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加油站 | 佛法教學 | 給新會員 | 實用工具箱
每週箴言 | 檔案下載區
首頁 > 會員便利專區 > 創價電子新聞  
 
依關鍵字搜尋文章:
2016-06-21 發布 庶民的藝術-日本浮世繪(李欽賢)
 



 
 
  展覽DM
 「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盛大展出,此展由國美館、東京富士美術館及創價共同主辦,本報特別刊載台灣美術史研究學者李欽賢之專文,為讀者介紹浮世繪發展歷史、作品特色及對西洋藝術的深遠影響。

 浮世繪出現於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由於當時社會階級制度嚴謹,畫家的地位十分低下,因此尚未受世人所重視,但是經過時代更迭、文化交流,浮世繪作品慢慢地成為珍貴的收藏而大放光彩。

日本美術發展

 日本的文化、美術一開始受到中國影響,尤其受唐朝影響最深,唐代君主禮佛敬佛,許多佛像雕刻、佛教繪畫透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所以日本好幾百年間的美術都是以佛像為題材。

 這些造像及繪畫的造形風格,一開始是受到印度、犍陀羅(現阿富汗地區)的影響,這些地區因位於亞歷山大東征的範圍內,使得早期的佛像臉型帶有歐洲人的特色,這種風格經由絲路傳到中國、朝鮮、日本之後,才慢慢轉變為東方人臉型。

 後來禪宗興起, 佛教雕刻及繪畫式微,中國興起「文人畫」,日本再度受到影響,在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文人畫很興盛。

 十六世紀時,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當時群雄割據,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在各地築起堅固雄偉的城堡。這些城堡不僅是軍事要地,也是他們休息起居之處,城內屋舍的門上有許多裝飾性的繪畫,這些畫在紙拉門上,稱為「屏障畫」,也叫作「襖繪」(ふすま)或「秀麗門」。畫面內容大都是松樹、花鳥、動物等,構圖雄渾、色彩濃麗,這是戰國時期的繪畫風格。

 
  「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示製作浮世繪版畫的器具及過程 (本報檔案照)
「浮世繪」的由來

 明朝時,活字版印刷從中國傳到日本。江戶時代很重視教育,因此識字率很高,當時有不少反映時代、世像的小說稱作「浮世草子」,內容大部分是嘲諷世事或是描述享樂的生活,並附有插畫。在書刊內印行的插畫,插畫是用版子印製的,文字是用活字版印上,後來有好事的畫家或出版商將這些原本印在書上的插畫,獨立印製成一張張的畫作,這類型的插畫就沿用「浮世」二字稱為「浮世繪」;「浮世」一詞來自佛教用語「憂世」(うきよ),指人生在世的生老病死等苦惱,後來意義轉變成「浮世」就變得比較輕佻、諷刺,含有浮世人生意義,浮世繪即描繪世間各種風情的畫作。

 經過十幾年後,畫師們為了找尋創作的題材,便到茶樓裡找美女入畫。其中,一位以美女圖聞名的畫師菱川師宣,製作了較大張的刻版,印出輪廓後,再親自動手或雇人填上色彩,這是早期的浮世繪,之後慢慢出現紅色、綠色的版印作品,直到八、九十年後,才開始有「錦繪」,也就是套色版印的浮世繪出現。

 
  溪齋英泉 〈東都兩國橋夕涼之景色〉(三聯幅) 天保期間(1830-44) 木版多色刷 大判錦繪 38.8×25.9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浮世繪是一種套色版畫,畫師(版下繪師)只是圖案的創作者,他完成原稿後要交給雕版師(雕師),雕版師便依照畫面上的線條、顏色,刻出好幾張版,最後再交給印刷師(摺師)分別在不同的版塗上不同的顏色,再依序印在同一張紙上。這種技術的厲害之處在於,在純手工的情況下,即便是多種顏色分別印製,作品完成時顏色也不會重疊。簡而言之,在這三種「匠師」的配合下,才能製作出如此精密的印刷品,而在大量印刷的情況下,當時的浮世繪非常廉價。

