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6-28 發布 |
教育要回歸到促進人的 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傅國亮副主任) |
|
= 教育要回歸到促進人的 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 =
|
◎傅國亮
大陸教育部關心下一代 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
|
|
|
◎圖/詹庚旻
|
6月11日,在「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開幕式上,大陸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傅國亮應邀發表有關教育演說,本報特別刊載,以饗讀者。
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已舉辦七屆。兩岸在下一代成長的諸多論題上,形成共識。今天提出一個問題與大家探討,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主題是什麼?這是一個具有「原點」性質的定位。所謂原點,就是根本點。即我們要回到「原點」,回到「根本點」來關愛下一代的成長。我的觀點是,關愛下一代的成長,「原點」或者說「主題」就是關愛下一代的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
中國對於教育的反思
這個觀點,要從近年來關於「教育」的反思說起。大家知道,在制定2010-2020年《中國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教育部邀請了500位各方面的權威專家建言獻策。討論中500位專家反覆提到三個高頻率的詞。一個是「選擇性」,專家們認為中國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端是缺乏選擇性;第二個高頻率詞是「辦學特色」,就是說我們的學校是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第三個高頻率詞是「適合的教育」,教育出路是什麼呢,就是要建立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專家們的這三個詞,指出了中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弊病,就是它的單一化和大一統,缺乏可選擇的多樣化的教育。我認為,專家們提出的這三個高頻率的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就是說中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今後的發展要轉變到多樣化和個性化道路上。所以我認為,中國基礎教育今後的發展,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要實現基礎教育的多樣化,多樣化應該是今後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核心概念。只有多樣化,教育才能適合多樣化的學生和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因此我們倡導要有多樣化的教育思想。
|
|
|
◎圖/詹庚旻 |
教育思想熱
但是,事物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近幾年出現了一個「教育思想熱」或者說「教育思想泛化」。一個局長就有一個教育思想,一個校長就有一個教育思想,有些人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質疑和反思。但我認為,教育思想的多樣化是社會的一個進步,教育的一個進步,或者說是帶有一種根本性質的進步。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還是要走多樣化的道路,多樣化是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進步。我們首先要肯定「教育思想熱」這一現象,這是中國基礎教育衝破大一統和單一化的表現。因為我們以前的教育思想大一統,主要就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而現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思想呈現出百花齊放、爭鮮鬥艷的良好局面。難道我們還要回到以前單一化的老路上去嗎?多元化的觀點是我們認識社會的一個根本觀點,也是我們適應發展的一個根本觀點。
中國教育以後的改革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特別是我們的基礎教育要走多元化之路。
為什麼教育要多元化?就是因為我們要提供適合的教育,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如果你的教育單一化,你怎麼去適合每一個學生。沒有多樣化哪來的個性化教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後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要點就是實現教育的多樣化,使教育具有可選擇性。
面對不斷升溫的「教育思想熱」,有些學者又進行了反思甚至是批評,指出許多「教育思想」是拼湊概念、生編亂造、甚至導向錯誤,認為這是教育思想的泛化和氾濫,遠離了教育的本義。呼籲教育要回歸到本身,回歸到原點。 關於教育原點的思考
教育的原點是什麼呢,時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當年發表一篇文章做出回應,題目是:「教育要回歸到促進人的發展」。我相信,人們對「教育要回歸到促進人的發展」這一命題沒有分歧。那麼分歧在什麼地方?分歧在於促進「人的什麼」發展!這就見仁見智了。所以,問題不在於回歸到教育本身、教育原點,那些都是抽象的。哲學就是追問,當認識從抽象走向具體的時候,即追問促進人的什麼的發展,分歧就產生了。
