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青春期的親子溝通(鍾思嘉博士) 2019-02-20 發布
=
青春期的親子溝通
=
 
 
 
鍾思嘉博士 簡介

◆學歷 美國奧瑞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曾任 國立政治大學 教務長
國立政治大學 理學院院長
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系主任
◆專長 親子教育、心理測驗、老人心理學、環境心理學
 
 很多家庭中,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把真正的感覺告訴父母,不管是自我中心的想法,或者是依過去的經驗認為跟父母說是沒有用和不安全的,而且通常只會換來忽視、嘲笑或指責等負面結果,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將使父母失去許多原本可以幫助子女成長的機會。因此,如何增進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溝通至為重要,以下有五個基本原則提供父母參考。本報特邀親子教育專家鍾思嘉博士,以「青春期的親子溝通」為題,分三次進行介紹。
一、接納孩子的心聲
 
◎圖 / 黃巧君
1.表達接納的態度:
 當一個人能感覺到被另一個人真正的接納和溝通時,他就具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很多父母都認為如果接納小孩子的行為,他就會依然故我,因此要幫助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他,你不能接納他這樣的行為,他將來才會變得更好。
 也因為如此,大多數父母都是採取「不接納」的方式來面對子女,以評估、判斷、批評、教訓、命令的方式來傳達訊息,讓小孩知道自己是不被接納的。這種「不接納」的方式使孩子不再跟父母談心,而常是自己獨自去面對問題。
 若父母透過自己的語言向孩子表達「接納」的感覺,可以使孩子接納並喜歡父母,幫助子女成長發揮潛能,從而協助孩子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給予支持的力量,幫助其度過青春期的一些痛苦與失望。
 而「接納」的重點是一定要表示出來,讓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接納。接納是屬於被動的,所以更要藉由主動的溝通或表達才能讓孩子感受到。

 2.以身體語言表達接納:
 是指經由姿勢、手勢、面部表情或其他動作來表達。
 (1)以「不干涉」表現接納:當孩子從事自己的活動,父母不輕易干涉,會讓子女感覺到「我現在做的事是對的」、「我玩的遊戲是被允許的」、「父母接納我正在做的事」。而一些父母常會闖入孩子的房間、檢查孩子物品等,這無形中已干涉到孩子的活動,並傳達出「我不接納你」的訊息,這通常會引起孩子的不安、恐懼與焦慮。
 (2)以「沉默的傾聽」表示接納:有時候什麼都不說,也是一種很清楚的表示接納。心理輔導專家都知道利用這個方法,因為別人肯聽你說話是一種很美妙的經驗,會使人覺得被接納。所以什麼都不說,是表示接納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接納有助於建設性的成長與改變。

