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10-01 發布 |
「創‧價:台灣美術142」─創價美術館開館大展 |
| |

| |
| 展覽緣起 |
|
台灣創價學會自2003年起,策劃舉辦「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系列展覽,迄今已達140餘位。「創・價」為「創」造生命最高「價」值,亦代表創價致力於文化推廣,創造藝術最高價值的理念。值此創價美術館開館之際,希冀透過開館展「創‧價:台灣美術142」,展現近二十年來,創價於台灣美術史中所建構的歷史脈絡,並作為過去展覽史的回顧,向長期給予支持的藝術家與民眾致敬。
|
|
推 / 移
|
|
|
天地 ‧ 探索
自然是滋養萬物生存的空間,亦為藝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
在造訪山林、河岸與欣賞自然「天地」美景,藉由不同媒材「探索」與觀照自身所在。看似抽象的幾何構圖,實則蘊含著深邃的東方哲思,創作觀念上的求新求變,技法上的多元融合,使藝術創作的視野更加豐富,並與時代進行永恒的對話。
展出藝術家
駱香林、何德來、陳慧坤、馬白水、傅狷夫、張光賓、劉煜、廖德政、江兆申、
夏一夫、胡念祖、柯錫杰、鄧國清、劉國松、梁丹丰、羅芳、劉耿一、周澄、李義弘、
江明賢、蘇峰男、王友俊、羅振賢、黃才松、詹前裕、蕭進興
|
|
|
光景 ‧ 變遷
地景與建築的「變」最能表現出歷史與「光景」流轉。日治時期的藝術家們,透過畫筆描繪屬於南方島嶼的豔麗景緻。1970年代起的鄉土美運動,更使藝術家聚焦於生長的土地:在水田旁追逐的孩童、現代高與傳統的民居相映趣。在時代的長河中,藝術家透過創作的筆觸,捕捉歷史的脈動並傾訴對土地的真摯情感。
展出藝術家
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倪蔣懷、林玉山、陳進、李澤籓、郭雪湖、許武勇、沈國仁、
張炳南、陳其茂、林慶雲、詹浮雲、張炳堂、何肇衢、陳銀輝、李焜培、陳誠、
陳國展、楊興生、林惺嶽、劉耕谷、倪朝龍、李轂摩、蔡友、陳東元、張蒼松、洪東標
|
|
|
幻 / 化
|
|
|
自我‧追尋
藝術家自日治時期始,經歷各時代洗禮,以「人」為本探索生命的樣貌,表現各自對「人」的觀察和對不同時代的記憶。此展區中,藝術家以不同的創作媒材與技法,描繪、塑形「人像」的多樣性,反映不同時代的仕女形象及市井小民的容顏紀錄,譜寫出28位藝術家創作時間跨度達80年,靜觀時代演進的自我追尋以及對生命的熱愛。
展出藝術家
陳澄波、李梅樹、楊三郎、鄧南光、蒲添生、丘雲、高一峰、張才、黃鷗波、吳承硯、
李鳴鵰、蔣瑞坑、席德進、李奇茂、楊英風、賴傳鑑、沈哲哉、郭東榮、黃伯驥、
沈以正、陳景容、梁秀中、陳瑞福、林智信、潘朝森、郭清治、賴武雄、林章湖
|
|
|
萬物‧形變
自然界中的動、植、靜物,透過藝術家眼,以精心布局探索、繪萬象形態。作品可見藝術家不僅將其所見栩栩如生地呈現,還可見不同物象在各藝術家筆下,以不同創作形式轉化、變形。透過不同術形式和材,反映藝術家對飛禽、走獸、花鳥以及原住民器物等物象的觀察,亦展現藝術家對各種物象的反思。
展出藝術家
郎靜山、溥心畬、吳梅嶺、胡克敏、張萬傳、劉啟祥、劉其偉、鄭世璠、陳丹誠、
單淑子、陳奇祿、吳學讓、黃磊生、孫家勤、陳石柱、楚戈、吳隆榮、歐豪年、
顧重光、戴武光、涂璨琳、張克齊、賴純純、林淑女、楊恩生
|
|
|
|
|
|
線條 ‧ 羅列
「線條」交會,構一連串有意義的符號與動態感的畫面。書家透過漢字的造形、力道輕重、疏密排比形成畫面的張力和氣韻;版畫家色塊搭配線條布局,創造空間的秩序美感;平面設計家藉由字形的重組與解構,賦予文字新的視覺效果。除了承繼、傳文化底蘊,書家與藝術家也在時代思潮變中,融匯新時代的技法,不懈地開創書法、畫與設計的新局面。
展出藝術家
謝宗安、王壯為、陳丁奇、廖修平、傅申、連勝彥、薛平南、杜忠誥、李郁周、張炳煌、林進忠、林文彥、陳宏勉、李振明、游明龍
|
|
| |
|
|
思想 ‧ 遇合
「思想」的超越與不間斷地創作激盪,才是創作的本質。
1970年代以降,藝術家面臨來自國際時局的遽變與自我認同的抉擇;朝向工業社會的轉型與變化,快速的節奏與變遷,讓藝術家積極嘗試新材,並使創作跳平面走向空間。藝術家透過創作回應社會議題,傳達對於生命與自然的觀點,並盼能觸發民眾的感受,且揮其影響力。
展出藝術家
李仲生、陳庭詩、莊世和、李再鈐、朱為白、霍剛、陳正雄、李錫奇、韓湘寧、
李茂宗、吳炫三、黃光男、高燦興、鐘有輝、洪根深、黃步青、袁金塔、謝明錩、
林磐聳、林俊良
|
|
|
|
|
 |
|
 |
|
| |
|
|