|
|
|
◎圖/詹庚旻 |
教育的原點究竟是什麼呢?這就要討論「教育」本體,即什麼是教育?眾說紛紜。《辭海》上解釋: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對於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影響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有學者在網上徵集「什麼是教育」,據說答案一百多種。可見關於什麼是教育,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正如黑格爾早就警示過的:「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名詞,往往是我們最無知的。」就如我們常講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學,但是要真正追問這些概念的本質與核心,我們可能只是一知半解。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的原點是什麼。在學習過程中,我認同了這樣的定義,這就是德國的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的定義。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的很多論述經常被引用,但是下面這句闡述卻很少被關注,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首先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學科知識獲得的過程。」我認為,這個定義,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說出了教育的真諦,「精神成長」應當是教育的原點。 教育的原點:精神成長
教育,首先是一個德育概念。如果我們只是關注怎麼樣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教給他,那麼我們還只是把學生當做一個工具來培養而不是當做一個人來培養。如果我們的教育思想再先進一點,開始關注他的能力,我們還是把學生當做工具即先進工具而不是人在培養,因為能力還是將來從事工作的技術手段。只有關注了學生的精神成長,我們才是真正的把學生當做人在培養而不是工具。所以在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特別是只有關注到思想道德素質,也就是學生的精神成長,才觸及到人格和生命。
|
|
|
◎圖/詹庚旻 |
人到這個社會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所學的技能技巧有時候差別並不是太大,但是人的發展差別在哪兒?並不在於他那個知識和技巧的掌握,而在於他的精神力量,在於他的精神世界。我們的教育理想是要把學校辦成什麼樣子?是要辦成學生理想起步的地方。就是在進入學校以後,他的精神在成長。是要辦成一個影響學生一生的地方,影響學生一生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成長,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名利,這都是精神世界的問題,是價值取向問題。
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的這個定義,或者說他揭示的教育的真諦,在今天更凸顯生命力,它比當年更有針對性。一個省的教育廳長給我講過當地省委宣傳部長的真實故事:「宣傳部長有一次對她的女兒進行勵志教育,說爸爸現在是省委宣傳部長,當年當知青的時候,在農村如何艱苦,如何奮鬥。他以為可以激發女兒向他學習,結果他女兒淡淡地回答說:『老爸,你們當年是生理之苦,我們現在是心靈之苦!考大學競爭那麼激烈,上了大學以後就業那麼激烈,這種精神上的壓力,你們有過嗎?』」
可見,雅斯貝爾斯的定義在今天還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關注他的精神成長,關注他精神家園的建設。學生有了一個強大的內心,有了一種精神力量,他才能自覺地去奮鬥,自信地去實現人生理想。
教育的原點:智慧成長
|
|
|
◎圖/詹庚旻 |
我認為,教育的原點有兩個重要構成。除精神成長之外,另外一個是英國教育家懷特海關於教育教學的經典論述──智慧成長。
講這個觀點之前,我先插入一個事件,2010年12月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初中生基本能力測試當中,上海學生獲得了3個第一。時隔兩年,上海學生又獲得了這項測試的3個第一。當年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美國媒體驚呼這不啻當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2011年11月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個報導,世界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創始人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在北大附中座談時說,上海學生獲得這3個第一,並不代表上海擁有最好的教育體系。這裡就涉及到我主張的教育原點的第二個構成,也是懷特海關於教育教學的經典論述,懷特海說:「在古代的學校,哲學家們渴望傳授的是智慧,而現代學校我們降低了標準,教授的是學科。從神聖的智慧──這是古人嚮往的目標,淪落到各門學科的課本知識──這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標誌了多少世紀以來教育上的一種失敗。」請注意,懷特海用了一個刺目的詞「淪落到」,表達了對現代教育追求課本知識的痛心疾首!