參勤交代制度促成
商業娛樂繁榮發展


 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 將「政廳」(行政中心)設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關東地區,現在的日本皇宮就是江戶幕府的政廳。「江戶」原本是個小漁港,成為政治中心後才慢慢地聚集人潮,特別是德川家康的孫子─ ─ 德川家光建立了「參勤交代」(さんきんこうたい)的制度後,使得「江戶」迅速地繁榮起來。

 所謂的「參勤交代」是指幕府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 首先將土地分封給子嗣及可信任的部下, 得到封地的人稱為「大名」, 這些「大名」們雖然各自住在自己的領地裡,但是每年或兩年一次要與家人一起到江戶住一段時間,且一次就帶了好幾百位族人、奴僕,因此,德川幕府還在江戶撥給他們一塊地去蓋房居住。隨著這些「大名」及親族來到江戶,蓋房子需要工匠,飲食方面也需要有人提供買賣,因此民間工匠、生意人越來越多,甚至幾乎與駐紮在江戶的武士一樣多。這些生意人慢慢地致富後,由於階級制度嚴明,社會地位再怎麼樣都無法提高,於是便將餘暇投注在吃喝玩樂上,包括當時流行的歌舞伎、相撲等等;另一方面,這些武士來到江戶後,因英雄無用武之地便成天流連娛樂場所,再加上武士是男性,因此,風月場所也逐漸增加。

 然而, 江戶原本只是個沒有在地文化的小漁村,相對於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千年古都──京都,江戶可以說是混雜了「大名」們所帶來的各地風俗習慣,因此多多少少會模仿京都較優雅、細緻的品味。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定都江戶的三、四十年後,天皇年號明曆三年(1657年)發生了一場大火,史稱「明曆大火」,這場火幾乎把江戶燒光,但也因此讓江戶在焦土中浴火重生,從此之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江戶就形成了在地獨特的娛樂文化,因此,促成了「浮世繪」的發展。

 此外, 浮世繪的出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的「鎖國時期」,鎖國的原因來自於天主教在日本的勢力日漸壯大。

鎖國時期發生明曆大火
開始鑽研自身文化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上總之海路〉 天保1年-3年左右(1830-32)
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 天主教教會日益腐敗, 公然販售贖罪券, 因而引發了一場幾乎掀動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而教會為了一雪前恥組織了「耶穌會」, 重新招募上帝的信徒。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天主教國家先後佔領了菲律賓、澳門,這些耶穌會的教士也跟著來到亞洲、中國,例如:利瑪竇及後來信奉天主教的徐光啟,但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太深厚,這些修士在中國的傳教並非十分順利,相對地,耶穌會在日本的宣教卻非常成功,到了九州一下子就吸收了幾十萬人成為天主教徒。

 為了控制與禁絕天主教,防範地方大名與外部勢力勾結及大名透過對外貿易增強經濟實力而危及幕府自身的統治。1633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德川家光頒布了「鎖國令」,天主教國家的商船禁止進入日本。當時只有信奉新教的荷蘭及不受天主教影響的中國,得以在長崎港通商,後來荷蘭的醫學及中國的漢學都因此影響了日本。

 當時,為了鎮壓天主教徒,使用十分殘忍的手段,幕府在銅版上鑄刻了耶穌像,將所有村民召集過來,要求他們踩過這塊銅版,若是駐足不前的人便會被判定為信徒,遭到逮捕或懲罰。這個儀式叫做「踏繪」。在幕府強烈的鎮壓下,許多信徒便躲藏到偏遠的離島,但是在天災頻仍的時節,加上農民們積怨已久的怒氣,最後組成了反抗軍, 1637年在九州的島原半島,由天草四郎少年率眾反抗幕府,這場革命史稱「島原之亂」,成為日本持續鎖國的原因之一。

