩,他都會願意忍耐、願意努力。相反地,若孩子不認同老師、對老師懷抱「討厭」的感情時,老師說什麼都是徒勞。因此,老師輔導孩子的過程,關係的建立絕對優先於常規,必須完成這一步,才能進行下一步,一點都急不得。

第三階段: 瞭解興趣與需求

 台灣的老師通常很注重規矩,其實「常規」應放在「融入日常作息」與尊重孩子的興趣之後,若順序顛倒,則三個階段都很難成功。在此舉幾個例子:

蚊香的故事— 重視孩子的興趣

 過去輔大輔幼中心有一個非常喜歡觀察蚊香的特殊需求孩子,他對蚊香炊煙嬝嬝的現象很有興趣,常常開心地在遊戲室門口與廁所門口之間來回奔跑,觀察兩處的蚊香。
 若老師一眼瞥過去,只覺得孩子在亂跑,又吵又危險,便開口制止,卻忽略了他其實是對蚊香的現象有興趣。
 相反地,如果老師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之下,重視孩子的學習與興趣,坐下來問孩子:「你在看什麼呀?」甚至和他一起觀察,那麼孩子一定會覺得「老師對我很好,我喜歡的東西老師也喜歡,不像媽媽都不給我玩」,就這樣建立起彼此的關係,關係穩固之後再找機會告訴孩子安全及守規矩的重要。

瞭解孩子的需要

 在此舉出另一個例子:
 一位老師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已經互相掙扎、互相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慢慢開始認同這位老師。
 有一天,老師帶孩子到戶外進行沙坑觀察,老師坐在一旁做記錄,孩子撒嬌地把臉靠在老師腿上,卻得不到老師的回應,孩子只好又回去玩沙。玩著玩著竟不小心把沙往後一甩,正好落在老師的筆記本上。
 這時老師會不會理他?答案是「不會」,且反而加以斥責。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一個智能不足的孩子上課從來不動作,就連拿起筆畫圖都不會。有一天他突然動了,拿起筆就往桌上畫,這時老師該考慮常規?還是該高興他開始會畫圖?這是我們該好好思考的。
 常規一定放在最後。只是常規問題最顯眼,我們常忍不住先處理常規,如此一來,安全感不見了、關係也無法建立。
 在此情況下,我們常造成孩子對學校的壞印象而不自知,這是因為老師的責罵遠多於正向鼓勵,孩子表現得好時不見得會被稱讚,但他只要奔跑、亂丟東西、尖叫肯定就一定會遭挨罵。

尊重每個孩子的 特殊需求

 班上有特殊需求孩子的老師常面臨一個問題:一般孩子會抱怨「不公平!為什麼他可以,我就不行?」
 因此,融合教育的老師平時就要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一定要記得每個孩子的需要及其當前的目標,針對每個孩子,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當我的教室裡,每個人的特殊需求都被接納、被尊重時,就不會有人抱怨公平性的問題。
 即使是一般孩子,生病時也不會想動,但他會被容許在一個安靜的角落休息;或是一個普通孩子今天很生氣,不想跟別人講話,他也在適度範圍內被容許不說話。換句話說,班級老師一開始就必須營造出一種多元尊重、彈性民主的環境,在迎接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時,才能夠使班上每一份子,都能欣然地一起來尊重他的特殊需求。

 親師關係一直是幼兒教育中較弱的一環,面對特殊需求孩子時,親師關係更為重要,要注意的部份也不盡相同,以下分為三個面向來介紹:

老師的覺知與理解

 常聽到老師抱怨:「為什麼媽媽把孩子丟了就走?明明她是最需要參與的,就連普通孩子的媽媽都比她更熱心參與……。」事實上,有特殊需求孩子家長的身心壓力遠大於一般人,學校老師卻常常忽略這一點。
 當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有特殊需求時,一定需要階段性的調適歷程。他可能剛知道這個事實,心裡震驚不已、一時間無法接受;也可能他已經接受了,開始學著如何帶一個有燀¹殊需求的孩子;又可能他早已適應得很好,得心應手。老師必須認知家長目前處於哪一個階段,以同理心去理解其辛苦。
 曾經接過一個媽媽打來的諮詢電話,請她留下電話以便回電,她卻說不行,因為她是趁出門買菜時偷偷打電話,不能讓先生及公婆知道孩子面臨特殊的問題。
 如果一個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從幼兒園跑掉了,換成普通孩子的父母一定會來學校大罵;而有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卻不太敢表現出這種焦慮和憤怒,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給學校添了許多麻煩,萬一再表現出情緒,可能會被學校要求轉學。
 腦性麻痺孩子的爸媽,從一早叫孩子起床開始就要做許多工作,幫孩子盥洗、穿衣、穿鞋、餵他吃飯吃藥,工作時也要擔心學校老師有沒有記得餵孩子吃藥。下班回家後要幫孩子脫衣服、洗澡、確定他身體一切安好,還必須教他一些功課,以及腦性麻痺所需的訓練……,一整天下來肯定很疲累。
 上述這些都是特殊需求孩子家長的壓力,家長把孩子「丟了就跑」的背後,也許是已經瀕臨崩潰的壓力。老師不能一味抱怨家長不配合、不做事,應該真正去感受家長面臨的狀況及壓力。

處理問題的夥伴關係

 曾經有位融合教育班級的老師,再三向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時的特殊問題,希望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家長卻只是輕描淡寫:「沒有啦!在家裡都很好。」於是老師改變方式,寫了整整三頁的長信,告訴家長平常孩子在教室的狀況,點出他擔心且認為可能需要檢查的部份,我們可以怎樣一起來幫助孩子。寫完信的第二天,家長馬上親自來找老師,願意跟老師深談。
 家長態度的轉變來自這封信的兩個訊息。第一,「老師很誠懇,說要來幫我們,不是要來給我們貼標籤。」;第二,「老師說他過去有帶過類似的孩子,他有經驗、有能力而且也願意和我們一起想辦法。」因此,老師必須率先釋放善意,讓家長感覺到「我們是共同的夥伴」,邀請家長一起來為這孩子努力,而不是把問題丟給家長。

親師溝通

 老師與家長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和所有的幼兒教育一樣,親師溝通是一門藝術。老師真心願意跟家長建立溝通管道,但即使有意願也不見得就能溝通良好,還需要適當的表達方式。前述例子中,在該特定情況下,比起口頭告知,或許一封誠意十足的信是較恰當的表達方式。但表達方式會因人、事、時、地,而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因此老師必須不斷嘗試、不斷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