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淺談「心理劇」(賴念華 博士) 2019-10-02 發布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淺談「心理劇」
 
 
 
賴念華 博士簡介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
◆專長:心理劇、藝術治療、創傷治療、危機處理、團體心理治療、婚姻與家族治療
◆專業訓練及證照:
__1.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證書
__2.「國際哲卡馬任諾」學院 心理劇導演認證(International Zerka Moreno Institute )
__3.美國心理劇、社會計量與團體心理治療考試委員會認證通過之「心理劇導演」與準訓練師。
__4.美國「螺旋心理劇治療模式」認證通過為創傷治療之「團體領導者」。
 
 2005年,賴念華教授赴美取得美國心理劇、社會計量與團體心理治療考試委員會(The American Board of Examinersi n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 Group Psychotherapy,簡稱ABEPSGP)之「心理劇導演」認證資格(Clinical Practitioner,簡稱CP),成為ABEPSGP的「心理劇導演」及「準心理劇訓練師」。
 2007年5月她通過美國「螺旋心理劇治療模式」(The Spiral Therapeutic Model)認證通過為創傷治療之「團體領導者」(Trained Leader,簡稱TL)。
 本報特邀賴念華教授,針對「心理劇」進行介紹。
◎圖/ 陳菁徽
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心理劇」是最早發展出來的團體治療形式之一。心理劇於1974年由精神科醫師陳珠璋等人引進台灣,轉眼間迄今已34 年了。目前許多醫院精神科都設有心理劇團體,例如:臺大醫院、耕莘醫院、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等等。心理劇是利用角色扮演及其他相關技巧來協助參與者增加自發性及創造力,進而對人、事、情境、物有進一步的了解。如果要以簡單的話來說,其實就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所謂「人生如戲」,如果不入戲、不去進入這個角色,如何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所謂「戲如人生」,人生的戲碼是不斷地上演,從未間斷過。
 舉例來說,當一個母親很生氣地罵孩子,在罵孩子時當然很生氣,但如果讓自己換成孩子的角色,體會剛剛被媽媽罵的感覺如何?「心理劇」就是試著讓媽媽扮演孩子的角色,讓母親有機會站在孩子的角色,理解孩子真實的感受,當媽媽再次角色交接回母親角色時,常常就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及處理方式。也就是母親可以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孩子的立場與感受,就能產生不同的處理因應方式。
角色扮演擴大生活經驗
◎圖/ 陳菁徽
 在心理劇中, 容許將生命中的過去、現在、未來,迎上舞台演出,可以讓真實與夢境相互交會,可以在不同角色中流轉,以擴大自己的角色目錄,同時更強調以「行動」的方式演出自己的故事,讓人在行動中有更深
刻的體會與學習,而這個體會與領悟可直接轉化到真實生活中,我個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者。
 心理劇引領我走過生命的困頓與悲傷——在舞台上讓我有機會與車禍意外死亡的妹妹正式說「再見」,在角色交換的歷程中,我似乎能真正感同身受她的無奈與不捨,以及她對我們的抱歉與祝福。
 我認為心理劇是所有治療方式中比較具體的,以行動將人過去經驗的場景具體的演出來,有對話、有互動、有場景重建,透過真實的角色扮演,將過去生命中來不及說出的話重新說出來。
 除此,心理劇也可以演出尚未發生的未來景,不僅可將夢境重現,也可以將幻想的世界放入舞台中,不僅修補空缺,有時也可滿足人們的好奇。
見賢思齊學習不同文化

 何以我們要引進國外的「心理學」機制?比如說出國旅遊,當我們到新加坡時,就會想如果台灣也像他們一樣乾淨就好了;當我們到美國時會想,如果台灣能這麼開放就好了;當我們到歐洲時,也會想他們願意花這麼多錢去保存傳統建築,我們也有很多很棒的古蹟文化,更應該用心維護,這個「見賢思齊」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此外,當我們去追尋別人的文化時,我們也可回過頭來看,這與我們自己的文化有何不同。
 這個學習的觀點表示, 是讓我們可以去蕪存菁,且加入我們原有文化的優點,如何從故步自封及媚外崇洋的兩個極端的想法中,產生激盪、變化,進而創造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是我投身於心理劇,並加以「本土化」的重要原因。