我贊同懷特海觀點,主張教育原點的另一個構成,是智慧的成長。剛才PISA事件我還沒有講完,那就是世界經合組織初中生基礎能力測試創始人為什麼說上海不一定擁有最好的教育體系?他說:「一個好的教育體系一定非常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的意思是,對一個好的教育體系的評判標準不是你拿了幾個第一,而是是否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如果上海能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並拿了3個第一,那他認為不僅是成績的優異,而且構建了一個最好的教育體系。 聰明孩子與智慧孩子
|
|
|
◎圖/詹庚旻 |
美國學者賈尼絲‧薩博列了一個表:「聰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的十項比較」,從中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按理說聰明的孩子就已經很令人羡慕了,但他認為還不夠,還要追求智慧的孩子。他有一個專業的比較表,我就列舉其中幾項。第一個,他認為聰明的孩子能夠知道答案,而智慧的孩子能夠提出問題;還有第三點比較,是聰明的孩子能夠理解別人的意思,而智慧的孩子能夠概括抽象的東西,有概括能力;還有比較中的第五點,美國學者認為聰明的孩子能夠完成作業,而智慧的孩子是尋找課題;再比如第七點比較,聰明的孩子是吸收知識,而智慧的孩子是運用知識。在他們的研究當中,區別了聰明和智慧,當然很顯然他們強調的是我們不僅要培養聰明的學生,更要培養智慧的學生,或者說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智慧。 改變學生的思維
|
|
|
◎圖/詹庚旻 |
什麼是智慧成長?我先講一下我對新課程改革的一個觀點。進行了10多年的新課程改革,究竟改什麼?我的觀點是,新課程改革要改變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但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花了大量的財政投入,加大教師的培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但是,我們要注意,花錢最多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目的所在。新課改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為教育的最終產品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並達到最終改變學生思維方式的目的。我所講改變學生的思維,就是懷特海說的「智慧」。我們經常講提高學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什麼?智力的核心是思維。智慧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所以有的時候,同樣的問題,見解卻不一樣,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認知問題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著名物理學家勞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知識,重要的是發展思維能力。」他說,離開學校之後忘掉的都是知識,留下的就是素質。什麼素質,就是思維素質和能力。我們在講素質教育的時候經常引用勞厄這句經典。
現在流行「中國式的教學」是,備課時候備知識點,上課時候教知識點,考試時候考知識點。我覺得,知識點的學習確實十分重要,我們不否定知識的傳授。這是學習的基礎。但是我的觀點是,我們要把它變成一個智慧的教學。就像懷特海講的,學校裡要傳授的是智慧,而不只是學科知識。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智慧,根本是要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是專業知識,第二個是專業能力,第三個是專業見解。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的教師,他可以培養出高分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的教師,他可以培養出聰明的學生;只有具有深刻的專業見解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智慧的學生。 結語
|
|
|
◎圖/詹庚旻 |
總之,我主張:「教育的原點應該是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所以,在多樣化的教育中,不管是哪一個教育流派或教學主張,都要統一在教育原點上。比如和諧教育、發展教育、成長教育,三生教育,你的根本點、原點不能變,必須「立足於」和「落腳在」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如果不意識這個原點,教育主張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有些地方搞的成功教育,如果你不明瞭教育的原點,孩子今天不成功,明天不成功,後天也不成功,著急不著急?糾結不糾結?還沒有成功,先患上了成功焦慮症。就像一位詩人講的:「因為我們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麼出發。」當下冒出很多教育思想,但如果忘記教育的原點的話,恐怕就會在行走當中迷失方向。
最後,我想引用一個外國教育家和一個中國的觀點來佐證我的觀點。一個外國的教育家說:「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活得道德、智慧和幸福。」純屬巧合,這正是我講的教育的原點,教育的根本,一個是道德,另一個是智慧。因為活得道德和智慧,所以是幸福的。還有一個是,大陸教育部關於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的闡述。指出:「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和發展奠定基礎。」這是官方在講基礎教育根本任務時的觀點,也是對精神成長與智慧成長的一個概括。
「關愛下一代成長」,實質上是一個下一代成長的教育問題。關愛下一代的什麼成長?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我以為,關愛下一代的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是關愛下一代成長的核心和要義。只要將關愛下一代的「兩個成長」,即精神成長和智慧成長,作為主題、主線,關愛下一代工程將事半功倍,影響深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