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影片簡介  | 活動影片 | 創價學會基本簡介
社會關懷 | 獲獎與肯定 | 和 平 | 文 化 | 教 育
首頁 > 關於創價學會 > 教育 > 教育專欄  
少子化時代—談童年依戀情節(李美枝教授) 2019-12-03 發布

彤彤的感情世界
一則無意識之情愫記憶的故事
 
 
 
李美枝  教授  簡  介

◆現職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主任
◆曾任

 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系教授
 私立中原理工學院  心理學系講師
◆學歷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心理學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 心理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學士、碩士

 
 台灣於五、六年前明顯的進入少子化世代,估計每年減生15萬到20萬個新生兒,它的影響層面很大、很廣。
 姑且不論其巨視層面的影響,這個少子化事實也在我們家發生了微妙有趣的影響。

出生在少子化世代的彤彤
 
 
  ◎圖 /黃珮茹
 父親走後,我們家縮減為三代家族,就繁衍的人口來說,第一代有四個兄弟姊妹,都已經是阿公阿嬤級的人物了;第二代屈指算算總共是10個,早已過了適婚適育的下限年齡,其中只有一個執行了結婚與傳宗接代的任務;3年4個月前,第三代的彤彤誕生了。
 嬰幼兒可以說是這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所以彤彤不管是在自己的嫡系家庭,或旁系的姑系家庭,都成為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娃娃兒。
 她的嫡系家人住在台灣的南端,照理說,她應該與父母與祖父母住在南台灣,但是愛姪孫愛到心坎裡,住在台北的小姑婆(她阿公的妹妹),以「你們工作很忙,我幫你們帶」為由,彤彤自4個月大,還不會認人時,就住到台北小姑婆的家。
 小娃兒雖然是上帝賜予的天使,照顧彤彤不只是餵她吃喝而已,蒸洗消毒奶瓶、把尿、擦屎、生病看醫師、半夜二次三番起來沖泡牛奶等等,可都是累人的雜事,但是開始體會「含飴弄孫」之樂的小姑婆,無怨無悔地承擔起帶彤彤的辛勞。
 小天使人見人愛,日間抱在懷裡,夜裡同床共眠,情人間的親密與歡樂都比不上祖輩擁有一個天使般孫輩的情與趣。
 在父母只能利用週末北上探望的情況下,彤彤在小姑婆家一點一滴地成長。
 像所有的嬰幼兒一樣,彤彤順著生命成長的步驟,一階段接一階段地展現肢體能力與知能的發展,那不只是量變,也是質變的發展。
 

彤彤的安全依附堡壘與分離焦慮

 
 
  ◎圖 /黃珮茹
 有了小天使在家,小姑婆的家成為膝下猶虛之親友頻頻造訪的去處,造訪的主要對象不是小姑婆與姑丈公,而是會笑、會爬、會翻滾,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像企鵝的彤彤,抱她、逗她笑得很開心比玩一隻小狗還好玩,這種只有歡樂沒有帶養辛勞的拜訪式接觸,更增加了彤彤的磁吸魅力。但她到底不是一隻可愛的小動物,她會發展出人類特有的知能。
 第一個顯著的知能發展,是還沒有語言能力時,將經歷到的人、事、物抽象的表徵(represent)放在她的記憶系統內,而最重要的表徵對象是日夜相處的人與家,並對之產生深摯的依戀之情(attachment)。
 就彤彤來說,她最重要的依戀對象就是在她4個月大起就朝夕相依的小姑婆。
 依戀對象是嬰幼兒生活在這世界的安全堡壘,藉著實質依附於安全堡壘,幼兒才有向外慢慢探索世界的勇氣,在這段依戀期間,與依戀對象的分離都會帶來焦慮與恐懼,通稱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分離焦慮大約從6個月大開始,1歲2個月達到高峰,然後於2歲半後慢慢減弱。
 彤彤除了小姑婆外,還有一個也住在台北,她稱為大姑婆的我(她阿公的姊姊),大姑婆也是三不五時往小姑婆家「覲見」彤彤的愛慕者之一。
 比起其他的拜訪者,大姑婆多了一項任務,就是小姑婆有事不便把她帶在身邊時,就把她送到住在台北另一區的大姑婆處請她暫帶一下。
 碰到有這種機會,大姑婆是使出渾身解術地討好彤彤,包括把自己的年齡縮水到孩童般。
 幾次經驗後,大姑婆發現彤彤只是把她當作可以把玩的玩具之一,當大姑婆累得當不起她的「玩具」時,就「棄之如蔽屣 」,回頭要找她的小姑婆了,不依她就大哭,彷若身陷於求救無門的危境。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接送情

 
 
  ◎圖 /黃珮茹
 彤彤現在3歲4個月了,會講很多話了,也回南部念幼稚園了,但是每到放假日,若有人方便,就由他/她帶她搭高鐵北訪小姑婆或送回南部爸爸媽媽家。
 把彤彤高雄台北間來回託運,其實是昂貴的花費,一趟來去與去來接送,車資要6000元,但是為了彤彤與小姑婆的不了情,家人是捨得花這筆錢的。
 後來大姑婆邁入「老人優惠半價」的年齡時,她毛遂自薦為「彤彤宅運」的運送者,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彤彤一聽到要接她送她的是大姑婆時,第一個反應是:「我不要大姑婆!」總要說好說歹才願意接受大姑婆的來回接與送。
 每次帶她離開小姑婆家回南部的路程上,她總是不識好人心地當著大姑婆的面,面帶愁容地嘟嚷著:「我想小姑婆!我想小姑婆!」
 大姑婆曾有這麼一個大學的學生,再一科不及格就要1/2退學了。她把他找來談話:
 「你知道你的成績狀況嗎?」
 「知道。」
 「你準備怎樣補救?」
 「我會盡力的。」
 「怎麼盡力法?」
 「更用功。」簡直是廢話。
 作老師的忽然想起來,有一個夜晚在校園內看到他與一個女孩並肩而行,彼此還互相打了個招呼。
 「你是在戀愛中嗎?」
 「也是也不是。」
 「怎麼說?那個晚上跟你走在一起的女孩不是你的女朋友嗎?」
 「我愛她但她不愛我。」
 「她不愛你怎麼又跟你在一起?」
 「她念夜間部,她有課時我都會來回接送她。」
 「你都要1/2了,還把時間花在接送人上,她自己不會上下學嗎?她不愛你,你幹嘛那麼獻殷勤?」
 「老師,真正的愛是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雖然她不愛我,我還是要讓她知道我有多愛她。」
 「傻瓜!」老師在心裡暗罵著。