心理劇是「共創」與「會心」的歷程

 對於取得心理劇導演資格的我來說,建構本土化的心理劇工作模式,一直是我學習最重要的目標!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將西方所學習到的心理治療概念完全複製在國人案主身上,我想,我們除了將在美國學習到的新概念帶入台灣社會之外,更應該發展出華人文化與民族性的本土工作模式。
 我不僅將「心理劇」運用在心理治療的場域中,同時也將此概念應用在教學、訓練、督導,甚至實踐在帶領學生、生活等方面。
 所謂的「本土化」並非閉門造車,而是願意打開自己的視野去看、去學習,打破原有的規範,讓新的元素進來,此外,也需要與案主對話,共同建構出本土化的概念。
 「心理劇」如此吸引我,主要是共創(co-create)的概念與會心(encounter)的歷程。每一齣心理劇都是導演和主角共創出來的治療歷程,也是與團體成員(輔角、觀察)共創的歷程。在不同的角色交換中,主角會提供所有的訊息,同時也發展出他們自己治療與因應的策略;透過輔角的協助,觀察的分享,讓我們更理解人類世界的相似,也讓我感受到真實的尊重與平等。也就是說主角才是自己真正的療癒者(healer)。
 在華人社會中,情緒表達經常是被壓抑的,然而「心理劇」提供我們一個情緒表達的機會,在舞台上合法的、催化的,甚至是被鼓勵情緒得以宣洩。並且透過進入不同角色去理解別人,在角色交換的經驗中,滿足我們在現實生活層面上未曾經驗的部份。
人們相似部分多於相異

 當我們轉換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或是進入、經歷別人的角色,就會產生很深刻的理解、體會及共鳴。人類的生存過程中,相似的部份多過相異,透過「共感」就會產生理解,甚至透過角色互換,擴大我們的人生經驗。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無數角色,例如我目前有的角色包括:妻子、女兒、母親、老師、訓練師、督導、學生……有無數的角色在我身上,而透過不同的角色建構出「我」。當我們可以體察更多角色,生活就會變得更自由、彈性。在情感較為保守的華人社會中,如果能進入不同角色去體會在生活中被壓抑的部分,進而去享受和體驗角色,就能擴大生活領域!
在華人社會中,「心理治療」經常是被排斥的,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很少被教導自己需要學習求助,反而經常被教導不要求人,凡事要靠自己。我們不習慣請人幫忙,因為在麻煩別人幫忙的過程中,會覺得自己是弱者。「助人」的概念在我們文化中也很薄弱。而這個反應是整個文化價值中共有的。但我在投入921災後重建工作時,深刻體會到受助者並不是弱者,「被幫助」不是可恥的,因為曾接受別人的幫助,會更知道如何幫助別人。
具象化的歷程

 心理劇與一般心理治療不同之處在於,「心理劇」不是用想像的,不是用口述的,而是邀請主角走入場景、具象地面對重建的場景,甚至可以重新改變這個場景,這即是具象化的歷程。這個過程可幫助案主了解、認識如何重新建構新的部份。它是一個融合語言、行動、心靈、身體、視覺與其他感官的治療模式。
 劇中每一個角色都在經驗、參與、扮演及創造歷程,最重要的還有結束後的分享,大家情感的連結、彼此相互交流分享,主角會感受到很多的回應,因為主角絕不是單獨擁抱這個議題的人,這也是一般治療中較少見的。
 最後,我依舊要提醒,心理劇一再強調「沒有安全、信任,就沒有治療」。因此運用心理劇的治療方式,治療師必須先和案主建立「信任」與「安全」的關係,心理劇和其他的心理治療一樣,絕不是一次就可以解決的神奇特效藥。
 「信賴」是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成功要素,甚至有時花在建立信賴關係的時間,比治療的時間更多。有如醫生「動手術」般,醫生要決定開刀之前,必須先透過基本的檢查,了解病人目前的身體狀況再決定是否開刀。進行心理治療也是一樣,對於一個心理治療師而言,我如何幫助案主清楚明白他是有能力的、他已準備好的,慢慢的走進這治療的場景,這是重要的。
 「心理劇」是一個導演跟主角共創的歷程。心理劇就是藉由這樣的過程完成想說的話、想做的,看似是一個治療學派與技術,實際上卻是期待透過在劇中修通自我、修通人與人的關係,進而可以將之展演在生命中,實踐在生活中。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