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0 發布 |
環境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和實踐(林素華教授) |
|
= 環境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和實踐 =
|
◎林素華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教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副教授
|
|
|
|
◎圖/詹庚旻
|
前言
2011年6月5日環境教育法正式啟動,其立法目的是為: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環境,係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自然遺跡及自然生態系統等。故「環境教育」是「在、關於、為了(in,about,for)環境的教育」,期能運用教育方法,培養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態度、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進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因此,所有能夠提供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教育活動皆屬環境教育的範疇,其「內容」、「價值澄清的教育過程」及「行動經驗」均為無法偏廢之要素。社區參與落實民眾生活 社區參與是一種賦權的過程,其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參與日常生活中與群體有關的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將多元環境問題解決的方法拓展到全民,並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環,在實踐中強調的是在地、自主性,因此當社區參與落實於民眾生活中,則環境教育也能逐步實踐於全民之中,故環境教育及社區參與透過共同實踐的平台,讓兩者的推展具相輔相成之效。社區參與是將參與的對象、實踐者、問題與行動,焦點縮小到地方性的層次,從民眾所在乎的生活周遭環境作為關心、重視的起點,在環境議題裡,社區能夠凝聚個人的力量,並深入議題之中,當社區居民具有社區意識,對該社區有一種心理認同及休戚與共的感受,是推動社區的發展時,驅使居民團結的力量。
|
|
|
◎圖/詹庚旻 |
然而參與並不是被動地被指揮、被命令,而是要讓民眾在細膩的社區動員過程中產生一個學習經驗,由一群人具有相同的認同感,願意花費精力、時間、金錢,團結起來,往共同目標邁進的過程,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互動下推動社區環境保護,進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及社會環境永續發展,將自然資源、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經營管理之參與及行動得以實踐。
妥善整合社區周邊資源 社區擁有各式的資本,如:自然、社會、人力、建設與互動等五大資本,又或以資源設施區分,如:環境、文化、產業等設施,社區在居民的參與過程中,有些是慘澹經營,僅能勉強維持社區民眾的休閒與文化傳承的功能;而有一些是沒有善加利用,成為社區沒落的象徵,影響社區居民的安全與社區發展。反之,社區若在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推展中,能妥善整合社區周邊特色資源,供作學校師生學習及社會大眾休閒的場域,塑造自身成為全民參與的學習型社區,並在社區的參與和實踐過程中,導入「在、關於、為了環境的教育」的內涵,將可保護當地自然資源,達到環境教育的5大目標之提升──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知識概念內涵、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及經驗,更甚者還可以帶動地方產業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
|
|
天埔絲瓜教學園區 |
國內在2011年10月3日由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成為第一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單位,結合了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的民間團體的經營管理,讓環境教育有了多樣化的戶外場域。
