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22 發布 |
腦力與壓力的平衡 |
|
|
◎文/胡海國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精神健康基金會 董事長
把精神疾病的發生一味歸咎於現代文明,並不恰當。雖然部分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確實在現代環境中提高,但並不能代表全部,部分疾患甚至因現代化而減少。所以,「文明引起精神疾病」的說法,把精神病理過份簡化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也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與怨懟,令人感覺束手無策。從精神病理原則來瞭解精神疾病,預防發病、早期治療與避免惡化,是根本且具體的做法。
|
|
|
◎圖/邱柏瑜 |
「壓力大於腦力」引起腦負荷量過重,是精神疾病之基本病理。瞭解精神疾病背後的原因,才能樂觀、理性地追求精神健康,避免精神疾病的發生。
「腦力」就是腦功能處理、應付、解決外在世界或內在心境對個體自我要求的能力,包括對人、事、物種種問題的瞭解、分析、反應與評估能力,及對壓力的耐受力與持久力。「壓力」指的是個體面對內外在情境變動時,進行個體自我調適所承受的負荷量。壓力愈大,個體生理、心理、行為的反應就會愈強。
腦力脆弱的人,遇到生活中的輕微壓力,就難以負荷,若未能及時查覺,一味「努力生活」、「追求目標」,可能雪上加霜,產生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就是腦力特別脆弱所引發疾病的典型例子。有些人腦力足以負荷一般的生活壓力,但因為現實中要求過多,造成壓力超過普通程度,同樣形成壓力反應。此時應及早警覺,即時修正生活複雜度,把生活安排得簡單一點,改變心態,減輕過多的要求,維持腦力與壓力的平衡狀態。
即時偵測生活壓力反應 理想的精神健康原則,首先是「量力而為」,依據自己的腦力狀態,安排複雜度適中的生活情境,在能力範圍內,維持腦力與壓力的平衡狀態,盡情地追求精彩人生。腦力一般的人,就要追求適當的豐富人生。腦力天生較低、或受過腦創傷者,應在合宜的生活步調下,安排較為單純化的人生內容,享受較清靜、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避免腦力所不及的壓力,維持常態的精神健康。
其次, 每個人都應該及時偵測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反應」。壓力反應是一種精神狀態,包括情緒上毛躁、易怒、不安、憂鬱或挫折等,行為上過動、過量飲酒、過量吸菸等,認知上思緒雜亂、精神不集中、記性差等,以及生理驅力上失眠、食欲變化、疲倦、心悸、不想動、多汗、腸胃不適、呼吸不順暢等。
培養達觀的人生態度
壓力反應通常是多樣且複雜,每個人遇到壓力時,反應也不盡相同。有些人對壓力反應特別強,表示耐壓力較差,心身反應機轉較為敏感。一般來說,焦慮度高的人,其心身壓力反應較強。若壓力反應嚴重干擾生活效率,表示個人已達到腦力耐受壓力的極限,呈現焦慮症的反應程度。
偵測到病理性壓力反應時,就要立即靜心審視自己一星期、一個月或一年以來的生活內容,問問自己:生活是否太過忙碌複雜?對自我的要求是否太高?這是維持精神健康的第三個原則。 如果生活確實過於複雜,自我要求過高,就要立即將生活「單純化」。此時需要冷靜判斷,割捨一些原有活動,還自己一份清靜,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 倘若生活中並沒有特別的要求或煩惱、生活安排也並不特別複雜,病理性的壓力反應卻存在,就要警覺:自己天生體質的腦力,是否比一般人脆弱,以致耐受壓力的能力較低?同時,妥善調整個人生活的內容,使它比一般人更為單純,以維持腦力與壓 力的平衡。 無論天生體質如何,生活內容的得宜調配,都必須倚賴智慧與勇氣,對於人生圓融的看法,則來自生命過程中的用心體悟。因此,欲維持精神健康與預防精神疾病,也需要在人生哲學上下功夫,培養達觀的人生態度,這是追求精神健康、預防精神困擾的第四個原則。
追求精神健康四原則 (1)依個人腦力特性,安排人生內容的精彩度 (2)瞭解自己面對壓力的反應方式 (3)偵測到病理性的壓力反應時,立即靜心審視生活內容與自我要求 (4)用心經營個人的人生態度與哲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