 日本鎖國以後,無法接收外界的資訊,只好開始鑽研自身久遠的文化。今天我們在日本料理店看到他們喝的茶杯、德利(酒器)或暖廉上的圖案等,不論是食具、裝潢或是塌塌米等生活方式都是在江戶時代形成的,再加上因發生「明曆大火」把江戶燒毀,經過幾十年後使江戶庶民文化有如從土壤裡長出的新芽般,以獨特的面貌重生,浮世繪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

浮世繪主題及類別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原 早晨的富士山〉天保4年-5年(1833-34)
 江戶的大眾文化、庶民代表主要是富裕的商人,他們的社會地位雖然沒有武士高,但是他們的情緒、感情得以恣意宣洩。德川幕府治國時期漸趨穩定後,以京都為主流的戲劇、娛樂逐漸移到江戶來,市民在此做生意,武士花錢消費,彼此相互交融。江戶人此時也開始養成一種休閒活動的生活習慣,例如賞櫻,賞楓,或是到著名的神社、聖山去參拜等,如同現在的旅遊。

 特別是「參勤交代」制度建立後,各地諸侯攜家帶眷地前往江戶暫居時,如果走「東海道」的話一定會看到富士山。富士山是一個錐形火山、特別高大,大到不論到哪裡都可以看得到,因此之後有許多風景畫家開始畫富士山,甚至將富士山視為靈山。

 浮世繪的類別中,最早出現的是「美人畫」,這種畫類有位很重要的畫家——喜多川歌麿,他除了專門畫美人畫以外,作品構圖幾乎都是畫上半身,甚至只畫頭部,這種類別稱為「大首繪」。他將江戶地區著名的美人用自己的手法畫出來,盡其所能地表現美人頭上的髮飾及姿態,有時他只畫人物的背面,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人物手上拿的鏡子看到她的表情。

 除了美人畫之外,由於歌舞伎興盛,慢慢地,畫家們開始繪製歌舞伎演員的單張肖像畫。但是早期尚未發展出套色印刷的浮世繪,直到18世紀以後,才開始有好幾塊板套印及專畫演員的浮世繪,稱為「役者繪」,有位專門畫演員肖像的畫家——東洲齋寫樂,寫樂的役者繪構圖也是以頭部為主,人物表情滑稽誇張,非常有創意。

名所繪風景畫大師—
歌川廣重、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 天保元年- 3 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4.6×36.5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浮世繪最後才出現的類別「名所繪」(風景畫),約在19世紀初出現。因為當時遊山玩水的風氣興盛,再加上浮世繪本來就是一種廉價版畫,很多人都買得起,所以這種風景浮世繪就好像明信片一樣。若銷售好的話就會大量印製。

 「名所繪」有兩位最重要的畫家——歌川廣重及葛飾北齋,畫作的風格、特色如下:

 歌川廣重的代表作《東海道五十三驛站》系列, 五十三次的「次」就是驛站的意思。當時日本有五條主要道路,東海道是其中一條,因為它連結兩個很重要的城市——江戶和京都,包括京都附近的大阪,當時人們稱大阪為日本的廚房,表示大阪聚集了很多美食。京都是宮廷所在地,大阪一帶是商業城市,江戶是政治都市。每天都有人以步行或少數人騎馬往來這幾個都市之間。當時不論是傳遞訊息的使者或是行旅者,都需要有一個休息、落腳的地方,所以在「東海道」這條路上設了五十三個驛站,驛站附近便慢慢成為生意人聚集的地方。

 另外一位是葛飾北齋,他的代表作是《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富嶽就是富士山,他畫了從三十六個角度看富士山的景象。有趣的是,他畫的富士山有大有小,有遠有近。這兩位畫家的作品風格明顯不同,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驛站》較為抒情,類似吟詠和歌時的意境。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則有對比強烈的畫面,例如晴天、雨天,或是畫面的背景是一座沉靜的富士山,在前面卻畫一個大浪。