經過環保署及各單位多年的積極輔導與參與認證,截至2016年4月13日止,已經有133個場所通過認證,其中有14處是由社區組織提案與經營管理,透過自2013年啟動的3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社區類績優單位的事蹟表揚,讓環境教育透過在社區中的居民參與和實踐獲得了深化。本文將以通過認證並獲得2015年第3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社區類特優的臺南市玉井區天埔社區發展協會為案例說明之。
芒果的產區、絲瓜絡的故鄉-天埔社區的環境教育故事 這是一個平凡純樸的農村社區,從環保起家,跟絲瓜絡結下了緣,開啟了永續發展之鑰。走進天埔,你會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這是一段居民對自己社區的簡述, 而從筆者由初識、輔導,進而通過認證的過程中,發現天埔社區,可不只有芒果園、文心蘭、火鶴等農產及協助政府單位進行教育宣導的沙田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生態園區而已,其最特殊的景緻,就是家家戶戶都種一棚絲瓜,而為了進行更深度的教學,更籌設了絲瓜教學園區,同時經過這群從社區關懷、環境改造、綠美化基礎工作做起的志工朋友們的努力,進而從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經營管理的人力整合,展現出永續社區的發展潛力,以下就是天埔社區的環境教育實踐故事。
|
|
|
沙田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生態園區入口 |
社區緣自一群中生代婆婆媽媽開始做資源回收後,因活動力強、組織能力夠、點子超級多,又有鄰里情感凝聚力,在環境教育的學習過程中提升了對環境的敏感度,於是感到回收物化腐朽為神奇的奧妙,環保意識的覺知便開始在這個社區萌芽。
從家家戶戶栽種絲瓜,經由絲瓜一年一種的特性,透徹地再利用,從大家都知道可吃的果實開始,期前階段的花朵不僅可以欣賞,也是在地食材入菜的佳餚;果實吃不完,就原地留在瓜棚上,等到脫水、纖維化變成絲瓜絡,這種天然產品,嫩一點的可以洗澡,或進階加入皂基與精油、蜂蜜,就變成了肥皂和絲瓜絡結合的絲蜜皂,粗一點的可以洗碗,減少化學合成物的使用,還有許多有口碑的絲瓜拖鞋、夜燈、面紙盒等日用手作工藝品,這些絲瓜環保產品之販賣所得,便運用到社區內獨居老人的資助。
在栽種的過程中,居民追根究柢的精神,透過友善環境知識的學習,以銀髮人力灌溉有機肥、手工除草及報紙護果,這些活化人力及善待土地的方案,讓社區增加不少活力,尤其在夏日炎炎之際,家戶旁的絲瓜棚,就是最涼爽的地方,由理事長林清蘭編的絲瓜絡斗笠舞後,白髮阿嬤們笑呵呵,拿著斗笠搧風,說她們從沒想過,可以這樣跳舞、健身!
|
|
|
頭戴草帽的環境教育人員進行環境解說教學。 |
時值9月份,且連續5天不下雨,在下午接近傍晚時,開始接一整晚、避免露水滴入的絲瓜水,就是最佳的美容聖品;最後曬乾的瓜棚,在打碎和土壤充分攪拌後,就是來年最肥沃的有機質。在這年復一年的耕種過程中,融入了勤儉持家、環境教育的積極環境價值觀與態度,讓社區在申請認證時,即已提出寶貝水土精靈、絲瓜體驗課程的系列活動,其中,寶貝水土精靈是以水土保持為重點,讓學習者認識水、土與植物三者間環境之關聯,啟發學習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與關懷之心,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解決問題;至於絲瓜體驗課程係藉由農村平凡的絲瓜農作物,其一生的貢獻對人類及環境的影響,使民眾懂得珍惜資源及節能減碳之重要性,希望以環境行動能力的教學及實際環境行動經驗來實踐環境教育。
由上述介紹後,筆者歸納在環境教育中的社區參與和實踐,可以區分為認識環境、調整人力、永續經營三個面向:
(一) 認識環境: 重新認識社區環境除了能讓居民珍惜資源、深切體認社區空間文化之美,並可提高敏感度,以覺知目前所面臨的環境議題,並且將社區所擁有的資源轉化成永續社區的養分,讓社區永續,並以尋寶的心態,透過親身探索、觀察、體驗的第一類接觸與感動,發現社區特色環境之美。
|
|
|
銀髮人力以報紙護果 |
(二) 調整人力: 「社區參與」是需要社區居民的一同參與,也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將社區參與融入於生活之中,因此凝聚社區共識、發掘社區居民的長才,並且適當的組織團隊並運作,彼此之間互相溝通協調、信任且認同,對於社區參與是必須的。故在珍寶的過程,居民將親身探索、體驗發掘的環境之美,經過分享與討論,做有系統與組織的整理。
(三) 永續經營: 社區參與的工作是長時間的累積,並非能夠切斷或是分散的,如何擬定共同的目標、計畫,並且在運作的過程如何獲得所需要的資源與外來的協助,也是「社區參與」重要的一環。居民在經過有系統的彙整環境資訊,做為妥善的規劃與設計,利用環境教育的多元教學技巧,將自身的感動,有計畫的引領師生或群眾去體驗與感動,共同分享特色環境之美。
筆者希望在2016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提供一些環境教育的養分給閱聽者,期盼能在未來的參與和實踐中,分享出最甜美的成果給大家,讓這塊土地得以生生不息的成為傳世之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