彤彤對大姑婆的制約恐懼歷程

 
 
  ◎圖 /黃珮茹
 當然大姑婆的接送彤彤也是不求回報的,但她可不像那個痴愛的傻瓜學生,只是了然於胸為什麼彤彤對小姑婆情有獨鍾,而視大姑婆為「次等公民」的一則心理學法則。
 某天,John照常搭火車上班。途中與旁邊的一個同車者寒暄了一下,也隨意地互道了姓名。突然,一聲碰撞的巨大聲響,車身強烈地搖晃一陣後停了下來,車廂內的人東倒西歪,尖叫聲齊發。原來火車在平交道上撞上了一部轎車,轎車司機當場死亡,火車內也有人輕重傷。John站起身,看自己只有一些擦傷而已,就自個兒離開現場回家。
 幾個月後,John參加一個朋友的party, party中人很多。忽然他看到一個有點面熟的陌生人,不知所以然地心中泛起一股忐忑不安、渾身不舒服的感覺。他抽空問了主人那人是誰,終於想起他就是幾個月前,發生火車大車禍時同車寒暄的人。
 車禍發生時,John正好與那位同車者隨意聊天。車禍引發的直接恐懼感,經過制約的歷程(conditioning)轉嫁到那位與車禍無關的陌生人身上了(稱為制約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這種制約恐懼(conditioned fear)的形成歷程不在當事人的意識中,而是無意識地進入大腦皮層下,貯存情感與情緒記憶的杏仁體(Amygdala),等到哪一天該制約刺激,或類似於該制約刺激的刺激出現時,貯存於杏仁體的情緒記憶會被引發出來。
 由於當初的貯存歷程與貯存所在是無意識的,所以當事人常常說不出為什麼會對這個對象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與排斥感。
 話回到彤彤。當小姑婆成為彤彤最深摯的依戀對象,且還在分離焦慮期間,小姑婆有時候不得不把她硬生生地交給不常見面的大姑婆時,與依戀對象分離的焦慮與恐懼就制約到大姑婆身上了。
 猶記得每次小姑婆將還不會說話的彤彤送到大姑婆家時,還沒下車,一見到迎上來的大姑婆,她的頭就像在翻滾海浪上的小船,使勁地左右猛搖,同時一把眼淚一把鼻涕。
 等她發展了語言能力,她不再猛搖頭,也不再哭泣了,而是理直氣壯地說出:「我不喜歡大姑婆!我不要大姑婆帶!」
 將來,她的知能發展更上一層樓時,若問她:「大姑婆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不喜歡她?」她一定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的道理來,因為當年分離焦慮的恐懼與大姑婆形象刺激的制約連結是貯存在她的無意識杏仁體內,既然是無意識,也就不是理性所容易處理的。


是友情不是依戀情

 
 
  ◎圖 /黃珮茹
 大姑婆與3歲多的彤彤還是有來往的,大姑婆採取的是投其所好的策略,帶還在好玩階段的她到公園、校園內,溜滑梯、盪鞦韆、踢球、騎親子腳踏車兜風,這些都不是小姑婆與爸爸媽媽的喜好活動。
 不過大姑婆都得事先向她保證,玩完了,天黑了,一定會送她回她的第一依戀堡壘—小姑婆的家,或她的第二依戀堡壘—爸爸媽媽的家。
 然而,與其說大姑婆刻意地巴結彤彤,倒不如說大姑婆與彤彤有相同的嗜好:都喜歡戶外運動,大姑婆也樂得有個同好的玩伴。
 等她長大發展了知性的需求,她們的關係可能將更是以「志同道合」為基礎的友誼關係,而非情摯意固的童年依戀情;依戀情是嬰幼兒天生固有的本能需求,只有在這階段銘印(imprinting)在其心版上的對象才能成為她生命中的摯愛,對我們家族的彤彤來說,那個對象是小姑婆不是大姑婆。
 
 
  ◎圖 /黃珮茹
註釋:
 人類腦神經系統處理(processing)外來的訊息有兩個管道,一個是經由「眼窩區前頭葉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此區主司思考、判斷、決定的理性功能,其處理時間較慢。另一個就是本文所介紹的杏仁體(amygdala),屬大腦皮層下臨邊系統(limbic system)的一部份,其處理時間快速且直接。像本文所述的恐懼制約的訊息就不經過「眼窩區前頭葉皮層」的處理而直接進入主要的情緒記憶體--杏仁體。如果彤彤的知能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她就能夠做理性的判斷與理解:「小姑婆現在很忙不能陪我,大姑婆是阿公的姊姊,她不是壞人,等小姑婆辦好事就會來接我。」只是,當彤彤對大姑婆產生制約恐懼時,她「眼窩區前頭葉皮層」的神經網路尚未成熟。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