 3.以語言表達接納:
 父母與子女在互動上當然不能全然保持沉默,語言的溝通亦十分重要,將於下文的積極傾聽、我的訊息、鼓勵等親子溝通方式中進一步說明。

二、表達積極傾聽   
 
◎圖 / 黃巧君
 傳統的父母總是習慣說教、指揮、命令、威脅等,因此要父母扮演積極傾聽的角色並不容易,而積極傾聽可以減少孩子「被否定」的害怕,這種方式代表了關愛。
 願意積極傾聽的父母會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感激、尊重與關愛,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親密的感覺,因而也會相對地對父母表達出類似的反應。
 因為父母肯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當然也願意聆聽父母的看法。除此之外,積極傾聽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孩子會因不斷的傾訴而逐步分析自己的問題,最後找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法,進而變得較自主、負責和獨立。
 當孩子透露他的心聲時,父母要聽得出來孩子是不是遭遇到困難了。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遭遇到一些困難、失望、挫折與痛苦;譬如,與朋友、手足、父母、老師、環境之間的問題,或是自己本身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若能得到父母的幫助,孩子就會擁有健康的心理,獲得更多的力量與自信心。
 父母在傾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察覺他的問題。但有一個重要原則是「問題所有權」,亦即辨別問題到底是屬於誰?親子關係中常會出現三種情況:
 1.孩子有問題:孩子的需要未能獲得滿足,這不是父母的問題,因為孩子的行為並未干擾到父母需要的滿足。
 2.父母和孩子都沒問題:孩子滿足他的需要,而他的行為也並未干擾到父母的需要。
 3.父母有問題: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他的行為干擾父母的需要。
 積極傾聽在「孩子有問題」最有效,但在「父母有問題」時卻無能為力。大多數父母習慣把孩子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不僅破壞與子女的關係,也失去了許多幫助孩子的機會。
◎圖 / 黃巧君
 惟有當父母接納「問題是孩子的」觀念後,他才能訓練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有時孩子也知道一些情況不能改變,但因為有人接納他、瞭解他,就能幫助他消除不安的感覺。
 父母要等到嚴重問題出現時才積極傾聽嗎?還是孩子只要一有小事便開始注意?孩子每天都會傳遞訊息給父母,述說他們遇到難題的感覺。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任何保證都是無效的,只有積極傾聽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要的是父母體會與瞭解他的感覺,許多父母抱怨孩子都不跟他們討論心中的問題,其實孩子會以試探和猶疑的口吻提出問題,只是這種心意常被父母一貫的傳統反應,例如:訓誡、說教、諷刺等給打消了。
 運用積極傾聽時常犯的錯誤有:
 a.經由指導來「操縱」孩子:有些父母使用積極傾聽會失敗,是因為他們內心有想要操縱孩子的企圖,希望孩子照他們所要的去做。例如,有的父母假借傾聽之名,想達到要孩子用功讀書的目的,結果孩子在感到威脅之餘,不但不領情,而且會出現防衛的姿態。因為,孩子會很快察覺到父母操縱的企圖,認為父母想改造他,雖然父母不是直接控制,但已使孩子的獨立性受到威脅。
 b.打開門後又關上:有些父母打開積極傾聽之門後,隨即又關上,因為他們沒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或是不認同孩子的看法。
 c.缺乏共鳴的傾聽:當父母積極傾聽的同時,一定是要以關愛與同理心來聽,也就是要和孩子產生共鳴,因為我們在說話時都希望別人明白自己的感覺為何,孩子是特別敏感的,當他們和父母溝通時,渴望父母的共鳴,否則會認為父母不懂他們的感覺。
 d.積極傾聽的時間不對:當孩子不願談他們的感覺時,就算父母肯洗耳恭聽也是白費。父母應尊重孩子,等他願意說的時候再傾聽,而非強迫他立刻說。傾聽只是幫助孩子跨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他把感覺說出,讓問題具體化,父母不必操之過急。

三、運用「我」的訊息
 
◎圖 / 黃巧君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宜多用「我覺得…」、「我感到…」等語句表達,但許多父母急於運用或使用不當,往往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以下提出幾個運用「我」的訊息須注意之處:
 1.偽裝之「你」的訊息:許多父母雖然在和孩子溝通時,也記得使用「我」的訊息表達,但很多時候還是隱含了「你」的訊息在裏面。例如一位父親談到他和孩子的對話中有:「以修剪草坪這件事來說吧,每次你偷懶,我就覺得生氣。」當爸媽說「每次你偷懶」,跟直接罵「你是懶鬼」是沒有兩樣的。
 2.別強調消極的感覺:當父母發出「我」的訊息時還常犯個錯誤,就是忘了「我」的訊息是要表達「積極」的感覺,而往往他們所傳達的是「消極」的感覺。
 3.反應太過溫和:有些父母對於一些自己心中覺得嚴重且強烈的真正感覺,不放進「我」的訊息中,尤其一些真正嚴重的事是必須要真實傳達,孩子才可能感到衝擊,才可能改變行為。
 4.反應太過激烈:有些父母在剛學會「我」的訊息後,就急著去面對他們的子女,結果像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很多父母誤以為「我」的訊息是用來發洩他們對子女的不滿,結果反而傷害到孩子,讓他覺得有罪惡感、父母在責備他。通常「憤怒」的父母會用「憤怒」的表現來教訓孩子,所以生氣常會變成是「你」的訊息,帶有責備和批評。
四、給予適切鼓勵
 