上方浮世繪

 
  春梅齋北英(Shunbaisai Hokuei) 〈第二代市川白猿所飾之船夫松右衛門〉 文政12年(1829)木版多色刷 大判錦繪39.1×27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此次, 國美館「日本浮世繪─ ─ 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的一百件浮世繪作品中,歌川廣重和葛飾北齋佔了很大比例, 另外還有一個畫種展出多達四十幾幅, 這個畫類叫作「上方浮世繪」, 當時的江戶人稱京都、大阪等現今為「關西」的區域為「上方」(かみかた)。上方浮世繪是受到葛飾北齋的影響,十九世紀初,葛飾北齋到關西旅行,當地畫家開始學習江戶浮世繪的風格,主題以「役者繪」為主,但是與江戶不同的是,「上方浮世繪」的人物姿態誇張,手上會拿一些道具,背景也比較豐富。此外,使用的紙張較薄,因為京都是千年古都,當地畫家較為重視手繪技巧,所以除了套色印版之外,畫作上比較複雜的花樣,畫家會選擇用手繪,或是另外製版印上。

 因為「上方浮世繪」的紙張較薄且容易損壞,現在保留下來的不多,而關西地區浮世繪的資料也較少,目前日本收集最多「上方浮世繪」的是關西大型企業之一的「阪急文化財團」,其次是「東京富士美術館」。

浮世繪對歐洲的影響

 今日,若以歷史的角度來看浮世繪,發現其中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飾、髮型、圖案花樣、鞋子、斗笠、蓑衣等,尤其是描繪演員的浮世繪都成為日本編寫時代劇時,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莫內〈日出 印象(Impression, soleil levant)〉1872 油彩、畫布 48×63公分 (圖片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梵谷 〈唐吉老爹(Por tr ait of Père Tanguy)〉1887 油彩、畫布 65×51公分梵谷畫中充滿浮世繪作品。 (圖片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莫內 〈睡蓮池上的拱橋(Bridge over a Pool of Water Lilies)〉1899 油彩、畫布92.7×73.7公分

 浮世繪的價值會受到重視,是因為歐洲人開始蒐集。一開始歐洲人是向中國的景德鎮購買瓷器,但因太平天國之亂幾乎將景德鎮全毀,不得已,他們只好轉而向日本九州購買「有田燒」。日本一開始只有粗陶,直到豐臣秀吉遠征朝鮮半島時帶回朝鮮的陶工,才開始生產瓷器,所以有田燒最早的工匠是朝鮮人,發展到後來,「有田」成為日本最早開始燒製青花、彩色的瓷器。後來,他們調製出類似柿子顏色的釉藥,發明這種釉藥的人後世便稱其為「柿右衛門」(かきえもん)。

 歐洲人無法向景德鎮購買瓷器轉而向日本購買,而當時運到歐洲時,包覆這些瓷器及作為填充物的材料便是當時隨手可得又便宜的浮世繪。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發明了管狀的顏料,因此畫家們可以到戶外創作,有一群畫家的作品風格不同於當時的學院風格般細膩寫實,因此不被當時的沙龍所接受,這些人便自己集資辦了一個畫展,當時有位藝評家看到他們的作品畫得霧濛濛,筆觸一塊塊地附著在畫布上,再加上莫內的一件作品《日出‧印象》的標題,這位評論家便嘲笑他們是「印象派」,從此「印象派」就成為畫作的一種風格。

 這些包裹著瓷器的浮世繪到了歐洲以後,受到這群印象派畫家重視,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展現自己個性的創作方式,所以當他們看到喜多川歌麿的「大首繪」,那種平面的構圖,高更從中學到平塗的方式;梵谷看到葛飾北齋作品裡獨特的藍天顏色,讓他決定到法國南部創作,尋找日本的天空;莫內則是模仿浮世繪中的場景,特別在自己的庭園裡建造了一座太鼓橋。所以浮世繪無意間影響了那些巴黎的年輕畫家,當時的日本人完全不知道浮世繪在歐洲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另外,日本政府參加巴黎、芝加哥的博覽會時帶了一些日本的工藝品、象牙雕刻及浮世繪展出,展出後將部分展品賣掉,因此,有些浮世繪是在那時流入歐洲。直到了1970年代,日本經濟最繁榮時,有些富有的商人才整批整批地將浮世繪買回日本,他們稱此為浮世繪歸鄉。

 浮世繪本來就是流行在民眾之間的藝術,從浮世繪的作品裡能夠找到一種民間蓬勃的生命力。

     
柳齋重春 〈第三代中村松江飾演的傾世阿司( 右圖),第二代嵐璃寬飾演的高木治郎太夫( 中圖),第三代中村歌右衛門飾演的三二的五郎七(左圖)〉(三聯幅) 天保1年(1830)



歌川國芳
 
 
  歌川國芳 〈里雀巢之暫居所〉(三聯幅) 弘化3年(1846)
木版多色刷 大判錦繪 37.1×25.5公分,37.1×25.5公分,37.1×25.1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江戶時代天保年間(1830-1843)的天保改革後,禁止演員畫像、妓女、藝伎風俗的畫,浮世繪出版界受到極大的衝擊,但國芳將演員及妓女改為動物,克服嚴格限制,畫出充滿明朗幽默氣氛的世界。本圖雖然描繪的是風化區吉原妓女隔著格子窗招攬客人的熱鬧景象,不過卻轉化為雀鳥的世界。弘化2年(1845)末,吉原因遭遇火災而在客地(吉原以外的暫時營業所)重新營業。雖然很想大肆宣傳,但由於娼妓畫像遭禁,因此本圖以雀鳥的形態描繪,巧妙地規避了規定。此外,本圖的改印(檢查章)「渡」蓋在左右兩端雀鳥背後、看似衣服的徽紋。這是因為負責檢查的里正渡邊庄右衛門生病,由其子代蓋改印時,應其請求把章蓋得如同衣服徽紋。據說本圖後來釀成大禍,導致渡邊庄右衛門被解除名主之職。


歌川國貞
 
 
  歌川國貞 〈第五代松本幸四郎所飾之惡七兵衞景清(右圖)、第二代中村芝翫所飾之惡源太義平(中圖)、第五代瀨川菊之丞所飾之常磐松實為玉藻前之靈(左圖)〉(三聯幅) 文政11年(1828) 木版多色刷 大判錦繪38.9×26.1公分,38.9×26.2公分,38.9×26.1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歌川國貞為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師,活躍於文化4年至元治元年(1807-1864),出自歌川豐國門下,於弘化元年(1844)承襲其師初代豐國之名,亦以三代豐國(自稱二代)之稱聞名。在幕府末期的浮世繪畫界三大家國貞、國芳、廣重當中,他以歌川派核心人物之姿,擔任領導角色,承繼其師,成為演員畫像繪師之翹楚,獲得極高評價。此三聯幅畫作以「平家物語」為題材,再採用玉藻前傳說所創作的戲劇。

 惡源太義平是源義朝之長子源義平,惡七兵衛景清指平家侍大將(譯者注:古代日本的武家職位之一。主要在總大將之下負責指揮其中一隊的軍官)。他們別名裡的「惡」意指「勇敢」、「剛猛」,兩位皆為源氏與平氏的勇將,深受江戶庶民歡迎,也經常出現在歌舞伎裡。常磐的阿松是名為玉藻前的九尾狐妖變身而來,而這場戲是惡源太藉由神力令妖狐現形。


喜多川歌麿
 
 
  喜多川歌麿 (Kitagawa Utamaro)〈庭訓 老實人〉享和2年左右(c.1802) 木版多色刷 大判錦繪38.4×25.4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喜多川歌麿為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師,活躍於安永年間(1772-1781)至文化3年(1806),據說其師從狩野派庶民畫師鳥山石燕。喜多川歌麿受到出版商蔦屋重三郎賞識,其擅長描繪附帶插畫的狂歌本及美女圖,風格大獲好評,特別是僅描繪上半身、以臉部和胸部為主的「大首繪」美女圖,出色呈現出女性流露於表情與舉止的內心世界。