◎圖 / 黃巧君
 父母總希望能建立子女的「自信」,使其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信心的建立,來自於自我的成就動機與別人的讚美和鼓勵。
 許多父母吝於或疏於給孩子適切鼓勵,特別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求多於徵求孩子的同意、苛責多於讚美。其實只要適當地把握「鼓勵」原則,溝通的結果多半是能趨於一個積極、正面的行為導向,使親子之間的關係更和諧。
 以下是幾個重要原則:
 1.對孩子有信心:青少年需要大人的指導是天經地義,一旦訂定指導原則且互相同意後,父母應要求孩子有遵守約定的誠意,而且信任他們會去遵守。也就是對孩子要有正面的期望,不要認為他做不到,但也不應要求他非得要做到完美不可。
 2.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孩子拿來和其他兄弟姐妹或朋友做比較,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給子女選擇做自己的權利。
 經常拿孩子和別人比,尤其總是跟比他表現好的人做比較,跟當別人面前打孩子耳光沒什麼兩樣,不僅有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容易使他放棄努力。
 3.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沒有人天生是完美的,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和努力,父母都應該鼓勵他們。鼓勵應強調努力、行動、前進的過程,而不是在成就、得失、榮耀的結果。找出其最有興趣的事物,鼓勵他發展實際而非遙不可及的目標,不要給孩子壓力,以他能力所及為標準,要求過高的結果常會導致孩子反抗或退縮的兩極反應。
 4.集中注意力在孩子的優點和潛力:不要指責孩子的錯誤,多讚賞他的優點和能力,幫助他找到自己的潛能。每個人不同的特質造就他存在的意義,在他表現不好的項目上給予鼓勵,在他表現好的項目上肯定其長處,並真誠地告訴他:「你會做的很好!」
 5 . 接納犯錯的可能: 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而青少年正處在嘗試不同角色以達到「自我認定」的階段,接納他、與他一起討論,親子一同在這過程中學習,檢討原因並找出可能改進的方法,幫助孩子面對錯誤而自行修正,而且不忘記對孩子說:「我們會永遠在這裏給你支持的力量!」

五、訂定規範
 
◎圖 / 黃巧君
 在生活的競賽中, 父母是教練,孩子是球員,共同訂定一套彼此都能接納的「遊戲規則」,是致勝的保證。
 1.訂定家中的規矩:做父母最大的挑戰,便是訂定家中的規矩。為維持家中的紀律,很多父母會把它和「懲罰」畫上等號,但規範必須是幫助孩子步入成熟和獨立的規範,是協助他預防和糾正錯誤的過程,讓孩子知道如何自己下決定,學會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規範是與孩子平等討論而建立的協定,讓孩子學會自我規範,走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成熟且獨立的坦途。
 2.學著改變自己:這是訂定規範之前的主要條件,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決定」任何一個人的思想或行為,卻能決定先改變自己。所以,想受到孩子尊重,要先尊重孩子。訂定規範前,要讓孩子瞭解你想解決問題、相互溝通的誠意。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個體,青少年已不是小孩子,他們擁有自己的意見及獨立思考的模式。父母要真正的尊重他,他才可能對父母產生自發性的尊重。
 3.協定規範的步驟
 (1)澄清問題:父母與子女提出彼此對問題的看法,強調陳述事實,而不是情緒反應。換言之要就事論事,不要借題發揮。
 (2)腦力激盪、角色扮演:開誠佈公地與對方交換問題解決方式的建議,這時一個好方法是「角色扮演」,鼓勵雙方互換角色,父母去體會兒女想表達的意見,子女亦設身處地去感覺父母的想法和考慮,互相問對方:「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提出各種解決歧見的可能方法。
 (3)選擇最好的結論:藉由上述各種解決方法的討論,對各種建議做評價,在雙方都能接納的前提下,選擇一個最好的結論。
 (4)規範訂定後,最重要的是共同遵守的誠意,使規範成為「非強迫性」自發行為的動力,如此規範才能持久。當然,也需要給彼此一段適應時間,定期做評估,使規範永遠切合實際環境和需要。父母的身教重於一切,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標準亦須一致,以免孩子無所適從。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