 此畫中的女子似乎心有所求,或是與愛人約定,因而在右手手腕綁上細紙捲。庭訓文內寫下戒律:「信仰神佛雖好,但日常瑣事求神問卜不可太過。」文末也寫著「神佛之日卯月八日」,據說在四月八日浴佛節時,用供奉釋迦誕生像前的香湯研墨寫下「四月八日吉日,一舉收拾壞蟲。」再倒貼在廚房及廁所等地,就能驅蟲。







歌川廣重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庄野 白雨〉天保4年-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 橫大判錦繪 22.6×34.4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關 本陣早立〉 天保4年-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 橫大判錦繪22.6×34.4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白雨」是指驟雨。從畫面左邊大膽描繪出斜坡。右邊成排的房子表現出這座斜坡的高度。努力爬坡的轎夫與連滾帶爬衝下來的旅人和農夫。驟雨與山坡直交般狂下著。作者表現空中雲雨的暈染手法,氤氳雨中裏竹林濃淡不一的剪影,以及恰如白雨的驟雨細膩配色,都堪稱一絕。此處為現在的三重縣鈴鹿市。






 「鈴鹿關」與「逢坂關」、「不破關」並列為三大關口。參勤交代的諸候所在驛站中住宿的地點稱為「本陣」。驛站中有勢力者的家可成為本陣。此畫描繪隊伍早晨從本陣出發的樣子。周圍圍著繪有家徽的布幕,此家徽是由廣重的老家、田中的字樣所組成的圖案。而門前足輕所提的燈籠也是以廣重「ヒロ」為基礎而設計字樣,皆充滿了畫師的活潑創意。此處位於現在的三重縣龜山市。


葛飾北齋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庄野 白雨〉天保4年-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 橫大判錦繪 22.6×34.4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關 本陣早立〉 天保4年-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 橫大判錦繪22.6×34.4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白雨」亦即雷陣雨。畫中描繪相較於晴朗的山頂,一片漆黑的山腳下突然閃過一道強烈閃電,可以想像地面上必定大雨滂沱。此作也被稱為「黑富士」,與同系列的〈神奈川沖浪裏〉、〈凱風快晴〉並列為《富嶽三十六景》中的三大勝景。







 由日本橋往西望的風景。先以西洋透視畫法描繪河川兩岸並排的倉庫,盡頭是江戶城, 再往遠方雲霞後方是富士山。畫面下方的日本橋, 大膽地裁切掉往來橋上的熱鬧行人, 手法頗為新穎。







戲畫堂蘆幸
 
「傾城反魂香」裡的一場戲。畫師土佐將監光信有一弟子又平,生來患有口吃。某日又平與妻子阿德來到將監府邸,請求賜姓土佐,但卻因口吃而遭拒。就在此時,雅樂之助捎來消息,說是雇主佐佐木的銀杏公主遭受襲擊。此畫描繪的是報完消息後雅樂之助從將監府邸通過花道離去的場景。其中最精采的一幕便是雅樂之助躍過在一旁監看的又平。仔細一看,雅樂之助的腳還浮在半空中。

     
戲畫堂蘆幸 〈第三代中村松江飾演的妻子阿德(右圖),第三代中村歌右衛門飾演的浮世又平(中圖),第二代嵐璃寬飾演的雅樂之助(左圖)〉(三聯幅) 文政12年(1829) 木版多色刷 大判錦繪 38.5×26.2公分,38.1×26.2公分,39.1×26.3公分 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

< 回前頁

 

首頁

台灣創價學會Facebook
創價藝文Facebook
創價新聞電子報

關於創價學會

便利專區

台灣創價學會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 © 2014 Taiwan Soka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TEL:(02)2888-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